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一乐榭》 苏辙
谁见二物外,犹有天地全。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一乐榭》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一乐榭》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动静惟所遇,
仁智亦偶然。
谁见二物外,
犹有天地全。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作者通过描绘园亭中的景物,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作者认为,人生中的动与静、仁与智都是偶然遇到的,不能事先预测或计划。他认为,只有在遇到各种动静、仁智的情况后,才能领悟到天地的全貌,把握人生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观察。第一句"动静惟所遇"意味着人生中的各种动静都是偶然遇到的,不能被人们所预测或掌控。第二句"仁智亦偶然"表明人的仁德和智慧也是偶然的品质,不能事先确定或计划。这两句诗揭示了苏辙对人生的谦卑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接受并适应生活中的变动和不确定性。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二物外,犹有天地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超越个人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时,才能领悟到天地的全貌。这句诗启示人们要超越个人的私利和狭隘的视野,放眼天地,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它通过描述园亭中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感悟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这首诗词反映了苏辙的豁达、开放的心态,给人以启发,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一乐榭》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hé wén yǔ kě yáng zhōu yuán tíng sān shí yǒng qí shí yī lè xiè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一乐榭
dòng jìng wéi suǒ yù, rén zhì yì ǒu rán.
动静惟所遇,仁智亦偶然。
shuí jiàn èr wù wài, yóu yǒu tiān dì quán.
谁见二物外,犹有天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