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一下周朝礼仪
注:这个是我从别处帮你转载过来! 周朝巩固这种王朝体制的方法就是完善礼仪制度。
周朝建立后,继续实行封建联邦制。周武王共分封建立七十多个国,其中五十多个为同姓国,即兄弟叔侄等王室亲族的封国。
如鲁国,卫国,虞国,腾国等。封有功之臣姜太公予现在的山东临淄周围的土地建立了齐国。
又封商朝后裔于宋国,黄帝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等。周朝在沿袭封建制的同时,制定了一整套礼仪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这种体制。
封建联邦制加上完备的礼仪制度是周朝能持续近千年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周朝建立后不久,以周公为首的主要官员在剖析前代兴亡得失经验教训的同时,对前几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定作了系统详细地归纳总结,并结合新王朝的需求制作了《周官》和《仪礼》两部礼法,形成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仪准则,被后世誉为治世经典,百年大法。
《周官》详细规定了如何建国定都,王室与封国的关系,各个官职的设置和职责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一部理想的治国大纲。《仪礼》对祭祀,丧葬,婚嫁,酬宾等人们许多生活活动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
如婚嫁需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如何做都有具体的规定。
又如《冠礼》规定男子十八行成人加冠礼,表示已成人,可以履行社会责任。《士相见礼》描述了人们相互请见回访的礼节。
《周官》和《仪礼》问世后即成为人们政治生活以及日常行为的指南。人们代代相传研习。
孔子曾以此两部经典传授学生。孔子的学生们在研究学习这两部经典的时候,作了很多纪录。
这些记录有研习时的心得,有对两部经典的解释,还有一些礼仪上的补充。所有这些加起来整理成为《礼记》。
后人遂将《周官》改称《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 “三礼”。三礼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世,从居官行政到建国立邦无所不包,洋洋洒洒共三千多条,堪称中国的礼仪大全,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唐代的中央管制吏,户,礼,兵,邢,工六部是以《周官》中的六官为蓝本设置的,一直沿用到清朝。成人礼,丧礼,婚礼,聘礼,朝觐礼也是延续到清朝,只是在礼文上有些损益。
日本韩国现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古式成人加冠礼及部分丧礼。北京故宫和韩国汉城均以《周礼》所制定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模式而建。
有些名言至今应用。如“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等。总而言之,周朝所制定的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礼”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本质所在。这些礼仪思想已渗透融进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血液中,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特性。
周朝的统治者们在封建联邦制下,实行礼治仁政,以这些严瑾慎密的礼仪制度编织构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使得王朝和谐而长久。 孔子说:“郁郁文乎,吾从周。”
孔子盛赞周朝的礼仪制度很有其深意。
2.周朝五礼是什么
根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
1、吉礼,是指有关祭祀的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等。 宗庙,古人又称祖庙、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
皇家宗庙一般建在王宫前面,明、清两朝的宗庙就建在紫禁城外,今天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即那时的太庙。臣下官属的宗庙建在居所附近,又称家庙或祠堂。
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祭祀土社、谷神的地点一般称社稷,在古代,它作为国家的象征。
古代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即社稷坛建在王宫前的右侧,与太庙对称。明、清两朝祭祀社稷的场所就是今天天安门右侧的中山公园,园内的方形大坛——五色土坛即当时的社稷坛。
祭祀天地,在古代十分隆重,这种祭祀的仪式又称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其实是两次祭祀活动的合称,不过经常一起进行。“封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泰山上进行,非帝王是不允许有这种权力的。
“封”在泰山顶举行,“禅”则在泰山脚下举行,但“封”重于“禅”。据史料记载,举行过“封禅”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郊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了天、地、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2、凶礼,是指有关丧葬哀悼的典礼,带有生者对死者的顾恋悲哀之情。凶礼大致可分为复、殓、殡、葬、服丧五个阶段。
人死后,首先要为他招魂,称为“复”,给死者沐浴后,便进行“殓”的仪式,又称入殓,先进行小殓,即给死者穿哀衣;大殓是指将尸体放入棺材。入殓之后,便是“殡”,即停棺待葬。
殡结束后,便要举行“葬礼”,即将棺材埋入地下,所以又称入葬、下葬、埋葬。送葬之后,还要为死者服丧,即在一定时期内带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带孝的习俗现在还能看到,只是很少了。 3、军礼,指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田猎等活动时的礼仪。
军旗是军礼的重要内容,军旗在古代战争中还起着发布号令的作用,它往往成为军队的核心,代表着军队。除军旗外,鼓、金(金属制打击乐器,后多指锣)也作为军礼的组成部分,指挥行军作战。
各种军礼几乎都离不开鼓、金。 “四时畋猎”也是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称田猎、狩猎、围猎,即打猎。
自周朝开始,凡国内不发生战争、动乱、王位继立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大事,帝王每年都要在四季进行畋猎活动,届时也将动用军队参加,因此畋猎实际也起着训练和检阅军队的作用,列入军礼范畴。“四时畋猎”即春搜、夏苗、秋狝、冬狩。
这种结合打猎活动而进行的军事训练,可使军队常备不懈,因而为历代所沿袭。 军队平时训练的典礼称为“行军田役”,在鼓、金敲击出的节奏下,兵士进行此基本功的训练,诸如前进、后退、疏散、集中等。
平时训练一般不在郊野,而是在专门的练兵场——校场上进行。 4、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的礼节。 聘礼,是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
盟,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即用口述的方式,提出某种作为自己或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信约为誓”。 锡命,又作赐命,赐,是古代上对下的给予,赐命则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服饰、车仗等的赏命。
会、同,通常合在一起,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会合。 遇,指诸侯或官吏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突然相遇的礼节,通常较简单。
5、嘉礼,是古代礼仪制度中,内容最为庞杂的一种礼仪,涉及到日常生活、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 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的礼仪。
冠礼,是古代男子年满20岁时所行的一种典礼,即加冠以示成年(女子15岁时亦行笄礼,以示成年)。 飨礼,是设酒食款待宾客的一种礼仪。
宴礼,宴,古代也作燕,宴礼是古代君臣宴饮之礼。飨与宴虽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同属宴饮之礼,所以后代对两种礼仪也就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了,经常全称飨宴。
养老礼,是对国内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按时赠以酒食时所行的一种礼节。 射礼,是古代贵族男子进行射箭时的礼仪,古人在进行一些重大的活动时,常以射箭作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以此体现习武、尚武的风尚。
以五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自西周正式形成后,历朝历代在相袭沿用的同时,又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使五礼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渐增多。以两宋时期为例,吉礼所规定的礼仪已达43种,嘉礼为27种,宾礼为24种,军礼为6种,凶礼为12种,一共为112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几乎包括一切社会活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正因如此,礼仪在我国古代与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与人们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在礼仪制度下,全社会无不受到它的制。
3.夏朝周朝上朝礼仪是什么
夏朝没有文字记载,现在勉强能搞明白夏朝有几个夏王,大部分夏王的历史都是空白,更别说什么礼仪了。
周礼,可参考《礼记》。据说《礼记》就是根据周礼编制的,关于朝堂之上的礼仪《礼记》有简单记载。
比如:《礼记 明堂》中说:过去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其位置是:周公代表天子,背着斧依,面朝南而立。三公在中阶之前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侯爵的诸侯在昨阶东面站成一排,面向西,以靠北边者为尊;伯爵的诸侯在西阶之西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北边者为尊;_子爵的诸侯在门内的东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男爵的诸侯在门内的西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东方夷族 诸国国君在东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西,一以靠北边者为尊;南方的蛮族诸国国君在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西方的戎族诸国国君在西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南边者为尊;北方的狄族诸国国君在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南,以.靠东边者为尊;九州之牧在应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遥远的四塞之国国君,只在新君即位时来朝一次就可以了。这就是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时的位置按排。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明堂是表明诸侯的尊卑的。
在《曲礼》中有关天子自称:君临天下的人,天下之人都称之为“天子”。在诸侯朝见时,在分六官之职,授之以政,任之以功时,天子自称“予一人”。新天子登基,亲临祭祀,如果是自己的祖宗,祝辞上就写“孝王某”;如果是天神地祗,祝辞上就写“嗣王某”。天子巡视诸侯,遣人致敬于诸侯国内诸神,祝辞要称“有天王某甫”。天子死了,史书上应该记作“天王崩”。为天子招魂,应高喊“天子回来吧!”为天子发讣告,应当说“天王升天而去”。把天子的牌位袝于宗庙,牌位上应题写“某(谥号)帝”。天子未除去丧服时,不可称“予一人”,而应称“予小子”。新天子如果在丧中去世,既然生前就称之为“小子王某(名)”,那么死后也仍然这样称他。
4.夏朝周朝上朝礼仪是什么
夏朝没有文字记载,现在勉强能搞明白夏朝有几个夏王,大部分夏王的历史都是空白,更别说什么礼仪了。
周礼,可参考《礼记》。据说《礼记》就是根据周礼编制的,关于朝堂之上的礼仪《礼记》有简单记载。
比如:《礼记 明堂》中说:过去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其位置是:周公代表天子,背着斧依,面朝南而立。三公在中阶之前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侯爵的诸侯在昨阶东面站成一排,面向西,以靠北边者为尊;伯爵的诸侯在西阶之西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北边者为尊;_子爵的诸侯在门内的东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男爵的诸侯在门内的西边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
东方夷族 诸国国君在东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西,一以靠北边者为尊;南方的蛮族诸国国君在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西方的戎族诸国国君在西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东,以靠南边者为尊;北方的狄族诸国国君在北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南,以.靠东边者为尊;九州之牧在应门之外站成一排,面向北,以靠东边者为尊。遥远的四塞之国国君,只在新君即位时来朝一次就可以了。
这就是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时的位置按排。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明堂是表明诸侯的尊卑的。
在《曲礼》中有关天子自称:君临天下的人,天下之人都称之为“天子”。在诸侯朝见时,在分六官之职,授之以政,任之以功时,天子自称“予一人”。
新天子登基,亲临祭祀,如果是自己的祖宗,祝辞上就写“孝王某”;如果是天神地祗,祝辞上就写“嗣王某”。天子巡视诸侯,遣人致敬于诸侯国内诸神,祝辞要称“有天王某甫”。
天子死了,史书上应该记作“天王崩”。为天子招魂,应高喊“天子回来吧!”为天子发讣告,应当说“天王升天而去”。
把天子的牌位袝于宗庙,牌位上应题写“某(谥号)帝”。天子未除去丧服时,不可称“予一人”,而应称“予小子”。
新天子如果在丧中去世,既然生前就称之为“小子王某(名)”,那么死后也仍然这样称他。
5.中国周朝皇室礼仪有那些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6.周朝礼仪中的孝道是怎么讲的
中国的孝道始盛于西周周人治理天下也已将孝道作为其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礼”即《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们的成书年代虽有争论但其中所富含的孝道思想反映出孝道在西周的盛行对后代孝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孝道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道大行于四周从一些典籍及金文资料中可以找到文献证据其中“周礼”中关于孝道的记载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的孝道观念。
《周礼·地官·大司徒》曰“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日六行孝、友、媚、娴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六行”之一的“孝”贾疏日“善于父母为孝。”《礼·地官·师氏》谓“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其对“孝德”的解释是从生命来源的角度涉及到孝的产生和创造生命的父祖。
由贾疏知“孝”作为“六行”之一是向万民施以正面教育的内容如有不孝不友者会有刑加之其身。“师氏”之职则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及三行——孝行、友行、顺行——孝国子《倜礼·地官·师氏》“大司乐”之教圈子又以中、和、祗庸、孝、友为先《礼·春官·大司乐》。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周代的各级官吏治理人民大都是以教化为务尤其重视民德而在这里孝道是关民德的重要方面。 《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由此看周礼虽号称“经礼曲礼千”但大体上可分作上述八大类。而此八类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
《礼记·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在这“五伦”中父子、兄弟、大妇三伦属血缘关系君臣、朋友二伦属政治关系。而仁、义这是处理这两类关系的准则其中仁是处理血缘关系的以亲亲为基本内容包括孝、慈、良、顺、友悌等伦理道德范畴义足处理政治关系的以尊尊为基本内容包括忠、信、节等伦理道德范畴。
礼记·祭在曾子论孝道时说“礼者履此者也。”孔疏曰“履践履也言欲行礼于外者必须履践此孝者也。”
这是说礼是用以实践孝道的是孝道的表现形式孝道是礼尤其是有关家庭血缘关系的礼所表现的重要内容。 以下笔者将通过对“三礼”中关于礼的记载的分析来具体论述其中所蕴含的孝道思想 一 冠礼足表示男子成年而举行的仪式它的形成比较早创制于原始社会。
到了西周其变成了礼的一大类即所谓的“八纲”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之一。《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日弱、冠。”
又说“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由此可知冠礼是为男子二十加冠并命字之礼。《周礼·士冠礼》讲的就是周代贵族家庭中男子成年加冠仪式的全部过程。
冠礼中晟值得注意的就是行礼必须在宗庙中进行而且要祭告祖先。《礼记·冠义》说“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
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此言冠礼在家族的宗庙举行并祭告祖先则表明了尊祖孝亲之义。
冠礼的告庙是表示该家族又一后嗣已成人也就是继承祖先事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