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两道原诗二首》 杨维桢

信公令住竹林寺,曾寄吴盐道起居。
戴家泊上收秣米,凌湖门外好鲈鱼。
缁衣宰相日给告,清客道人新著书。
若问西湖湖上伴,竹枝零落柳枝疏。
老人■町延何如?闻■移车霅上居。
瓮口新包竹叶酒,船头学钓桃花鱼。
雄文曾骂六国印,绮语更著三家书。
两家道郎我所爱,何啻林间见二疏。
注1:■——左“田”右“可”
分类:

作者简介(杨维桢)

杨维桢头像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寄两道原诗二首》杨维桢 翻译、赏析和诗意

《寄两道原诗二首》是元代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寄情之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吴盐道的思念之情,并描绘了住在竹林寺的生活景象。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信公令我住在竹林寺,
曾经寄给吴盐道起居。
戴家渡口收获稻谷,
凌湖门外可以钓到美味的鲈鱼。
作为宰相,我每天穿着朴素的衣衫,
清雅的客人和修道的人在读我的新书。
如果你问我在西湖上的伙伴是谁,
竹枝凋零,柳枝稀疏。
老人坐在街边,他的样子如何?
我听说他搬进了车霅上的居所。
新酿的酒装在瓮口里,上面覆盖着竹叶,
船头上学着钓桃花鱼。
雄文中曾经谴责过六国的印章,
绮丽的言辞也编写了三家的书。
两位道郎是我所爱的,
不亚于见到竹枝和柳枝一样珍贵。

诗意和赏析:
《寄两道原诗二首》是一首感情真挚、朴实自然的诗词,通过描绘生活琐事和友情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寄托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诗词开篇,诗人提到自己受信公之命住在竹林寺,曾经替吴盐道寄过居住所需。这种身世的交代揭示了诗人的身份和友谊的背景。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一些生活琐事,如收获稻谷和钓鲈鱼,以及自己朴素的穿着和受人赞赏的新书。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竹林寺的清静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中还出现了一位老人的形象,他的样子如何,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使用了象征性的描述。老人坐在街边,暗示着他的寂寞和孤独,但他选择了移居到车霅上,显示了他的坚持和追求。这个形象的描写寓意深远,反映了生活中的变迁和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

诗词的结尾,诗人提到了两位道士,他们是诗人所敬爱的人物。他们的重要性被直接比喻为竹枝和柳枝,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珍视和依恋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生活琐事和友情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才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寄两道原诗二首》杨维桢 拼音读音参考

jì liǎng dào yuán shī èr shǒu
寄两道原诗二首

xìn gōng lìng zhù zhú lín sì, céng jì wú yán dào qǐ jū.
信公令住竹林寺,曾寄吴盐道起居。
dài jiā pō shàng shōu mò mǐ, líng hú mén wài hǎo lú yú.
戴家泊上收秣米,凌湖门外好鲈鱼。
zī yī zǎi xiàng rì gěi gào, qīng kè dào rén xīn zhù shū.
缁衣宰相日给告,清客道人新著书。
ruò wèn xī hú hú shàng bàn, zhú zhī líng luò liǔ zhī shū.
若问西湖湖上伴,竹枝零落柳枝疏。
lǎo rén tīng yán hé rú? wén yí chē zhà shàng jū.
老人■町延何如?闻■移车霅上居。
wèng kǒu xīn bāo zhú yè jiǔ, chuán tóu xué diào táo huā yú.
瓮口新包竹叶酒,船头学钓桃花鱼。
xióng wén céng mà liù guó yìn, qǐ yǔ gèng zhe sān jiā shū.
雄文曾骂六国印,绮语更著三家书。
liǎng jiā dào láng wǒ suǒ ài, hé chì lín jiān jiàn èr shū.
两家道郎我所爱,何啻林间见二疏。
zhù 1: zuǒ" tián" yòu" kě"
注1:■——左“田”右“可”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寄两道原诗二首》专题为您介绍寄两道原诗二首古诗,寄两道原诗二首杨维桢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