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评论范文大全(6篇)7-13-30

0 2024-06-30 19:14 Mr.xuan 来源:xuanchuanyuan.com

诗歌鉴赏评论范文大全 第1篇

我美丽的仙境

[德国]史托姆

我美丽的仙境

在高高的波涛上面,

浮现出美丽的仙境,

一会儿近,一会儿远,

可惜很少有人看清。

在这片国土之内,

天空的太阳永不西沉,

那儿人们俊俏无比,

往玫瑰花丛栖身。

神话般瑰丽的景色,

在温馨的森林之夜喧腾,

色彩缤纷的花儿,

正在相互亲吻。

那儿神圣的自由和爱情,

吻着纯洁的生命;

那儿什么都令人惊异,

那儿什么都无比欢欣,经典台词。

唉,只有在歌曲之中,

才有这样美妙崇高的仙境,

我只能希冀、期待,

可看到它,一辈子也不能!

【赏析】

史托姆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中短篇,但他更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他曾说过:“我知道,我是现在的诗人中的最大的抒情诗人,即使将来我的小说早被遗忘,而我的诗还会存在,而且越来越广泛地流传。”我国评论界一般认为,“史托姆的抒情诗数量虽然不多,就质量而言,他的一些最好的抒情诗却可以置身于德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之列”。

《我美丽的仙境》是史托姆早期的作品,选自他于1885年出版的《诗歌补集》。在这首诗歌中,史托姆以其凝练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美丽的仙境”。无论是诗歌标题,还是诗歌内容,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出他前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深受浪漫主义作家艾兴多尔夫、默里克等人的影响,强调作品的浪漫主义抒情性。

诗歌一开始,史托姆便将他的幻想之门打开,让我们得以窥见里面的神奇世界。我们远远地看到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发现海浪的最高处“浮现出美丽的仙境”。它“一会儿近,一会儿远”,似乎随着浪潮的每一次起伏和涌动,它也在顺势漂动。它亦真亦幻,亦实亦虚,不可捉摸。它就像存放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某个场景,当我们怀着焦渴的期待在意识的漩涡里极力搜寻它的踪迹的时候,却往往徒劳无功;而在一次偶然的梦里,或者一次发呆的情形之下,它带着清脆的笑声闪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这个“美丽的仙境”,就是史托姆意识深处的理想王国。他一次次地向意识汪洋眺望,一次次地在其中寻觅,终于看清楚仙境上的美丽景致。在那里,“天空的太阳永不西沉”,“人们俊俏无比”,“往玫瑰花丛栖身”。在那里,景色有如“神话般瑰丽”,草木旺盛,花朵艳丽,充满了和谐与温馨。在那里,人们享有“神圣的自由和爱情”,生命因此而“纯洁”。“那儿什么都令人惊异”,“那儿什么都无比欢欣”。那里拥有一切真善美,拥有一切我们失去但仍然渴望的东西。这个仙境是那么“美妙崇高”,与其说它是幻想之境,不如说它是精神家园。它是史托姆在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中堆积起来的幻想投射,浓缩地表达了他的精神依恋。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寻根”的文学,浪漫主义作家们往往通过对远方的.想象、对异域的向往来表现对理想的憧憬。他们疏离眼前事物,追求遥远异乡,将陌生的场景视为想象的释放地和审美的安置所。“仙境”便是史托姆内心凝聚的想象场所。他越是在诗歌中渲染仙境的美丽,便越多地透露出他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仙境中的“神圣的自由和爱情”,正是他当时备感匮乏的两样东西。他的家乡,笼罩在丹麦统治者的蛮横与骄奢之中,他和他的同胞们,作为德国子民,却要屈从于丹麦人的管辖,这是何等的耻辱!他爱幕多年的姑娘,狠心地拒绝了他的求婚,漫漫6年的痴情等待宛如被秋风横扫的落叶,转眼不知去向,这是何等的打击!这些现实中的不如意,在想象中却以另一番姿态出现。现实是有限的,想象却是自由的;现实不断化为往事,想象却意味着可能。

史托姆由衷地“希翼”、“期待”着那“美丽的仙境”,渴望它就像神话中的伊甸园一般,成为上帝在凡尘为人类建造的美好家园。然而,想象终归是浮云,生活还是依照原本的面目继续存在,他清楚地知道,“看到它,一辈子也不能”。在诗歌结尾,史托姆非常冷静地收住了想象的翅膀,把我们拉回了活生生的现实。

诗歌鉴赏评论范文大全 第2篇

[美国]布瑞兹特里特

我无力的头脑生下难看的你;

出生后,你本是同我呆在一起,

后来给好心的糊涂朋友拿掉,

把褴褛的你带出去给人家瞧,

让你犹豫,费劲地踏进印刷所——

人人看得出,伤感签名,那儿没帮你改错。

见你回来,盖得我涨红了脸——

怕白纸黑字的浑小鬼叫我娘。

我把你?开,感到你不该出世-

依我看,你的模样真叫我烦腻;

可即是我的骨肉,只要我能做到,

我的爱总会使你的瑕疵减少。

我替你洗脸,却看到了更多缺点;

擦去了污溃,还是留下了缺陷。

我拉你关节,要你的韵脚一样长;

可是一跑动,你跛得更不像样。

我想用漂亮衣裳把你打扮好,

可家里只能找到粗糙的衣料。

穿这衣服去百姓间流浪无妨,

但要留神别落进评论家手掌。

你去的地方要没人同你相熟,

要是谁问起你父亲,就说没有;

问起你母亲,就说她呀苦得很,

所以才忍心送你这模样出门。

【赏析】

诗歌鉴赏评论范文大全 第3篇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伊州”为曲调名。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了。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邮递条件远不那么便利;最初几年音信自然多一些,往后就难说了。久不写信,即使提笔,反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干脆不写的情况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况就更难说了。总之,那女子旧事重提,不为无因。“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

进一步,还可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句一样道出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都说得直截了当。而王维句却有一个回旋,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自隐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此诗艺术构思的巧妙,主要表现在“逆挽”的妙用。然而,读者只觉其平易亲切,毫不着意,娓娓动人。这正是诗艺炉火纯青的表现。

诗歌鉴赏篇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汉武帝的豪情胜概已经不可再见了,唐帝国的声威功业难道也是这样结束了吗?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光彩,我们喜爱它,就不仅仅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了。

诗歌鉴赏评论范文大全 第4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初唐提倡风雅,进行文风改革的重要诗人,而他最为人们熟悉的是《登幽州台歌》。当时,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谙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致使屡屡失利,他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参照《蓟丘览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伤怀,而有此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般的读者很少会知道到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但还是一读之下,便被感动,这说明其中肯定有超越时代的东西,而不受时空的拘囿正是真正的艺术品的根本特征。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弄清了某某作品的“时代背景”时,对它的感受反而减淡了许多,因为我们通行的“时代背景”解读法限制了人的超时空的审美想像。

从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看,《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了人的“觉醒”: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直视生存真相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会询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古人”和“来者”似乎皆不足为凭,过去和未来也似乎难以为据。那么,人难道就在这种困境中绝望了吗?不,个人也许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悠悠”的天道却是永恒的。只要你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中,你就会在“悠悠”的天道中获得永恒。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社会集体、道德本体、永恒天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道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自然本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与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吻合,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同时还表现了中国人的“觉醒”方式。中国人的“觉醒”是从对自己价值依据的.追询开始的,只有走过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心灵历程,人的“觉醒”意识才开始萌生。接下来的“涕下”不是哀伤和悲痛,而是觉悟了“天地之悠悠”———价值依据———之后的感动,同时也是对人生悲剧真相的审美认同。这种感受,相对于六朝人来讲,昭示着初唐时期的一种新的人格的降临;相对于中国人来讲,任何时候都应该会引起内心的感动。每一次吟诵,都会使人产生一次思考价值、追询价值、确立价值的冲动和渴望,中国人的价值感便是在这种无数次的冲动和渴望中积淀而成的。

《登幽州台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总的看来,与西方悲剧意识相比,中国的悲剧意识并不仅仅注重暴露人的困境,更不仅仅为人描绘出一幅绝望的前景,而是在暴露困境中又弥合困境,在彰显出绝望时又指引了出路。中国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既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一致,也与执着与超越统一,此岸与彼岸统一,形上与形下统一的体用不二的传统哲学相吻合。

《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情节中感受“天道”,或者说是在“天道”的观照下来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节。这样,人生困境的暴露与弥合就在一首短诗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诗歌鉴赏评论范文大全 第5篇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这是闺怨、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诗歌鉴赏评论范文大全 第6篇

【正义】

正义韵律实漫长,少有几君美名扬。

亘古史书细阅之,几君因正美名扬。

而今又现反贪云,几君愁之几君忙?

妙观正义之小棒,他日史书定飞扬。

【金贵】

金银财宝古风韵,几君有志几君藏。

妙提白酒一小杯,细心阅之细品尝。

家乡美酒韵味长,群雄尝之乐悠悠。

奉劝群生皆品尝,亘古韵味实在长。

【蒜】

蒜乡韵味实漫长,几君尝之乐悠悠。

奇妙禅诗韵味长,人皆赏之人皆尝。

【愁容】

愁云辗转独迷茫,莫把往昔来畅想。

魂魄凋零人犹在,恐难再秀往昔场。

【品】

菊花台上春江水,妙观阅之独彷徨。

亘古韵律独唱响,几君听之几君扬?

【寻出路】

辗转反侧难入眠,细品余生实渺茫。

脑液散去化云烟,亘古韵味独盘旋。

何时方可讲台站,潇洒育才乐开颜。

空握己之无为棒,苦思冥想亦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