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解读范文(通用7篇)3-12-43

0 2024-08-13 16:18 Mr.xuan 来源:xuanchuanyuan.com

新闻解读范文 第1篇

经过几年的努力,电视新闻评论员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益增多的电视新闻评论员中,尽管白岩松等人有较大影响力,但与国际大台影响巨大的电视新闻评论员相比,我国有人气的、明星化的品牌评论员太少,电视点评的个性化魅力不足。打造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品牌,不仅是千百万观众的热切期待,也是电视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电视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笔者从以下三部分解构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品牌要素。

精辟入里的思辨色彩

电视新闻评论员发表评论不能脱离新闻事实,叙述新闻事实仅仅是点评的一个新闻由头,而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才是电视新闻评论员最主要的任务。理性的思辨要求电视新闻评论员以高屋建瓴的观点去引领,以高于常人的观察角度去推敲,以观众热切关注的内容为话题。

1.电视新闻评论的话题应该是广大观众热切关注的。电视新闻评论员所关注的话题应是与观众有关的一切重大话题。除国际新闻外,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热点新闻、热门话题都应在其中。如果不时刻把观众放在心上,不顾及群众的信息需求,回避一些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就会造成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评论和群众的需求脱节,造成老百姓对媒体的信任感逐渐丧失。所以,话题的选择极为重要,不应由电视新闻评论员一个人去选择,而是由评论员、编导、制片人以及值班领导,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决定如何选题。

2.电视新闻评论员须具有宏大理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阶段,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正发生极大的变化。这既是一个改革攻坚的深水区,也是社会急剧转型的风险期,涉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众多,与改革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紧密相连。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转型中应同步增强,评论要紧密关注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获得的各种进展,关注人民群众所遭遇的困顿和所面临的命运,从浩繁的题材、平凡的评论对象中,解读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既要有效引导舆论,规范社会行为,提升社会风气,保护群众利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监督力量;同时也要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以及时、公正、求证的态度对社会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①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不仅要点评正面的鼓舞人心的新闻事实,也要点评敏感话题,敢于揭露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评说。

3.电视新闻评论员需要独立的判断和非凡的勇气。电视新闻评论员应就时事政治、经济社会、国计民生做独立的、极富个性色彩的评述。电视新闻评论员要多方了解他人的观点,但在自己发表评论时,要不受各种因素影响,只根据客观事实的本质,凭正义和良知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这种独立的判断需要的是勇气和胆略。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议论和判断,有时候不需要高深的思想,只是需要勇气、需要敏感,需要有人敢于说出来。正如白岩松所说的,为什么1+1有人说得3啊?他也知道1+1等于2啊,但是他喊3他能获得利益,他就喊了,这时候你有没有勇气继续说不,1+1等于2。②

全面深厚的新闻素养

电视新闻评论员所要做的评论是新闻评论,要严格遵循新闻规律,让评论带有极强的新闻性。

1.电视新闻评论员要传递真实的声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公信力形成的基础所在。所以,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而真实性也一直被许多电视新闻评论员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础。电视新闻评论员品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真实是核心因素和决定因素。真实性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观众一旦发现电视新闻评论员提供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内容不真实,就会对其可信度产生怀疑,更不可能形成品牌。只有坚持真实性,电视新闻评论员才能获得观众的信任和尊重,才有形成品牌的可能。

2.电视新闻评论员要熟识新闻价值。电视新闻评论员所做的是新闻式评论,提供一种有媒体特点的新闻判断,最大的压力不是表达过程,而是无论什么题材都要有能力在这个题目上做出有价值的判断。电视新闻评论员要分析和评价一条新闻,独立表达自己的看法,为观众提供新闻的增值服务,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首先就要熟识这条新闻的价值,把握其本质。

电视新闻评论员须拥有多年的新闻媒体经历,丰富的新闻阅历能使他们在驾驭新闻时如鱼得水,能够精准判断出哪条新闻重要,新闻为何发生、会如何发展,国外的状况如何,历史的情形怎样,以及可以如何评价,又可以怎样行动。

3.电视新闻评论员要讲求新闻时效性。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电视新闻评论员应先声夺人。一件事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谁的解释就具有权威性,这就是所谓的第一解释权。在寻找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各媒体纷纷转向第一解释权的争夺。所谓第一解释权,首先是指新闻评论时效上的第一,然后是角度的公正、思考的深度、解释的力度、预测的准确度。

由于技术的局限,长期以来,以新闻评论见长的报纸,其时效性较弱。而电视新闻评论员能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时效性强的特点,及时为观众提供大量新闻评论信息。而电视实时评论的出现,更把时效性推向了极致。这种评论模式充分发挥了电视声、画、字兼备,实时传播的优势,能够抓住刚刚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追随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由电视新闻评论员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就事件的起因、性质、趋势、影响做多维度的分析或评论。实时评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在常态的新闻节目中,针对某一特别重要、广泛关注、需要深入解读的新闻,由位于演播室的新闻评论员评说。为了强调评论的时效性,很多电视台在屏幕左下角打上“正在评论”的字幕,尽显电视新闻评论的快捷与及时,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望。

适合电视的口头表述

电视新闻评论员面对电视镜头进行口语评论,和传统的文字评论员在叙述表达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电视新闻评论员需要较强的口头表述能力,注意口头语言的特点。

1.既要言简意赅又要一针见血。电视和报纸,不同媒介的特质对评论的要求不同。电视新闻评论三分钟,转换成文字,就是不超过500字,和报纸至少下笔千言的社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员要该说则说,点到为止。同时又要一语中的,突破现象触及本质,直指问题要害。新闻事实本就纷繁复杂,这就需要于纷繁中理清头绪,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评论员的价值所在。

2.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逻辑性。电视观众是一个大众受众群体,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让尽可能多的人听得懂、听得进去,还要让专业人士认为没有说外行话。这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难点和魅力。

有的新闻事件在观众看来比较深奥,电视新闻评论员要不端“权威”架子,不直接下结论,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把深奥复杂的问题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使之易于理解。去掉了外在的装饰,三言两语、简洁明了地用事实说话,用简单直白的口语分析复杂的新闻事件,剥离一些抽象高端的理论概念,恢复新闻事实的质朴状态。用具象的语言表达形象思维,将复杂的理论和主题用质朴的口语、鲜活生动的评述去触动受众的情感,甚至有的时候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同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又要有逻辑性,层层递进、突出重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逻辑链条上步步展开,做到以理服人。在新闻评论的开头或结尾处,往往体现着电视新闻评论员对社会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新闻价值的准确把握。

3.既要表达个人化又要得体准确。表达的个人化、风格化,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语言魅力和非语言符号上,这符合电视观众的实际需要,是电视新闻评论员走近观众的重要途径。注重评论时事的“诉诸情感”,使用有很强烈感彩的言辞去叙述点评,各具特色。或机智幽默,或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以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以轻松的方式沟通感情、融洽气氛,同时又要得体准确。电视新闻评论员在短时间内站出来,对突发新闻或者重大事件做出理性的、富有建设性的评论。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晰,分析周密,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每句话都要严谨。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员要以有利于中国社会良性发展的公共话语平台为己任,贯彻坚持百姓立场、关注公众利益,追求舆论制高点、树立成为意见领袖的目标,用从厘清、理顺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观察新闻事件、追求独到视角的观察方法;寻求与观众的强烈共鸣,寻求有见地、有见解的评论。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

新闻解读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作用;要求;

一、概述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新闻评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是比较概括和抽象的,主要通过分析说理的方法,从理论、政治、政策和思想上去启发和引导读者,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在内各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体裁,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新闻评论可以就全局性的市政发表宏观大论,也可以一事一议,深刻阐述某一观点或某一问题,而我们工作中接触得更多的则是配合热点新闻,就新闻报道无法充分阐述的内容,用言论的形式加以阐述,使热点宣传更具有可读性、指导性,作为一个广播中的新闻节目,评论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旗帜,一个新闻节目如果有没有评论,或者有没有好的评论,是品位高低的明显标志,比如某媒体在推出的《XX时评》专栏,时效性强,内容紧贴社会热点,观点鲜明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其形式新颖,新闻特性突出,获得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好评。

二、新闻评论的作用

1.引导舆论作用。新闻评论对舆论的引导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表现为对某一新闻事件性质、意义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解释、分析,提示人们应如何面对发生的事件,并做出怎样的反映,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缓解社会冲突,对主流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危机环境下,帮助社会达成共识,新闻评论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

2、监督舆论作用。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更注重观点的传播形式,同样起着监督社会舆论的作用,新闻评论以观点见长,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它以如下两种形态来实现监督舆论的作用,从而保证新闻信息有效传达,一是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在注重观点的同时,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呈现,产生了新闻评论与述评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报纸、电视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二是新闻评论作为一种媒体观点的阐释,更大的目的在于呈现主流民意,激发更深层次的舆论产生,从而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评论不仅实现了舆论监督,更能在传媒与司法中找到平衡点,将传媒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3、深化和表明舆论态度作用。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形成一定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是引发体制性解决思路的最好手段,除了上述作用之外,新闻评论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于公共事务进行意见交流――这些意见交流往往由新闻报道而促发,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是一个属于“新闻的”文体,而且在于它是人们进行普遍的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

三、对新闻评论的要求

2.注重时效,走新鲜路线。新闻评论必须及时就新闻加以评论,否则,时过境迁,评论的作用就将大打折扣,欲使新闻评论达到较好的效果,就应把握好评论的时效性和新鲜性,对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热点及难点,及时加以剖析和评说是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担负起的责任,各大报纸也纷纷意识到了这点,评论版和新闻版时有互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报道体系,人们先明事,后明理,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但是,时评一定要有可评之事,如果硬要拼凑,只会降低作品的质量。

3.提倡个性化,走品牌路线。D・霍夫斯特曾说过,你想要理解任何一条消息,必须先有一种消息告诉你如何理解它,新闻评论是以朴实的语言告诉受众如何去理解新闻蕴涵的意义,对一个新闻事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谁能时常提出高质量、有个性的观点,谁就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从而抓住读者、吸引读者。

4.评论要有“据理力争” 。其实这个词主要的两个字“力”和“理”。就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新闻评论不能温良恭俭,或者似是而非,要有不吐不快的气势,除了激情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述,新闻评论说到底还是讲道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说理是评论的灵魂所在,_社社长张研农给人民时评提出的要求就是“言之成理,述之有情”。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要敢言、善言,强调评论的建设性,要求将稳定大局的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观点力求科学、严谨,论证力求客观、全面,结论力求公允、准确。

新闻解读范文 第3篇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它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是一种正能量。现在对文化的使用相当泛化,官场有官场文化、商业有商业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可以说,社会种种行为都贴上了文化标签,几乎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文化,把文化、亚文化、反文化都塞进一般文化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区分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有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否定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就会干涸断流。

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应区分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相同的。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没有不变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因为节日是民族特性的象征。比如,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都有泼水节。又如,火是相当重要的,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的节日,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俗,如古代的葬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

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具备由优秀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

当代世界的矛盾和战争并不是产生于文化差异,而是根源于霸权和利益的对抗。历史证明,相同文明的国家可能发生战争,而不同文明的国家也可以结盟。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代现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新闻解读范文 第4篇

1.虚构的男生危机,徒劳的化解努力

在很多人看来,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近日,上海有关方面正在酝酿打造第一所“男子中学”,探索扭转“男孩危机”。显然,“男生危机”已不只是一个矫情的概念,而变得意有所指、内涵明晰:其一,男孩学习、适应能力退化,突出表现为“成绩”整体性落后于女生;其二,便是“性征”悄然模糊,阳刚消弭、伪娘增多!于此,痛呼疾陈者不可谓不多,乃至为转颓势,“男子中学”竟也呼之欲出了。(-04-05《华西都市报》)

[独具只眼]

①将“男子学校”和扭转“男生危机”挂钩,未免是可爱的一厢情愿。但凡稍有理智,便不难明白,上述两者并无必然逻辑关联。即便真有“男孩危机”,那也是一股群体性现象,一所小小学校能量何其有限,大肆标榜“探索扭转危机”未免滑稽!

②宣称“筹建男子学校,探索扭转男孩危机”,纵使不是认知浅薄,也有牵强附会之嫌疑。诚如很多人所质疑的,类似不切实际的'说辞,无非是某种自我推销的策略。

明乎此,“男生危机”的提法,注定变得很是可疑。男生学业表现不如女生?这,不过是基于分数统计得出的结论,且与中国应试模式强调知识记忆密切相关,女生正擅长于此;同样,“阳刚之气退化”也无关危机,因为关于男生应当怎样,从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绝对标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气质,公众意识也当随之而变。

③阳刚之气的缺乏,与“伪娘现象”,不可等同视之。后者只是异端的文化,掺杂着炒作、恶搞的成分,不必当真!在肌肉与猛力行情看跌的语境下,文静的男孩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存在。退一步说,即便有家长偏好儿子阳刚,也不应将希望寄托在“男子学校”身上。

2.一场极奢婚礼丢了多少人格

--我们或许不该仇富,我们却必须反奢。

3月18日,在海南三亚度假的游客们有幸目睹了一场盛大的婚礼、一场规模盛大的演唱会。演唱会由朱军和周涛主持,请来的明星既有王力宏、萧亚轩、周杰伦、范玮琪、飞轮海、游鸿明等港台流行歌手,也有_、阎维文、殷秀梅、韩红、冯巩、朱时茂等等大陆艺术家。不过,这既不是央视的《同一首歌》,也不是《欢乐中国情》,而是山西一位煤老板为女儿举办的豪华婚礼的一部分。

这位煤老板叫邢利斌,是山西柳林首富、联盛集团董事长。为了女儿的这场婚礼,他专门花费数千万元从北京请了专业的婚礼策划,订下当地两家最知名的五星级饭店,同时还包下了三架专机。迎娶的车辆,也是6台超过百万的法拉利跑车。婚宴一共花了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最大的开销,莫过于艺人的出场费。

星级酒店,大牌明星,奢华婚礼的确令人艳羡,可这7000万除了能满足煤老板暴富的虚荣,还能为我们留下些什么?(3月29日《竞报》)

[独具只眼]

①朱军和周涛主持婚礼,算不算是违规?

新闻解读范文 第5篇

春晚剧组回应称“今天你说要让谁上,明天又想让谁上,这样起哄是很不负责任的”。应该说,春晚剧组简单地将“帮六小龄童上春晚”,当成了一般的明星粉丝起哄,忽略了在3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人们对六小龄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游文化下人们的共鸣。为什么大家希望六小龄童登上的是央视春晚,而不是其他平台,不仅是因为春晚的影响力高,更是因为,当除夕夜阖家团圆,一个能够勾起全家回忆的美猴王出现在舞台上时,是令人无比温暖的。这种朴素的情怀本应被尊重。

公众希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超级IP”登上春晚舞台,绝不是起哄。在文化传播领域,尊重情怀是一种游戏规则。一些好莱坞电影,时隔几十年后拍出续作,仍能全球热映,票房大赚,其中当然有情怀的力量。我们一直在讲文化输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形象和产品,如今西游大热,公众希望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登上春晚舞台,怎么就成起哄了?

诚然,能登上春晚的节目,在各个环节都有着严苛的规定。但这并不代表一切都须墨守成规,而对公众的意见,对植根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情怀视而不见。

透过此事,其实更应该深思的是,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中的经典和流行元素时的迟钝和麻木,西游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这样的舞台也没有想到要给它一张邀请函;去年引起轰动的《大圣归来》,从筹备到拍摄历经8年,过程曲折,最后靠众筹模式才保证了资金。显然,与西游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圣”还远未真正“归来”。孙悟空显然需要更多的舞台和支持,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国和世界续写他的故事。

新闻解读范文 第6篇

剪去女儿手指,何止是“虐童”

据东南早报报道,3月8日晚,12岁女孩小莲在遭母亲威胁后离家出走,她到一家电子厂想找工作,却被工厂负责人发现小莲一身伤痕,工厂负责人遂报警。当着民警的面,小莲讲述了自己被母亲虐待的经过,其母亲稍不顺心就对小莲非打即骂,乃至拿烟头烫她,三四年前,竟用剪刀剪掉女儿一截手指。民警表示:小莲在讲述这些过程时,她父亲就在旁边听着,既没否定也没肯定。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从小莲口述来看,其母已涉嫌虐待罪。虐待罪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打骂、捆绑、冻饿、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给治病或者强迫作过度劳动等方法,从肉体和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小莲母亲的行为,可以说已经“够格”。

而且,这也已经超出了一般虐待,剪去一截手指,更涉及伤害公民身体。根据最高法等五机构出台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起码已达到轻伤标准。事实上,现实案例中,虐待罪中也往往伴随着殴打行为或故意伤害行为。就本案而言,小莲母亲也已涉嫌触犯故意伤害罪。所以,其母的行为,又何止是虐童而已?

小孩并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并不是可以被随意处置的东西,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民的一分子。其人身等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得侵犯,包括父母也不例外。像小莲母亲那样,对小莲本该爱,偏却害,拿烟头烫身体,拿剪刀剪手指,用丧心病狂来形容并不为过。窃以为,对这样的父母,该追究刑责就得追究刑责,该剥夺监护权就得剥夺监护权。

近年来,监护人严重损害被监护人权益的事时有发生。有鉴于此,日前提请十二届_五次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也提出:凡有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等三类情形的人,法院将依照有关个人或组织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可见,对于严重损害被监护人权益的父母,法律并不是没有办法。希望民法总则草案获得审议通过并正式生效实施后,能对一些“虎爸狼妈”的暴虐行为起到规制作用,以防类似小莲这样的悲剧发生。

不过,类似这种虐待子女的案件,属于民不告官不究。以小莲为例,她也没有能力去法院控告自己的母亲。美国早在1963年就在立法中规定了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要求一切与未成年人接触的人员,在发现儿童有被虐待或忽视行为时,有向专门机构报告的义务,并对未能报告的责任主体给予适当的处罚。对此,我们的司法体系也不妨借鉴。

新闻解读范文 第7篇

《深度观察》1月份开播,在3月6日进行了改版,经过半年多的运作,节目形态基本成熟并且相对固定。节目开头用短片简单介绍新闻人物及其事件,接着请出节目嘉宾和观察员到演播室,就新闻人物的行为表态,进行第一轮的剖析、质疑、辩论;接着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就讨论的问题和细节,引出嘉_围的亲人、朋友等,表示自己的态度,由此引出第二、三轮辩论。崭新的节目形态,独特的视角,非凡的勇气,观察、质疑、解析新闻事件和人物,加上评述内容题材的选择,大都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很近,贴近性强、参与性强,观点大胆独特,使得节目的收视率一路走高,并带给观众很大的冲击力。

冲击一:视角独特,不盲从,直逼人的真实内心

《深度观察》采用的新闻素材,并不非常独特和新鲜,但视角很独特,嘉宾们分别站在人文、伦理、心理、教育、社会等不同角度,勇于质疑、深入分析,这使得节目在解析和观察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过程中,能够发掘事件的本质、人物的真实内心,使得节目不仅有个性,而且充满真实性和人性,契合观众收看新闻评论节目的审美感受。

3月6、7日改版后的第一、二天,《深度观察》播出了《打造“黄河岸边第一村”的少女》。 事件的主角是一个22岁的女孩白一彤,也是黄河岸边一个贫穷小村的村主任。2009年,这个正在念大学二年级的19岁女生,带着一句“打造黄河岸边第一村”的口号,离开城市,跑到贫穷的高杰村,竞选并当选了村主任。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村官,她没有官方选派的背景,而且是一个在校生。这件稀罕事得到了称赞,也引发了质疑。三年过去,《深度观察》请来主人公到现场,现场嘉宾对其行为进行提问和分析,有质疑的声音,也有赞同的评价,并且层层剥开、递进分析。

现场陆续请出为支持女儿付出身体代价的母亲、幕后帮助女儿的父亲、反对的村民。女生弃学竞选村官的真实面目渐渐呈现,原来是父亲为了实现自己治理、改变家乡的理想,要女儿去当村主任。演播室里,观察员和现场观众面对现实,对女生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村主任、如何成长,做了更多的分析和指导。对于父女之间的感情和摩擦、城里大学生能否与村民融合等问题,提问和现场评析都非常到位。

冲击二:敢于质疑,勇气非凡,体现出“深度观察”的“深度”。

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往往来自它的勇气。既然是评论节目,就不能是一味的赞美或者批评,因为生活不是简单的是与非。《深度观察》半年多的节目里,没有任何一期是绝对的赞美或者批评,即便是面对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的人物或事件,《深度观察》也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质疑。

女大学生弃学去当村官,虽然有其父亲背后的支持与操纵,但《深度观察》既没有简单地批评父亲的做法,也没有简单赞美女大学生的勇气。嘉宾们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质疑这件事的不合主流,同时面对现实,为女大学生的成长、如何为村民谋利提供了有效建议。

同样,在3月8、9日播出的《“慈善个体户”,富捐?穷捐?》节目中,嘉宾及主持人对青岛人王明殿放着安生日子不过,当起了捐献的慈善家也提出了质疑,质疑他当慈善家的真实目的和内心情结。这种质疑用王明殿的现场回答化解:“有人喜欢喝酒、有人喜欢抽烟,我就是做慈善上瘾了。”——这比主持人说多少赞美的话都有效。之后,嘉宾从心理学的角度接话,表示:“老王也并非多么的伟大,而是这样做让他有舒适感和愉悦感。”

《“慈善个体户”,富捐?穷捐?》这两期节目请来三位不同的民间慈善家,同样,对第二位出场的女博士曹明秀举债百万做慈善,嘉宾也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慈善要量力而行。

质疑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代表观众的怀疑来提问。因为嘉宾的层次比较高,提问和评点就更加尖锐和直白,抹去不痛不痒的矫情,言语尖锐,直逼问题的焦点和人物的真实内心,让当事人无法掩饰。这不仅使得节目好看,而且更为尖锐和真实,真正体现了深度观察的“深度”。

冲击三:节目形态独特,嘉宾层次高。

作为一档新闻评论节目,《深度观察》的形式既不是在新闻现场评述,也并非是新闻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对新闻进行评议,而是设置一个比较大的、专门的演播室,请来新闻当事人及其周围的人、嘉宾、观众,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几轮争论和评议。当事人的话语权、媒体的话语权(通过嘉宾和主持人表达)、社会的各种观点及观众的话语权,都得到了有效呈现。

嘉宾层次非常高,如中国_研究员时统宇、《工人日报》评论部主任石述思、心理学家柏燕谊、知名女作家秋薇等。他们的言语非常有个性,有的辛辣、尖锐,有的温婉,站在不同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内心。改版之前的《深度观察》,演播室现场只有评议的嘉宾,没有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改版之后,与选择高端嘉宾相匹配的是,现场请来了新闻当事人,并且人物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比如女大学生村官那两期中,陆续出场的大学生本人、坐着轮椅出来的母亲、备受质疑的父亲、针锋相对的村民等等,不仅层层剥开事件,而且立体地呈现了主人公生活中遇到的各个层面及多种矛盾。

冲击四:题材选择贴近,人物内心丰满,展现时代个体的生命自信。

《深度观察》的题材选择非常有贴近性,大多选择的是与普通百姓生活和日常思维很接近的新闻事件和当事人,与江西卫视的目标观众定位完全吻合。《带着妈妈上大学》《妈妈之家的大男人》《退学 自毁前程还是爱的拯救》《以爱的名义征婚》《负债陪读的全职爸爸》《手足情遭遇百万房产》《一个农民的食品安全“长征”》……生活味道浓,与观众司空见惯的、评议重大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新闻评论节目不同,观众看到的是一档评议小人物、小事件,但又蕴含社会普遍情绪的评论节目。栏目以小角度触及热点、触及民生、触及心灵,真实地反映、参与了社会生活,承担了社会责任。

《深度观察》选择的新闻当事人,多半有异于常人之举,内心非常坚强和丰满。他们不畏非议、不畏困难,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坚持、践行自己的理想,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命自信和社会变革时期的多元化。

《深度观察》的形态和环节设置有优势,具备打造成品牌栏目的潜质。但是,《深度观察》在观察新闻当事人的同时,也在被观众观察。只有经得起观众的“观察”,才能决定一个栏目的生命力。反思节目播出以来的情况,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1.观察员是否发自内心地尊重新闻当事人、倾听微声音。媒体必须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观察员的质疑值得鼓励,但要进一步增加厚度,并且从内心尊重当事人的行为,不能一味地为了出位而博出位。如果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观点,或者纯粹为了寻找新的角度和观点,就会失之于偏颇和略显小气。

《深度观察》选择的当事人尽管是小人物,尽管声音微弱,但他们勇敢、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理想,具备不畏围攻和批评的素质。6月29、30日的《深度观察》观察的是反烟斗士张跃。张跃虽然是一个农民,却有伟大的理想:想通过自己个人的行为,来劝阻烟民吸烟。节目一开始,观察员们几乎一致质疑和否定张跃的行为,甚而论证张跃在街头上抢夺烟民手中的烟是“违法”行为,接着又贬低张跃的行为是“沽名钓誉”“道貌岸然”。

7月3、4日,《一个少女的狂想与理想》节目中,女大学生郑楚然想通过自己的行为宣传和追求男女平等,平时伶牙俐齿的当事人被众位观察员联手批评得体无完肤,甚至某观察员以嘲弄的神态和语气说郑楚然和她的中性打扮是“行为艺术,动机不纯”“好高骛远,朝三暮四,打扮得不伦不类,你们就忽悠吧,忽悠吧!”虽然双方的对抗使节目有很强的可看性,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观众反而站在弱势的当事人一方,弱化了节目的公平性和期望值。

2.是否以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来评论当事人的行为。既为评论性的谈话节目,就要持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理性的论证,而非为了批判而批判。

农民张跃的理想是伟大的,却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他的行为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节目到第三个环节,当张跃的妻女上台来控诉张跃弄得家贫如洗、众叛亲离时,观察员就直接怒斥张跃是“披着道德外衣的社会蛀虫”。

虽然从家庭的角度,张跃没有尽到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坚持理想的人,哪怕是一个微弱的声音、一个微弱的行动,都值得尊重,而非简单地全盘否定。况且,他的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异曲同工,女大学生郑楚然只会用短暂霸占男厕所、当街吃咸猪手、给世界五百强企业老总写信提倡男女用工平等行为来表达、追求男女平等,显得幼稚简单。但一个举债宣传反烟的农民,一个尚未找到工作、靠家教维持生计的女大学生,他们对理想的坚守应当得到尊重和理解。作为一档评论性的谈话节目,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可以有人质疑,可是这两期节目,观察员们几乎一边倒地批评他们,节目的倾向和气度受损。

3.观察的深度和节目的水准应该经得起观众的考量。节目的深度是思想的深度,而非对一些细节的纠缠。节目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观察社会,进而鞭挞讽刺或者讴歌颂扬。

当妻女说到十几年来张跃不顾家,逼得妻女借债、女儿没钱上大学,甚至没钱吃早饭时,观众自然被打动,同情母女俩。但接下去观察员们对张跃的无情批判,又让观众同情张跃的无奈和无助。而张跃的一句质问“既然你们把我的反烟行为看得那么不可理喻,又是违法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接受啊?”却很有分量,其实这就是节目的深度方向:为什么这么苦、这么多的牺牲,还让张跃不放弃?可惜观察员们仅仅从家庭责任方面批判张跃,没有看到家庭的牺牲、小人物对理想的坚守,他们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对此的宽容和发展方向等。观察员们“牺牲不要加在老婆孩子身上”“做慈善,首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有能力、有精力再去帮助别人,才是真慈善”等言论,使得节目的方向、思想的深度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