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晚晴》全诗

1.李商隐《晚晴》全诗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夹城 : 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 : 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 : 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 : 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 : 南方的鸟 翻译: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意思“老天爷同情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这两句诗写久雨后傍晚转晴的景象与感受。

幽草因天气转晴而恢复了生机,所以说是“天意”在怜惜它。转晴时已在傍晚,时光是短暂的,但诗人仍以它十分珍视,因为它毕竟是经过长期盼望才出现的。

诗人写此诗时正是他经历了许多坎坷和不幸的遭遇后,获得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安身之所,所以他借此诗来表示对目前处境的暂时的欣慰。 全诗赏析: 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

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

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

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

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

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

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带有晚晴诗句,含晚晴的诗句,带有晚晴两个字的诗句

2.谁介绍一下李商隐《晚晴》的写作背景及全诗的赏析

李商隐的诗《晚晴》全文赏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 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 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 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 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只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 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 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 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 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 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 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 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 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 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 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 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 然而短暂, 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 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 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

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 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 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

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 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

尽管如此, 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 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 重”字具体化了。

未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 体轻”切“晴”,“归飞”切“晚”。

宿鸟归飞, 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 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

如果说“ 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 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 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 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 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离开长安, 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 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 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 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 的“兴”。

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 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 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 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诗句

3.描写雨后初晴的诗和诗句,古人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今人

草的古诗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草色遥看近却无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4.杜甫的晚晴诗的释意是什么

1、秋雨过后的山村乡野里,空气清新,景色明丽,乡民们谈论着世情民俗,却没有责怪我这个“潜修隐士”的人。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却不为重用的感慨凄凉之意。 2、原文: 晚晴 唐代 作者:杜甫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

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3、译文: 山村的傍晚阵阵冷风吹过,幽静的庭院经过一场秋雨洗涤,院里泥泞得很。

夕阳照射着细草,湿气升腾;雨后清新明丽的江景映入眼帘。 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满。

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4、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陵,称亦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5.李商隐的《晚晴》题目是晚晴,而尾联却写“飞鸟”,这样写的作用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诗人所在的桂林,古为百越之地;《古诗十九首》中又有“越鸟巢南枝”的诗句,故用“越鸟”来泛指当地的鸟儿。这一联由静物转向动物,通过飞鸟归巢情景的描写来表现晚晴。上句“巢干”表明天晴,下句“归飞”表明傍晚,“体重轻”则既暗示因天气转晴,飞鸟的羽毛由重湿变为干燥,飞翔起来显得体态轻捷,又生动地描摹出鸟儿因遇晚晴而分外轻松喜悦的意态。这是对晚晴的进一步刻画,但又带有比兴象征意味。正如晴晖照映下的幽草会触动诗人对自身遭遇处境的联想一样,这归飞栖巢、体态轻捷的越鸟也很容易使他联想到当前托身有所的处境。因此,当他描绘越鸟归飞的图景时,便自然地将自己的喜晴心理融化进去了。在这里,诗人的振奋轻松的精神状态,借飞鸟的轻捷体态表现出来了,无形中得到了外化,而越鸟和诗人也似乎合而为一,浑融一体了。

这里需要略为追述一下诗人走过的人生道路。李商隐早年依附于牛党官僚令狐楚门下,令狐楚死后,转依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并做了他的女婿。王茂元当时被人视为李党。从此李商隐就被卷入了党争的狭谷,一再遭到牛党的忌恨和排挤。开成四年(公元八三九年),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就外调为弘农尉,由清职降为俗吏。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重入秘省任正字,后又因母丧离职闲居,蹉跎岁月。服丧期满回到原任,武宗去世,宣宗继位,牛党完全把持朝政。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得离开长安,应李党郑亚的聘请到桂林当幕僚。远赴边地,抛妻别子,虽不免感到孤孑,但郑亚对他颇为厚重,因而有托身得所之感;加之远离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因此,诗人在面对晚晴景物时,才会有幽草幸遇新晴,越鸟喜归栖巢的欣慰之情。对李商隐一生的坎坷历程来说,桂林幕僚生活只不过是一小段相对平静的插曲,是长路风波中一个暂时的港湾,但诗人已经如此珍视,发出“人间重晚晴”的心声,这正表明他对生活具有多么巨大的热情。

【满意请采纳,弓之力谢楼主】

有关晚晴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