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朝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有那些

1.中国古代朝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有那些

科举考试悲喜诗

--------------------------------------------------------------------------------

2006年06月14日 10:14

自隋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为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然称心如愿的毕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

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唐时众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长安,既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又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首七律的大意谓:榜上无名感到羞?,回乡恐怕黄莺花草也会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留在长安再一年。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换了一个无颜面对的对象,意谓借住长安沉浸在忧愁中忘了春天到来,听到莺歌才知柳条发了新芽,年复一年落第后东回家乡,实在不好意思向长安客栈的店主告别: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考场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屡试不第年年伤心落泪的,请看钱起《长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还有为落榜写下绝命词一死了之的,据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咸丰年间江南乡试,一个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题写云:

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未待放榜,这个考生已发疯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无名绝望到顶。无怪乎古人将科场落第列为人间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2.描写“古代科考或赶考”的诗句有哪些?

1、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唐代:韦庄《喜迁莺·人汹汹》

译文:彩色旌旗一队队绚烂如天上虹霓,绛红色仪仗一排排壮丽如彩霞,引领着中举的士子去拜见皇后。

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唐代孟郊《登科后》

白话译文: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3、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自谓出太早,已有车马行。 ——唐代: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

译文:晚上驾着马车去送举人,东方还没有天明。自己以为自己出来的已经够早,没想到路上已经有了马车行走。

4、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宋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译文: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5、时光似箭如流星,进京赶考求功名。——近现代:卢青山《同前述其歌》

译文:时间如射箭一般如流星一般划过,急着进京赶考去求取功名。

科考,诗句,中国

3.关于“科举考试”的励志诗句有哪些?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劝学诗》赵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孟郊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清-马世琪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汉-无名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琵琶记》高明《劝学诗》宋,赵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琵琶记》元,高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四喜》汉,无名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4.写出关于我国“古代科举及第后”的诗句

我国“古代科举及第后”的诗句:

登科后

作者: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

2、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

3、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在“思苦奇涩”的孟诗中别具一格。

5.和科举考试有关的古诗

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6.科举考试经典诗句或成语

独占鳖头

鳌,是神话中的海中的大龟(一说为淡水中的大鳖。传说上古时天塌地陷,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把天补好后,又砍下鳌的四条腿把天支撑起来,使天和地重新稳固(见《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汤问》)。《列子.汤问》中还记载了一个神话:渤海中有条大海沟,深得没底,全世界的水都汇聚到这里,打着漩涡往下泄。渤海中的蓬莱、方丈等五座仙山,也都随着下泄的波浪上下颠簸。上帝派15只大鳌举起头来把大山顶住,这五座仙山从此才安然耸立。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者们把上述神话巧妙地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永远巍然屹立,而且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试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该成语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蟾宫折桂

《晋书.郗诜传》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东堂接见郗诜,问他:“卿自以为何如?”郗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在这个故事中,郗诜以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才华。因为流传着月亮中有桂树、月亮是广寒宫的神话,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认为是月亮上的桂树。又因为神话中说月亮中有只金蟾,月亮也被称为蟾宫,因而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也称登蟾宫。于是,后来就形成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应试得中。

金榜题名

“金榜”是封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排名榜,因为它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又因为它是由皇帝批准,并盖有“皇帝之宝”的大印,所以金榜又称皇榜。后来,人们因其用纸的颜色,就美其名曰“金榜”。登上金榜,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确实是捧上了金饭碗,从此就能步步高升,大富大贵。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榜又确实称得上是金榜。这样,人们自然就称殿试的录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为“金榜题名”了。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沆瀣(hàng xiè)一气

北宋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僖宗乾符二年的科考,主考官崔沆发现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认为他是本家人,尽管崔瀣的考试成绩很差,仍然另眼相看,把他取为进士。于是一些考生嘲笑说,这场考试“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沆瀣,本来是夜间的水气,夜间的水气是在黑暗中飘荡的,考生们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的本意相扣,比喻暗中勾结,臭味相投,倒是非常贴切。后来就用这一成语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中国科考有关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