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 王炎
穷人也得天调护,乞与新晴可杖藜。
作者简介(王炎)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喜晴》王炎 翻译、赏析和诗意
《喜晴》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王炎。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云上山椒鸣竹鸡,
愁行客路踏青泥。
穷人也得天调护,
乞与新晴可杖藜。
中文译文:
在云上,山椒鸣叫像竹鸡一样,
愁苦的行人踏着青泥走在路上。
即使是穷人也能得到天地的庇佑,
乞求着能赏到新晴,用来支撑着藜杖。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气的喜悦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云上的山椒鸣叫,仿佛是在庆祝晴朗的天气;而愁苦的行人却只能踏着泥泞的青土前行。然而,即使是穷人也能得到天地的呵护,乞求着能够享受到新晴的美好,用来支撑着他们的藜杖。这种对自然和人的关怀与温暖展示了作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之情。
赏析:
《喜晴》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美好天气的喜悦和对贫苦人民的关怀之情。通过对山椒鸣叫、行人踏泥等形象的描绘,诗中传递出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的愿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之情。诗中的"天调护"暗示了即使在困苦中,人们仍能得到天地的庇佑,这种乞求新晴的愿望也象征着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笔触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引发读者对社会公平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喜晴》王炎 拼音读音参考
xǐ qíng
喜晴
yún shàng shān jiāo míng zhú jī, chóu xíng kè lù tà qīng ní.
云上山椒鸣竹鸡,愁行客路踏青泥。
qióng rén yě de tiān tiáo hù, qǐ yǔ xīn qíng kě zhàng lí.
穷人也得天调护,乞与新晴可杖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