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十首与交通有关的古诗

1.找十首与交通有关的古诗

【横吹曲辞•洛阳陌】李白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上陌,惊动洛阳人。【晚渡滹沱敬赠魏大】卢照邻 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

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

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路》——玄宝 南北东西去,茫茫万古尘。

关河无尽处,风雪有行人。 险极山通蜀,平多地入秦。

营营名利者,来往岂辞频。 《道》——李峤 铜驼分巩洛,剑阁低临邛。

紫徼三千里,青楼十二重。 玉关尘似雪,金穴马如龙。

今日中衢上,尧尊更可逢。 《修路》——陆游 雨霪道坏困泥涂,木石纷然赖里闾。

但使仅堪行便足,我无长戟与高车。 《路傍曲》——陆游 大道南北出,车轮无停日。

彼岂皆奇才,我独饥至夕。 《虎丘寺路 去年重》——白居易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

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

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初出蓝田路作》——白居易 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

苍苍县南道,去途从此始。绝顶忽盘上,众山皆下视。

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朝经韩公坂,夕次蓝桥水。

浔阳仅四千,始行七十里。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

《商於新开路》——李商隐 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

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路次覆盆驿》王周 曾上青泥蜀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如何却向巴东去,三十六盘天外盘。

《汴路即事》——王建 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回看故宫柳,憔悴不成行。

《鸦路溪行》——孟郊 鸦路不可越,三十六渡溪。有物饮碧水,高林挂青霓。

历览道更险,驱使迹频暌。视听易常主,心魂互相迷。

浪石忽摇动,沙堤信难跻。危峰紫霄外,古木浮云齐。

出阻望汝郡,大贤多招携。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应怜泣楚玉,弃置如尘泥。

2.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有关诗词

找到一首当代名家写的有关的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旅之顺文/李者也曾经壮志万复千,豪情直透九霄间。

却是船行多逆浪,暗之礁,险之滩,心愁苦,泪将潸。风雨归来方知行路难,沧桑阅罢而感世事艰。

云帆既难济沧海,何不随舟而浮到日边。一壶清酒半欲醉,若无求,旅可顺,天地宽。

【注】旅顺口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世事艰难,其意境恰与“旅顺”呼应。

旅顺东临黄海,西濒渤海,辽东半岛最南端。汉代属沓氏县,东晋叫“马石津”,隋唐谓“都里镇”,元代称“狮子口”。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二将率军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改名旅顺口,沿用至今。过此地,有感,写此诗。

3.有关于古代交通的诗句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4.有没有谁知道与交通有关的唐诗宋词啊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张先词作鉴赏 此为送别词。词中未具体刻画送别情事,而是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别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

全词语言素朴明快,情调清新健康,风格别具特色。 起首一句从别路写起。

隋炀帝开通济渠,河渠旁筑御道,栽种柳树,是为“隋堤”。“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两句是说:这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

“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

这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

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唤起“见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末句以“何况”二字造成递进,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

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过片转写别后,别时种种情事都被省略了,这里只是着重写送者城楼望月的情景。

“斜照后”三字非虚设,它表明送者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从日落到月出。“重望”又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

于是送者抬头望新月,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此外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类,但“亭亭”二字却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千里伴行”的说法更是真挚深婉。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词作鉴赏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

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

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

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采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与交通运输有关的词语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