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悲秋的诗词及鉴赏不要太多急需

1.关于“悲秋”的诗词及鉴赏(不要太多)急需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就是这些了。Thank you!

2.描写【悲秋】的【名句】古诗的 最好带赏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

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

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

3.悲秋诗句及相关解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jiān jiā):蒹为荻苇,葭为芦苇,皆水边植物。

苍苍:茂盛的样子。为:变为。

伊人:那个人。一方:指河对岸。

诗句写深秋景色,烘托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追求。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niǎo):微风吹拂的样子。洞庭波:洞庭湖面泛起的微波。

木叶:枯黄的树叶。下:落。

●悲哉秋之为气也。 战国·楚·宋玉《九辩》气:节气。

作者借秋气萧条的景物抒发个人失意的悲痛心情。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刘彻:即汉武帝。黄落:枯黄飘落。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摇落:凋残。通过秋天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思妇怀念远方的丈夫。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南朝·宋·鲍照《登黄鹤矶》木落:叶落。

江渡寒:寒气渡江而来。还:南归。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朝·北周·庚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秋声:指秋风令草木凋零的肃杀的声音。

语言简炼,容纳的场景大,情感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暝:天色已晚。

空:空寂。新雨:刚下的雨。

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间清新、静谧的景色,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唐·王维《秋夜独坐》诗的前两句是:“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三更”,渲染秋夜独坐的孤寂气氛。“山果落”一句,暗喻晚景的江河日下:“草虫鸣”却还见一丝生意。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人间炊烟。

寒桔柚:使桔、柚树林罩上寒意。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人尽望:人人都仰头共赏。

“秋思”二字含蓄且有深度,发人思索,是;团圆欢聚,还是沦落离散?看来还是后者的多。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唐·戴叔伦《过三闾庙》三闾庙:即屈原庙,屈原曾为三闾大夫。沅湘:沅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内。

通过对沅湘秋风日暮、枫林萧萧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地爱国诗人屈原遭遇的同情和无限的哀思,形象而含蓄。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刘禹锡《秋风引》秋风:一作“朝来”首句意为秋风一早便吹到庭树上来。流落异乡的孤客,对萧瑟的秋风是最为敏感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寂寥:寂寞,空虚。

春朝:春日。诗句立意新颖,一改诗坛秋思寂寥的俗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怜:爱。

真珠:珍珠。这是诗人秋天赴杭州途中的感受。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帘幕:比喻千家万户。

这是诗人在开元寺水阁眺望的深秋薄暮景色。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银烛:白色蜡烛。秋光:秋月的光照。

轻罗:轻薄的丝织品。天阶:宫殿的台阶。

描写宫中佳人秋夜乘凉嬉戏的小景,暗表宫中寂寞,伫望君王幸临之情。一个“冷”字起下文这“凉”字,独处冷宫之凄寂尽见。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唐·赴嘏《长安秋望》紫艳:菊花的颜色。

红衣:莲瓣。渚:水中小洲。

描写长安菊静莲愁的晚秋的景色,表现了秋去冬来,季节更换的变化和感受。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唐·丁仙芝《渡扬子江》海尽:大江的尽头。

边:指边地。朔:北风。

淅沥:叶落声音。度:传来。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唐·无可《秋寄从兄贾岛》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这里代指夜。深:厚。

以雨声描写落叶,以落叶衬托秋雨,相得益彰。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间! 唐·苏颋《汾上惊秋》心绪:指诗人离家的愁绪。

摇落:指满山秋叶纷纷落下。秋声不忍听,那是人们感情起的支配作用。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疏林:稀疏的树林。

描绘了黄河岸边萧瑟而略带暖意的暮色,反映了作者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年代的复杂心情。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宋·晏殊《清平乐》一枕:形容倒头便睡。

秋风的轻轻吹,梧叶的片片落,反映人的心境的寂静。绿酒飘香,正宜痛饮却初尝易醉,乃因感秋而自醉,无聊而浓睡,淡淡的秋思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宋·晏殊《采桑子》胧明:时而朦胧时而明亮。

描写秋夜淡月急风梧桐叶落的孤寂,突然传来一声高吭的鸿雁哀叫,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让人想得很远。诗思深沉。

●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宋·欧阳修《秋声赋》霏:飞散。

敛:收缩。日晶:太阳明亮。

栗冽:十分寒冷。砭:针剌治病,这里指剌。

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色彩、容貌、气质、意态,情景交融。 ●荷净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

4.关于“悲秋”的诗词及鉴赏(不要太多)急需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就是这些了。Thank you! 。

5.关于中国古代诗人写下的悲秋诗句极多,默写三句,然后略作评析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赏析: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6.有关悲秋的古诗

长相思 李煜 秋风多,雨如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白居易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蝶恋花 李煜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中秋夜怀 项斯 趋驰早晚休,一岁又残秋。

若只如今日,何难至白头。 沧波归处远,旅食尚边愁。

赖见前贤说,穷通不自由。 相见欢 李煜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中秋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7.悲秋这首诗如何鉴赏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

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经历,以“悲秋”,“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

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诗一开始,即紧扣题目,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次句在“斋”前着一“高”字,标明了立足点,为所见愈远作了铺垫。

李白《折荷有赠》诗:“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情景与之略相似,但此处写得较为含蓄深沉。

诗人没有明说怅望什么,而是留下悬念,径直引着读者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别浦。“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

南朝宋代谢庄《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的佳句。

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作者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当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成为秦桧排斥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无不争先揭发邀功。

这首诗作年无考,从内容上看,作者关切时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对秦桧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一联,借眼前实景写出了蕴结在心底的情思。

“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到季节的变易。

作者当时正处在宋金对峙的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与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潜伏着危机的苗头。“井梧翻叶动秋声”,诗人运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于沉默,不屈于威压的决心。

最后,作者一变前文的铺叙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并且断然鄙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诗人的伟大抱负,对个人穷通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跃然纸上,读了令人击节赞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作者“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实属平允精当之论。诗名《悲秋》,作者不写一个“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画出秋的意境。

全诗气韵生动,时人称其“诗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见《宋诗钞·知稼翁集序》)。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谈之中,的确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8.南宋诗人黄工度的诗《悲秋》的赏析

悲 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 ①别浦,通往大江的小河汊。

②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赏析】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虚”,是思想感情;所谓“实”,是景物形象。

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感慨”等,是伤时忧国的引起的反应。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

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两种人。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这就避免了“以虚为虚”的弊病。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经历,以“悲秋”,“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诗一开始,即紧扣题目,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

次句在“斋”前着一“高”字,标明了立足点,为所见愈远作了铺垫。李白《折荷有赠》诗:“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情景与之略相似,但此处写得较为含蓄深沉。诗人没有明说怅望什么,而是留下悬念,径直引着读者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别浦。

“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南朝宋代谢庄《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

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的佳句。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

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作者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当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成为秦桧排斥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无不争先揭发邀功。这首诗作年无考,从内容上看,作者关切时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对秦桧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

“雨意”一联,借眼前实景写出了蕴结在心底的情思。“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

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当时正处在宋金对峙的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与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潜伏着危机的苗头。

“井梧翻叶动秋声”,诗人运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于沉默,不屈于威压的决心。 最后,作者一变前文的铺叙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并且断然鄙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

诗人的伟大抱负,对个人穷通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跃然纸上,读了令人击节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作者“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实属平允精当之论。

诗名《悲秋》,作者不写一个“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画出秋的意境。全诗气韵生动,时人称其“诗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见《宋诗钞·知稼翁集序》)。

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谈之中,的确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9.悲秋伤感的诗句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 此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

有关悲秋的诗句赏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