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体现炼字的诗句

1.可以体现炼字的诗句

原发布者:易发表网

古诗中的炼字古人写诗,甚为看重炼字。关于炼字,许多诗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比如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为求一个字的稳妥而付出的苦思。再如方干的《赠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相比之下,这是用尽一生的心力了。大诗人杜甫也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对于字句的锤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杏花开了,“闹”字原本形容花开之繁,但却渲染出春意的热闹。从而为下文张本,表明要尽享欢娱,而不必吝惜金钱。月光从云层中穿出来,照在花枝上。一个“弄”字,很能写出花影随着月光而变幻,也表明心神的恍惚。贾岛那个推敲的典故是为人熟知的,也与炼字有关。其《题李凝幽居》中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原本拿不定用“推”还是用“敲”,后经韩愈改定为“敲”。从表现上说,是以动衬静。不过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虽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的,但也相通于鉴赏。古诗鉴赏中,所炼之字的表现如何,要着眼于全篇的意境,离不开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关炼字的古诗词

对酒【作者:居节】

三杯莫惜瘦颜酡,百岁其如半去何。炼尽少年风月在,剩留余事病愁多。

沧江倦客新黄发,空谷佳人旧翠蛾。竺国蓬山那可问,醉乡深处且婆娑。

言志【作者: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梦旧【作者:白居易】

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

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谒焦炼师【作者:王昌龄】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灵墟山【作者:李白】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赠胡天师【作者:武则天】

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西苑宫词二十四首(有序)【作者:张元凯】

方士如云泛海槎,采真元不为丹砂。

万金炼就壶中药,愁杀仙人萼绿华。

炼药洲与郑君熙醉题石上【作者:葛一龙】

仙翁炼药处,荒草没为洲。一点水心绿,客眠如白鸥。

今年太湖浅,添却几弓阔。只恐麻姑来,愁与人烟接。

刘仙石【作者:祖无择】

神仙不死石长存,万古千秋表洞门。

人欲求真好修炼,莫徒将杖叩苔痕。

南屏【作者:朱翌】

百步阶头长进步,南屏堂上立移时。

明明万象森罗处,争鍜炼雕镌费我诗。

伤王霁【作者:郑獬】

欲炼此心成古镜,清光直透太虚明。

朝来一洒故人泪,依旧尘埃满匣生。

玉蝶泉【作者:张珪】

仙人修炼地,玉井著神功。日月双轮见,阴阳两窍通。

可堪清澈底,那更施无穷。尚冀丹砂力,当浇尘念空。

炼丹观【作者:黄甲】

天地为炉变化间,丹砂点石石成丹。

丹成遗灶空陈迹,留与高人图画看。

炼字,两句,诗句

3.有关炼字的古诗词

对酒【作者:居节】三杯莫惜瘦颜酡,百岁其如半去何。

炼尽少年风月在,剩留余事病愁多。沧江倦客新黄发,空谷佳人旧翠蛾。

竺国蓬山那可问,醉乡深处且婆娑。言志【作者:唐寅】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梦旧【作者:白居易】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谒焦炼师【作者:王昌龄】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灵墟山【作者:李白】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赠胡天师【作者:武则天】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

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

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西苑宫词二十四首(有序)【作者:张元凯】方士如云泛海槎,采真元不为丹砂。

万金炼就壶中药,愁杀仙人萼绿华。炼药洲与郑君熙醉题石上【作者:葛一龙】仙翁炼药处,荒草没为洲。

一点水心绿,客眠如白鸥。今年太湖浅,添却几弓阔。

只恐麻姑来,愁与人烟接。刘仙石【作者:祖无择】神仙不死石长存,万古千秋表洞门。

人欲求真好修炼,莫徒将杖叩苔痕。南屏【作者:朱翌】百步阶头长进步,南屏堂上立移时。

明明万象森罗处,争鍜炼雕镌费我诗。伤王霁【作者:郑獬】欲炼此心成古镜,清光直透太虚明。

朝来一洒故人泪,依旧尘埃满匣生。玉蝶泉【作者:张珪】仙人修炼地,玉井著神功。

日月双轮见,阴阳两窍通。可堪清澈底,那更施无穷。

尚冀丹砂力,当浇尘念空。炼丹观【作者:黄甲】天地为炉变化间,丹砂点石石成丹。

丹成遗灶空陈迹,留与高人图画看。

4.可以体现炼字的诗句

因为您的表述不是很准确,故从3方面帮您解答 ——含有 “练”字的诗 能用来练“炼”字(锤炼、推敲的古诗) 能用来练字的 一、含有“练”字的诗句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原诗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②。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③。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④。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⑤。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⑥。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⑦。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⑧?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

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

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

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

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

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

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

覆:盖。杂英:各色的花。

甸:郊野。 6、方:将。

滞淫:久留。淹留。

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

怅:惆怅。霰:雪珠。

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

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赏析 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

他曾出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又因与谢灵运同以擅长描绘山水著称,被人称之为“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善草隶,长五言诗,合同沈约等人开创了以注重声律、讲究词采、对偶为特征的“永明体”。

其诗工于发端,以描绘山水的成就为高。诗风清丽俊美。

钟嵘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有《谢宣城集》五卷。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金陵(即今南京)所作。诗这样开端: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里,诗人借用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七哀诗三首》其一)和潘岳“引领望京室”(《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之诗意,以他们的望京比况诗人自己的望京,虽连用前人诗意,却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妥帖,无矫揉造作之态。如此开端,巧妙点破题旨,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明丽之中见深沉,与诗人另一首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所称誉的“发端结响,每获骊珠”之感。

既是登山望京邑,则必有望之所见,于是,诗在点题后便颇为自然地转入对所见景象的描绘: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白日”两句,写眺望中的错落有致的建筑,诗人没有精雕细琢,绘出建筑的全貌,而是大笔点染,勾勒出建筑的顶点--“甍”,突出了居高临下观望的特点。

而描写甍,又置它于明丽的阳光之中,这就使建筑更显得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尤其是著一“飞”字,顿使本来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甍”活了,动了。

“余霞”两句是历来公认的写景警句。观其特色,至少有三点:一是巧比妙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画家无须煞费苦心地去捕捉艺术形象,只要依据这两句诗,就可画出一幅优美别致的春江晚晴图。因为,诗人在这里以“绮”和“练”分别比喻“余霞”和“澄江”,新颖贴切,使原是具体事物的“余霞”、“澄江”更具形象性、可感性。

二是色彩鲜艳明丽。彩缎般绚烂的晚霞与白绸般清澄的大江熔铸在一起,丽素分明,交相辉映,色调和谐。

三是如同谢朓自己对沈约所说的“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圆润流畅,一气呵成,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无刻意雕琢之痕。“立片言而居要”的警句,往往能千古传颂,并使全篇生辉。

谢朓的这两句诗就大为后世诗人所赞道、引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就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赞许与忆念,而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词中的“千里澄江似练”一句则是从“澄江静如练”稍加改动而来。

“喧鸟”两句,写群鸟、众芳,也写得妙趣横生,颇具特色。这两句主要着眼于人们的听觉形象和嗅觉形象,鸟喧是前者,花香是后者。

“覆”、“满”二字极言鸟之多、花之盛,“春”字则直接点明诗人登“三山”时的季节。 诗人登山眺望,京城的美景饱收眼底。

美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是那么从内心深深地怀念家乡: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ؤ “去矣”两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状物写景转为下文的直抒胸臆,由惋惜将不得不离开鸟语花香景美的京邑,切入诗人对昔日家乡欢宴的美好忆念,转笔自然。 “佳期”两句紧承上文,思乡之情又深了一层:诗人开始是回首往事,接着是盼望回乡,。

5.可以体现炼字的诗句有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

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被过滤了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

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6.能写出几个“炼字”讲究的诗句吗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下面我们仅举几个宋代的例子来看一下古人炼字的工夫。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个宋人炼字的故事。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

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

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

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回答者:西伯利亚的狼 - 状元 十五级 10-24 13:01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 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

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 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写两句有关炼字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