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茅屋”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茅屋”的诗句有哪些?

1.《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宋 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柏学士茅屋》唐 杜甫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宋 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5.《北青萝》唐 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6.《初夏即事》宋 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2.描写茅屋的诗句有哪些?

《佳人》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北青萝》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

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点绛唇·海上归来》

年代: 元 作者: 谢应芳

海上归来,鬓毛枯似经霜草。薄田些少。茅屋园池小。三子犁锄,三妇供萍藻。村居好。兔园遗稿。是我传家宝。

《古意》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绁足饲饥鹰,鹰饱意未平;

伏枥岂不安,老骥终悲鸣。

士生固欲达,又惧徒富贵。

素愿有未伸,五鼎淡无味。

茅屋秋雨漏,稻陂春水深。

长歌倾浊酒,举世不知心。

《书感》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人生百忧坐一官,况与群飞接羽翰。

两具吴牛给耕足,三间茅屋著身宽。

焄蒿凄怆会不免,简俭寂默差可安。

康庄坦坦不整驾,可怜平地生涛澜。

《村居 其二》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茅屋人看小,我居殊觉宽。

云开山满座,雨过草平阑。

古意琴三叠,清风竹万竿。

养生无别具,壁上破瓢箪。

一间,诗句,破毛屋

3.关于茅屋的诗句

客至作者: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关于茅屋的诗句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陈与义 茅屋年年破,春风岁岁来。

寒从草根退,花值客愁开。 此序添诗卷,乾坤进酒杯。

片云无思极,日暮却空回。 《稠山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饶鲁 乱山堆翠如削玉,中有幽人结茅屋。

柴扉寂寂掩苍苔,书院萧萧倚修竹。 闲云满堑白日长,咿唔朝暮声琅琅。

芸窗纸破漏月影,石砚水满涵天光。 风尘频动遍丘壑,此处怡然有真乐。

门静应无俗客过,茅深不怕秋风恶。 高人有才济当路,会见徵贤日三顾。

愧我飘蓬石洞人,茅屋青山在何处。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茅屋不称意,清冷照此心。

白鸥波万顷,黄鸟树千岑。 檐卜炎天雪,蒲萄千日阴。

旧来须此物,隘巷若为寻。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吴肖岩 茅屋三间小,春风长草芽。

故园经积雨,老树不多花。 黄发长垂钓,古书犹满车。

近来人事别,亦懒问桑麻。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薛嵎 茅舍竹椽短,不劳朱恶施。

高无神鬼瞰,贫与子孙宜。 近古意全朴,当风势亦危。

梅花有幽致,一树隔疎篱。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阳枋 情契居连屋,炊斋溜合烟。

放怀行共出,得语坐相传。 竹哀悼云深,芦窗月半穿。

桃源今得趣,堪赋拟前贤。 《石门茅屋》 年代: 明 作者: 叶子奇 藤萝抱石门自牢,茅屋谁怕秋风高。

落花芳草共幽独,清风白昼何萧骚。 山中无地着野马,世间万事如牛毛。

不见崇墉贮歌舞,春风容易长蓬蒿。 《新得溪上茅屋》 年代: 明 作者: 袁凯 食肉贱糠核,饥人安敢辞。

狐貉轻短褐,寒士为固奇。 自予遭世故,举室尽流离。

东临沧海岸,北度三江湄。 蛟螭时作横,鲸鼍屡见欺。

展转及衰暮,始见此门楣。 徒壁类司马,上漏似原思。

既无陈平席,岂有董生幔。 覆篑或成墙,编苇聊当篱。

迢迢白沙冈,当户势逶迤。 遥遥秋浦波,临轩散涟漪。

翻蜚野鸟群,参差灌木枝。 赋此平生意,庶为百世规。

湫隘诚可哂,欣幸方在兹。

5.杜甫的一首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如同墨色,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棉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6.杜甫身居茅屋,写下的诗篇

「风怒号」三字;「下者飘转沉塘坳」;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因而就拄杖出门,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二两节,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千万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卷我屋上三重茅,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起势迅猛!【分析】: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很难弄下来,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高者挂罥长林梢」,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呜呼,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因为他是社会、时代,「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

「忍能对面为盗贼」,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

第一节五句,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

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天气并不「冷」、「大庇」、「天下」,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

赏析:“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

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

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

“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好,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 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再看看赏析,文章自然就来了. 【诗文赏析】 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全诗分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 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 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

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 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罥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已无法收回。 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 沉痛。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 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 沉痛。

如此不幸,却无人同情和帮助,只有“自”叹“自”嗟。世风之浇薄,意在言外。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见 大。成都的八月并不冷,然而“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就感到冷。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词约义丰,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 困生活。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 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 “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以表现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领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 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欢 颜”、“安如山”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

8.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2113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5261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4102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653。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容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有关一间破毛屋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