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必备12篇)5-7-42

0 2024-08-15 19:58 Mr.xuan 来源:xuanchuanyuan.com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1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求知能力、学习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挖掘,是无法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培养现代人才的核心工作。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因此存在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落后、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此外,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方式以及评价体系不科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的专业专才的教育模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困难

很多高校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仅仅具备专业素养是不够的。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理论外,还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维,放远他们的视野,加强对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培养措施

(一)加快教材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发展

(二)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方案

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方案是促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创新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协调发展。知识的提高、理论的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又具备现代文化素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既注重课内文化教育又注重课外文化积累的———学生。第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差异、因材施教。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提高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分批次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加快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当前的教育体制,是高校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必然举措。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2篇

摘 要: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写作能力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写作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部分,以写作基础理论为体,以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为翼,称作一体两翼。

关键词:群众文化论文发表,发表文化产业论文,艺术文化论文投稿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写作能力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写作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部分,以写作基础理论为体,以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为翼,称作“一体两翼”。在教学安排上是先学习写作基础理论,然后进行文体写作教学,包括新闻、文学和评论类的写作,最后开始学习应用文写作,包括公务文书、事务文书和学术论文的写作。由于作为“体”的写作基础理论是对文章的写作方式进行提炼和总结而来,而文学写作讲究创意,公文写作要求规范,因而这种“体”和“翼”难于协调,因此要进行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写作课程要求写作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是以提高文学修养为主,像“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学概论”,这些课程与写作没直接关系,这样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影响。关于写作教学的分类,目前这种写作分类显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应当根据写作的内容分为创作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那些有感而发不拘于形式的的文体可称为创意型,像新闻、文学类、评论类,公文和学术论文因为有固定的格式才可以纳入到实用型。由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学一学期理论再写一学期的做法,应该在大学四年中,每一学期都要安排写作,从大一开始,先安排实用型的应用文写作,然后再根据学习内容安排新闻类、文学类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文体,最后再学习写学术论文。这样不间断地写作,比在一个时期集中写作效果好。在学习“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这些课程的同时,不能光学习,可以边学习边进行文学评论之类的写作,这样在提高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3功夫在诗外

古人常说的“功夫在诗外”,指的是善于积累、善于观察生活,这样写起来才形象生动。写诗如此,所有的写作都如此。提高写作能力,除了要多练之外,更要多积累,这种积累包括文学修养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文学修养的积累就是要多读书,不仅要读中外名著,还要读一些名著的评论文章,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名著的优点。除了名著之外,对于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都要涉猎,像诗歌、散文以及历史、自然科学甚至人物传记等等,只有知识储备丰富,写作起来才能触类旁通,文思泉涌。观察生活不仅要观察人,还要观察大自然,包括各种动物植物以及生活环境,这样写作起来才有东西可写,避免闭门造车,写一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来贻笑大方。

4结语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水平,主要还是先提高写作兴趣,再通过大量阅读,这样写作起来才有话可说,仅仅学会写作方法还是不够的,因此提高文学素养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一、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更新优化。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属于是我国的自有专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说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高。再加上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仅限于课本内容,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底蕴相当丰富,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底蕴知识,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其次,专业教师受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仅是被动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突破性创新,导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1、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開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教学,还要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注重课上与课外的结合,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学生就业前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是节假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学生能力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一些特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引导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再次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有效的增强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效果。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底蕴,但是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影响,这就会影响学生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进教学法,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把所获得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结语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更需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高职院校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加强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以及实用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4篇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二、基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统一教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

三、基于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5篇

摘要: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本专业的就业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对当前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的是社会性和文艺性的理论知识,如果从事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必然会有所欠缺。因此在高校汉语言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国家没有专门的创业教材供学生学习。内蒙古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同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发展现状一样,没有足够的理论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训基地。总体来说,本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

(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就内蒙古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来说,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师,即便有的高校配备了相关的教师,但是这些教师自身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也没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社会方面提供的支持不足

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但就内蒙古地区来看,当地还无法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二、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途径

教育部曾经专门开展了国家级的“本科教学工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成了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

(一)充分发挥融入式理念的作用

融入式理念就是要融入到地方,实现专业的融合,从而构建起更加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内蒙古高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自然也需要融入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中,使各种积极的因素都能够被调动起来,进而建设适合当地的人才教育模式。除了要融入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实现专业的融合。结合高校办学的实际,我们发现,文科类的专业主要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等,要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将各个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再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基础,构建起适合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于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一专多能的能力。

(二)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就内蒙古各大高校而言,可以制定适合当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创新创业的作用,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把这门课程列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活动及相关的技能培训活动等,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课程具体的落实阶段,可以指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细则,保障课程的顺利高效开展。如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通过这些培养计划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

就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现有的课程体系来看,并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以学生的四大能力为基础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要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摆在首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其与理论知识完美融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不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另外还要让学生意识到每门课程对提高他们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切勿因人设课。同时也要做到与各个专业优势互补。

三、结语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岩.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xx(2):144-146.

[2]沈昌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136-140.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6篇

摘要: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具有重要意义,能完善藏书体系,满足读者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但目前藏书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藏书体系不完善、藏书数量欠考虑、馆际协作不到位、工作人员技能低等方面。为弥补这些不足,需要采取完善措施:健全汉藏书体系、确保藏书数量、加强馆际协作,并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技能。

关键词: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馆际协作

为满足读者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这样既能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还能调动人员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工作效率提升。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制约藏书工作顺利开展,对人们有效获取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资源也带来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一、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意义

为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完善藏书体系。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有利于推动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顺利进行。进而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满足读者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需要,促进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二)满足读者需要。读者为了更好获取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服务,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藏书体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进行编号,并做好整理工作。从而方便资料查阅,让读者便捷、迅速的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促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

(三)提高服务质量。根据新时期和新需要,建立完善的藏书体系,对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进行编号。并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构建健全的数据库信息系统,满足读者查阅与获取数据信息的需要。另外还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让他们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提升。

二、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问题

虽然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制约工作效率提升,也影响藏书作用的有效发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藏书体系不完善。对读者的需要不了解,忽视与读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难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没有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对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藏书数量欠考虑。对读者的需求不了解,忽视调查研究工作,从而导致在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过程中,对藏书数量欠缺全面考虑。再加上藏书类别单一,不利于满足广大读者需要。

(三)馆际协作不到位。工作人员不重视馆际协作,没有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相互合作不到位。这样不利于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难以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四)工作人员技能低。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忽视相关规章制度和计算机技术学习,甚至不注重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难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三、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对策

为弥补存在的不足,促进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效率提升,提高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对策。

(一)健全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和阅读爱好,考虑读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有效的藏书计划。并确保藏书数量充足,类别较多,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同时还要根据读者需求对藏书进行更新和完善,确保数量充足,购置最新的藏书资料,形成完善的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

(二)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数量。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考虑读者需求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需要,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确定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最佳复本量。例如,可以按用书人数每5-10人购置一本,以满足读者需要。还要保证重点图书的藏书量,做好采购工作。适当增加中外名著的复本,满足读者阅读需要,拓展读者视野。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馆际协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任何一家图书馆难以全面收集所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为弥补这些不足,加强馆际协作,促进优势互补是十分必要的。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目录,方便查阅和了解。加强馆际现有的互借活动,增进相互了解,进而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藏书质量。

(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技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做好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责任心,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推动藏书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总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作用。对有效保护藏书,满足读者需要,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该明确存在的不足,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有效开展。进而保护馆藏文献,满足人们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需要,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双四.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2).

[2]张炜.古代文学中古典文献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xx,(06).

[3]张卫.中文图书馆藏合理性分析与馆藏发展政策的制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3).

[4]刘思淼,高钰晨.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现代语文,20xx,(07).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7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人才培养为模式标准,加强我国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判断,重点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性价值意义,依照汉语言的实际人才培养重点,开展合理的汉语言知识培养办法,不断完善汉语言知识模式的拓展,提升汉语言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

一、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分析

1.汉语言文化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汉语言文化教学中,往往以教为主,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分析和落实,缺乏对课件内容的分析。教师往往将内容原封不动的落入到课件中,通过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很少考虑讲授的具体内容情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往往无法接受。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意教学,课堂上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一些学生往往不认真听讲,课下玩手机,发微信聊天。授课过程过于传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知识无法有效的拓展和提升。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没有清楚的认识其重要性,往往不能再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和吸收,造成课程整体的效率水平较低,无法顺利的了解具体知识内容,防治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2.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课程中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方案

1.建立有效的创新课程教学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分析过程中,需要开展适合课程教学分析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效主动学习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避免课程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师需要营造舒适、愉快、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创建良好的教学课程活动基础形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标准的重要思想。依照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标准,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尽心分析,运用有效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综合发展质量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热情,培养有效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标准。

2.制定合理的课程专业设置标准

按照课程设置的实际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需要培养专业化的课程设置过程。按照实际的教学应用,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汉语言文学的人才需要加强口语教学能力的分析,加强交流能力、书写能力的拓展,并非单一化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人才的整体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核心教学应用标准,加强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内容的拓展,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整体教学标准的课程体系内容。另外,需要注重课程整体设置,分析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建设发展水平,实现课程专业的标准化设置。

3.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需求向适应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需要顺应市场的整体发展需求,依照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标准专业归属,判断符合人才培养的基础体制标准。在实际的问题分析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市场发展需求,重点判断可以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制内容,分析不同专业学科所强调的课程标准,不断提高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形式,促进汉语言温文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4.汉语言文学综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着眼于未来,将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融合到教学中,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水平进行培养和提升,立足专业化的管理,满足社会汉语言文学人才的综合发展需求,实现新型人才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课程设置为标准,不断统筹课程标准体系分析建设模式,加强社会发展的管控过程,不断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文化的传承,推进社会的发展进度。

参考文献

张玉萍20xx《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丁颖20xx《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现代企业教育》第12期。

古莹奎、刘娟娟20xx《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辽宁教育研究》第10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8篇

摘要:总之,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未来走向。该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以应对各种矛盾与冲击,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定位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着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规,似乎停留在传统专业教学上,没有及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更没有考虑到市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培养学生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是一个大问题。

2.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殊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在中学任教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以一种广阔的文学背景而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的知识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不重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例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预备党员的选取、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基本数据依据就是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电脑技能、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1.对学科层次性的科学性定位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种文学资料齐全,这类学校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还能够从事各行业中的文字工作,有的还具有较强的科研与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首先,可以对传统专业基础课进行优化。目前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设置,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精简,每门课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另外,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尽量避免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3.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做出系统、公正、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将传统的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与能力的检测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结语

总之,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未来走向。该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以应对各种矛盾与冲击,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9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10篇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

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11篇

一、树立基于职业能力生成的教学理念

针对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强化共同分析,在分析之中理解知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诗词楹联、旅游文学、导游词写作等相关知识。导游语言不仅需要职业化,更为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发挥其个性化、多彩性的魅力,通过创新驱动学生编写和讲解导游词,达到语言通畅、措辞合理,形象生动、风趣活泼,言语文雅,合乎礼仪的要求,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多维度划分导游语言知识的分析视角。

如在交际方式上,有书面、影像、现场、录音交际等,不同方式需要不同的语言特色。例如“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书面导游词。“朋友们,您到过唐海湿地吗?您了解唐海湿地吗?当湿地走进咱们的视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仅拥有神秘的沼泽,珍惜的动植物,还拥有特殊的生态系统,负氧离子极为丰富,怪不得会被誉为‘地球之肺’呢”。这属于典型的现场导游语言;在导游与游客交际的语言情境上,因人、景、时的不同而自然相异。例如,在游览初期导游语言多平铺直叙,多用单句。后期增加讲解深度,巧妙设计修辞等;在语言的幽默表达上,要避免取笑他人、不合时宜的情况出现,通过把握时机恰当地融洽关系、调节情绪、摆脱困境和寓教于乐。导游语言的语音调谐、词语选择与锤炼、句式的选择与设计、语言表达的手法、语体和语言风格的选用等方面都是导游语言能力培养需要关注的视角。

(二)模块化分解导游语言知识的授课内容。

导游语言涉及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需要有良好的汉语驾驭能力,掌握好语音、汉字、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楹联、诗歌散文、名人游记、旅游文学著作等也能够进行赏析和评介。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包括横向模块与纵向模块两大内容,横向模块包括理论讲解模块和讲解实训模块。课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通过情景化模拟、师生共同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纵向模块是不同的专项学习环节:一是现代汉语和方言板块,包括现代民族共同语言和方言的概述等。二是普通话语音知识板块,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语音、拼音、音变、朗读技巧等基础知识。三是汉字板块,对汉字的起源、特点、演变以及正确使用进行讲解。四是现代汉语词汇板块,主要包括词语的构成、意义、熟语、语义的辨析和色彩等。五是现代汉语语法板块,加强学生对单句、复句、句群和常见语法错误等的理解。六是汉语修辞板块,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整和辞格的运用为主要内容。七是汉语的表达板块,主要是对包括口头表达的辅助手段、交际和讲解语言艺术在内的口头语言表达以及包括写作知识在内书面语言表达进行学习。八是古汉语与旅游文学板块,主要包括古代旅游诗歌的特征与鉴赏、游记的欣赏、楹联和碑铭以及摩崖石刻的分类与书写风格和特点等。

(三)互动式开展导游语言的师生共同分析。

导游语言不仅要准确、清晰还要融入技巧、激发游兴。不同表达往往有不同效果。导游语言很难说有标准选择,师生互动式的共同分析使师生思想彼此碰撞,开展探讨式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同的表达中进行甄选,认识效果差异,正确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例如为了训练将表达对象与所处语言环境统一,教师选择杭州岳飞墓为导游词讲解设计案例,教师和学生首先对个人的理解和想法进行讲解,在师生的共同的分析中,探讨不同表达的优缺点,从而形成共识。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导游语言适应语言环境的必要性。导游讲解中既要传递岳飞精忠报国的正气,又要将南宋封建统治者的昏庸、偏安一隅以及秦桧等奸臣的阴暗卑鄙予以表现,以导游语言展现历史人物,感染游人。通过诸如此类的师生共同分析,使学生掌握语气衔接、词语搭配和语义表达等技术要点。

(四)情景化模拟导游语言讲解的实践场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第12篇

1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汉语言文学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时间沉淀下的守旧因素较多,所以其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代教育资源、教学技术脱节严重。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丰富教学内容,加之以新时代的教学手段,从而找到优化教学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汉语言文学教育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等于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之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因为希望通过此方法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当前社会强烈号召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其次,要将过去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文学所研究的内容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新语言、新用法等都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有助于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场所不仅仅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而应该是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范围才会更广,思维才会得到释放,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首先,与汉语言文学有关联的课程都可以成为学生构思的素材、学生写作意识的载体,激活学生写作思维,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写作融入到课后作业或者课堂当中,从教学的方方面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当中找到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自身锻炼创造机会,比如开一些文学沙龙、开展征文活动、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活动将学校里的文学才子才女们吸引并集中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增加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切实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与成长特点联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美学教育,也就是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它主要以文学理论、文学史、美学等为切入点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鉴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种或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比如文学理论教程和美学,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不自觉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理解文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再比如美学的相关部分内容观点比较细碎,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横向与纵向的视角联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美的本质,归纳成美与主观的关系、美的理念,美是生活、是关系等。在借助马克思经典理论解释美本质后,要组织学生对自然美的特点进行探讨。例如教学中原本安排“夕阳”为自然美的特征,但不想一夜春雨为天空布上阴霾,这时教师可以从“夜雨”多面的自然美出发,让学生感悟熟悉的夜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丰富审美收获。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注重精选教学所用的一些文学作品,巧妙设置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品质。

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3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本着“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的教学核心思想与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汉语言文学更需要不断探索,寻求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契合点,探索文学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不仅需要牢固掌握各科文化知识,而且还需要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瞄准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并转变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