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出自唐代苏颋的《汾上惊秋》, 诗句共12个字,诗句拼音为:běi fēng chuī bái yún, wàn lǐ dù hé fén.,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全诗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分类: 秋天咏史抒情

作者简介(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汾上惊秋》苏颋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注释
⑴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⑵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
⑶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树叶凋零。

《汾上惊秋》苏颋 古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或十二年(724年)的秋天。相传汉武帝在其地获黄帝所铸宝鼎,因祀后土,并渡汾水饮宴赋诗,作《秋风辞》。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听张说之言,谓汾阳有汉后土祠,其礼久废,应修复祭祀。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到潞州、晋州,诗人为礼部侍郎随行,并有诗。二月在汾阴祀后土,诗人从行并写了《祭汾阴乐章》。是年冬,出为益州大都督长史。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苏颋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此诗可能就是这一两年中的一个秋天所作的。

《汾上惊秋》苏颋 古诗赏析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此诗前二句化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并引发联想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运用了留白手段。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这不是由于个人遭遇而被震惊。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苏颋 古诗”。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诗的后二句明确地说穿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fén shàng jīng qiū
汾上惊秋

běi fēng chuī bái yún, wàn lǐ dù hé fén.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xīn xù féng yáo luò, qiū shēng bù kě wén.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的相关诗句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出自苏颋的 《汾上惊秋》,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