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尤溪朱熹故居你知多少?

1.有关尤溪朱熹故居你知多少?

位于尤溪县城南的尤溪朱熹故居(南溪书院),原为邑人郑 义斋馆舍,朱熹的父亲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

宋建 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出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 熙元年(1237年)在此修祠合祀朱松、朱熹父子。

淳祐五年 (1245年),在祠堂右建会极堂,为讲学场所。宝祐元年(1253 年),宋理宗赐额曰“南溪书院”。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 县方溥奉命主持扩修朱熹故居(南溪书院),增建正堂及左右舍 5间。其后,朱熹故居(南溪书院)屡有修缮扩建。

书院古朴庄 严,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亭等 建筑。

2.《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的意思是什么?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观书有感》的原文如下所示: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的译文如下: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事实上,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朱熹,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事实上,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尤溪,诗句

3.春日宋朱熹古诗

《春日》是宋代文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诗,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

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4.有关春游的作文600去尤溪的

每年春季,有“云中田地”之称的福建尤溪县联合乡的千亩梯田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层层的高山梯田,绵延数十里,美得让人惊羡。

当太阳西下时,逆光下的梯田别有一番景色,应了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这片东南最美丽的梯田,早已随着摄影师们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定格在人们的心里。

尤溪的梯田是天然美景,放眼望去,那上千亩大大小小的梯田,最大的田不过一亩,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两行禾,在崇山峻岭间连绵,在沟沟坎坎中延伸。 春耕时节,农家人在梯田里忙碌着,放满水的梯田,更显水润,水光粼粼,拍摄效果最为理想。

游览推荐线路:连云村云山村下云村 连云、云山、下云村是观赏尤溪梯田最佳的地方。灌水后的田里映着天光,田埂中如画笔描绘的曲线时隐时现的,增添了不少淡墨宁静的风味,六斗洋那面梯田,已经成了标志性的梯田景观。

它的ቹ瀹是日出的早,夏天5点多些就太阳出山了;连云村的梯田朝西,日出时间比较迟,一般要到七八点,所以只适合于拍摄夕照。

5.<问渠哪得清如许>全诗,紧求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第二首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鉴: 镜子。 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

渠:此处指方塘。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朱熹 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介绍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 进士,任同字主簿。

淳熙时,曾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监公事,光宗时,知漳 州,入为秘阁修撰。宁宗初,官焕章阁待制。

后被人攻击为伪学,落职致仕。 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 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 在。

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 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句解。

6.等闲时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句是什么意思

答:

原句意思:很随便地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这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由春光点染而成。

〔赏析〕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春游诗。然而泗水已在金人统治之下,诗人不可能去春游。因而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所谓泗水,是暗喻孔门,寻芳是指求“道”。道的核心是“仁”,那么诗人这里便以春喻“仁”。“仁”的外现是生意,春(即东风)的外现便是万紫千红。我们看到万紫千红便感到春的存在,正如看到万物的生意,便感到“仁”的存在一样。诗虽充满理趣,但形象鲜明,仅仅作为游春诗来欣赏,也是一首好诗。

〔原作〕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与尤溪有关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