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各个民族见面时的礼节
壮族: 住房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部分地区住房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又称“麻栏”)建筑。
干栏建筑是用木(或竹)柱做成离地面相当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存放东西。 这种住房形式适应于潮湿多雨、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区。
主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每逢节庆,喜欢做五色饭。五色饭是用红兰草、三月花、密蒙花、枫叶等可食用的植物,制出不同的颜色水汁浸染糯米,蒸出黑、红、黄、紫、白五色饭,这种五色饭,色、香、味俱佳。
吃五色饭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俗。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在比较偏僻的山区,服饰仍保留本民族的特色。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有的以布帕缠头。
妇女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裤或褶裙。婚俗:婚前恋爱自由,其方式有对歌、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等。
丧葬:一般行土葬,部分地区有“拣骨重葬”的习俗,即人死葬若干年后将遗骨拣出,放入瓦瓮内密封再葬。 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很富特色,多在春耕后的一天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至牛栏旁给牛吃。
据说,因为耕牛在春耕中被人们呵叱、鞭打而失魂,这样可以为牛拾魂,保牛平安,也是为了对牛一年辛勤耕耘表示慰劳。有的地方,牛魂节这天让牛休息。
礼节与禁忌:壮族热情好客,家里来客,都以在丰盛的酒饭款待;给老人端茶、盛饭,都用双手捧给;农历正月初一不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不吃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小孩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小孩未满月,不能到别人家里去。 藏族: 进藏旅游时,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
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
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
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
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
2.中国各个民族见面时的礼节
维吾尔族在新疆各民族中,人数最多,占53%以上,无论走到哪个县,都可以见到维吾族人民。
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
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
长期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人对人格外热情和有礼貌,见面时,都要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之意),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侯。
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锡伯族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
他们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
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塔吉克族是居住在世界屋脊—塔什库尔干高原上的民族,他们的见面礼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晚辈见到要先请安,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男长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一般可行握手礼,若交情较深,则要互相吻对方的手背,以示尊敬和热情。
妇女们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晚辈吻长蜚的手。平辈之间互吻面颊或嘴唇。
小伙子们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对方唇边,互吻一下对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见面时,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则要轻轻地按一下女的头部,以示敬意。
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即使见到素不相识的远道来客,也要热情问候,并把双手拇指并在一起,热情他说:“更艾力卖右卓”(“相互支持”的意思)。 蒙古族现在一般施握手礼,长辈对晚辈说:“赛尤”(你好),晚辈对长辈则说:“赛伴塔”(您好)。
但是一般青年人见到老人,却不施握手礼,而是,向老人点头、鞠躬,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如果和尊贵的客人见面时,礼节十分隆重。
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要在地界那里等候,并要准备酒肉和奶制品,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在离别时,也要到地界那里送行,并要敬酒献歌。
俄罗斯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要拥抱,井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您好),然后还要问一下健康、工作和家里人的情况,当别人问完之后,要说声:“斯巴西巴”(谢谢),表示礼貌。
在新疆已有 200多年历史的满族人,现在有近l万人口,满族是个有崇高礼节的民族,对老人非常尊敬。礼节很多。
晚辈见长辈,不分贵贱要说:“玛法赛英”(“爷爷您好”的意思)。除问安之外,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抱见礼、顶头礼等。
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礼。现在满族人的见面礼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礼节已从简,晚辈见长辈以鞠躬礼聚多,平辈以握手礼为常。
不过在亲友之间,妇女们还保持着“半蹲儿”礼。 张家界少数民族礼节 寄拜 即“认干爹干妈”。
土家人无论自己生下是男是女,都喜好让其寄拜给别人,俗称“打干亲家”,其寄拜的年龄一般在小孩12岁以前。寄拜前,小孩父母要首先提出,若对同意方可寄拜。
寄拜时,小孩父母要带上小孩到其“干爹干妈”家去,见了干爹干妈要呼唤一声,并且要磕头,还要带上十分丰盛的礼品前往(一般为腊肉猪腿、新布鞋两双及其它礼品),作干爹干妈的则要给小孩取一个姓名(与干爹同姓,并按其宗族的字辈取名),赠给小孩一套碗筷,一套衣服,表示分给小孩一份自己的“衣禄”。至此后,两家大人便成了兄弟姐妹,小孩亦如此,并且干爹家的小孩及干爹干妈以至同族人只呼其本族的名字,不再以其原有的姓名呼之。
3.少数民族见面的礼仪动作 只要几个比较有特点的民族就可以 谢谢
[维吾尔族] 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胸前,点头、鞠躬,并说:“萨拉木里坤”(意思是“祝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点头、鞠躬,把右手放在胸前,同时也要说:“萨拉木里坤”。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左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祝福”的意思);长者见到晚辈时,晚辈要先施礼;老人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现在许多老年人仍保持着这种传统的礼节,不过年轻人见面时,大都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姆塞孜”(您好)。
[哈萨克族] 长期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人格外热情和有礼貌,见面时,都要伸出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里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的意思),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家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候,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回族] 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见面礼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礼貌语言“色俩目”,不仅见面道“色俩目”,分别时也道“色俩目”;认为道“色俩目”,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友爱,还可化除成见。因此,回族始终保持了相互祝安问候、以礼待人的道德传统。不仅如此,回族还在行动上“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在待客礼中,回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锡伯族]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见面礼别具一格,饶有风趣。晚辈见到长辈要先请安,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男长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一般可以行握手礼,若交情较深,则要互相吻对方的手背,表示尊敬和热情。妇女们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晚辈吻长辈的手,平辈之间互吻面颊或嘴唇。小伙子们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对方唇边,互吻一下对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见面时,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则要轻轻地按一下女的头部,以示敬意。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即使见到素不相识的远道来客,也要热情问候,并热情地说:“索嘎多”、“青加姆”(“平安健康”的意思),并施握手礼。对外来的客人,塔吉克人非常热情而友好。主人要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客人,请客人坐在上座,并铺上坐垫。
[蒙古族] 蒙古族现在一般施握手礼,长辈对晚辈说:“赛尤”(你好),晚辈对长辈则说:“赛伴塔”(您好)。但是一般青年人见到老人,却不施握手礼,而是向老人点头、鞠躬,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如果和尊贵的客人见面,礼节则十分隆重。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要在地界那里等候,并要准备酒肉和奶制品,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离别时,也要在地界那里送行,并要敬酒献歌。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并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您好),然后还要问一下健康、工作和家里人的情况,当别人问完之后,要说声:“斯巴西巴”(谢谢),表示礼貌。
[满族] 满族是个崇尚礼节的民族,对老人非常尊敬。礼节很多,颇有风趣。晚辈见长辈,不分贵贱要说:“玛法赛英”(“爷爷您好”的意思)。除问安之外,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抱见礼、顶头礼等。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礼。现在满族人的见面礼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礼节已从简,晚辈见长辈以鞠躬礼居多,平辈以握手礼为常。不过,在亲友之间,妇女们还保持着“半蹲儿”礼。
4.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哪些礼仪
蒙古族:客人到时,主人全家出门躬身相迎,让出最好的铺位,献上最美的奶品肉食。
景颇族:过往客人不管相识与否,都邀回“帮吃”。主人自己的酒筒、烟盒都递给客人享用,客人一一品尝,主人高兴。
阿昌族:招待陌生远客很隆重。客人饭后若要付钱粮主人会不满意。
布朗族:常以享有盛名的清菜,花生、烤红薯等待客。 达斡尔族:宾主见面时互相行礼。
男人打千请安。妇女请安,即两腿并拢屈膝,手放膝上,稍低头。
晚辈见长辈要施“装烟礼”,即将自己的烟装入长辈烟斗,点燃后给对方。 鄂温克族:按传统礼节向客敬奶茶,品尝鹿的胸口肉、脊肉、肥肠和驯鹿奶。
东乡族:主客上炕首坐,献上盖碗茶、面饼和辣子炒洋芋。吃饭时请客品尝油香,抓羊肉等。
用鸡肉待客时,先请客吃鸡尾,表示尊敬。 哈萨克族:来客时,主人远迎。
放毡房时,主人揭帘让客。进毡房后,由左方按客人、主人次序入座。
佤族:主人和客人席地促膝而坐。主人敬酒时,先以中指沾酒一滴弹在地上,以敬祖先。
接着先自己饮一口,然后再敬祖先。客人要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去接酒筒。
主人杀鸡相待,客人要把鸡头敬给主人,以表答谢。 维吾尔族:与客人见面时必须握手问候,互道:“撒拉木”或“亚克西姆塞 斯”(意为你好)。
送礼时都双手捧上,以示盛情。 珞巴族:通常用干肉、奶渣和玉米酒待客。
进餐前,主人照例先饮一口酒、先吃一口饭、先吃一口菜,以示食物无毒,让陌生客人放心用餐。 白族:送礼必须带“6”字。
男家送订婚礼,钱不管多少,一定是16、26、60、160等;生日礼送酒6瓶、16瓶均可。 独龙族:路上遇见客人,总是双手搁在胸前,脸向右发出笑声,以示问好;客到,一家老少躬身以笑相迎;客去含笑目送出村外。
5.中国少数名族的礼仪有哪些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
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
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几乎家家酿酒,饮酒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目。
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阿佤礼仪。
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
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涌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拒绝阿佤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为了友谊和高兴,绝不会勉强。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
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
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
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即把一只灌满酒的酒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请饮进门酒。”
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若逢节日或喜庆,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喜客光临。
“进门酒”之后,主家全体成员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
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传说此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
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率家人采药物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贵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挚感人! 西藏门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人便用铜瓢或竹节筒盛满酒,先倒点酒在自己手掌心,当众吸啜,表示酒中无毒,自己待客以诚尔后,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须一饮而尽。
旧时无专门酒具,门巴人以芭蕉树皮卷成小酒槽给客人敬酒,贵客四槽,一般客人两槽。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种荣耀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
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
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
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
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
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
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到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
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
6.中国少数名族的礼仪有哪些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
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
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几乎家家酿酒,饮酒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目。
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阿佤礼仪。
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
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涌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拒绝阿佤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为了友谊和高兴,绝不会勉强。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
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
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
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即把一只灌满酒的酒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请饮进门酒。”
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若逢节日或喜庆,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喜客光临。
“进门酒”之后,主家全体成员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
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传说此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
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率家人采药物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贵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挚感人! 西藏门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人便用铜瓢或竹节筒盛满酒,先倒点酒在自己手掌心,当众吸啜,表示酒中无毒,自己待客以诚尔后,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须一饮而尽。
旧时无专门酒具,门巴人以芭蕉树皮卷成小酒槽给客人敬酒,贵客四槽,一般客人两槽。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种荣耀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
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
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
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
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
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
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到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
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
7.少数民族的礼仪是什么一定要礼仪呀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
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
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
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 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不然会使家境贫困;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
忌讳女客上楼。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否则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苗族 节日是苗族风情展现得最精彩淋漓的时刻。黔东南苗族有名堂的节日有一百多种,春节、过苗年、吃姊妹饭节、吃牯藏、爬笙节、龙船节……数不胜数,一些节日又往往"节中有节",或者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同过一个节,节庆活动比伏彼起,因此流传"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
就拿春节来说吧,一般过了正月初三,各村寨就陆续掀起芦笙会的热潮,今天这个寨子结束,明天另一个寨子又开始了,一个接一个像走马灯似的,仿佛没完没了。 有些节日并非年年进行,例如"吃牯藏节"十三年才过一次,使得连苗家未经历过的新一代人觉得分外神秘。
热衷于追寻这些节日的人,如果想每一个节庆都去陶醉一番,那可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圆满轮一遍呢。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 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忌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4、初二3班 6号 郭*轩同学提供(老师按:去新疆旅游必读,呵呵) 一、清真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着12个少数民族,他们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
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并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处都有大量的伊斯兰教餐厅--清真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食堂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杀,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
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一般也由这些民族的职工担任。 伊斯兰民族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禁猪,他们忌讳提到与“猪”有关的词语。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见面礼节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
8.少数民族礼仪
采纳我吧谢谢。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
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
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
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不然会使家境贫困;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
忌讳女客上楼。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否则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苗族 节日是苗族风情展现得最精彩淋漓的时刻。黔东南苗族有名堂的节日有一百多种,春节、过苗年、吃姊妹饭节、吃牯藏、爬笙节、龙船节……数不胜数,一些节日又往往"节中有节",或者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同过一个节,节庆活动比伏彼起,因此流传"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
就拿春节来说吧,一般过了正月初三,各村寨就陆续掀起芦笙会的热潮,今天这个寨子结束,明天另一个寨子又开始了,一个接一个像走马灯似的,仿佛没完没了。 有些节日并非年年进行,例如"吃牯藏节"十三年才过一次,使得连苗家未经历过的新一代人觉得分外神秘。
热衷于追寻这些节日的人,如果想每一个节庆都去陶醉一番,那可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圆满轮一遍呢。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忌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4、初二3班 6号 郭*轩同学提供(老师按:去新疆旅游必读,呵呵) 一、清真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着12个少数民族,他们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
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并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处都有大量的伊斯兰教餐厅--清真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食堂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杀,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
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一般也由这些民族的职工担任。 伊斯兰民族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禁猪,他们忌讳提到与“猪”有关的词语。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见面礼节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
9.中国各民族的礼仪
第一节 内蒙古一、内蒙古概况我国的蒙古族共有480余万人,绝大多数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等省区。
其中一部分生活在牧区,另一部分生活在农业区。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部的大草原上,大部分从事畜牧业,也有一些经营农业或半农半牧。
蒙古语属阿勒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蒙语文字最初是在回鹘文字的基础之上创制的。
蒙古族人多信喇嘛教。二、蒙古族礼俗(一)节庆 1、大年。
蒙古族叫过春节为过大年,农区与汉族相仿,牧区另有自己的特色。大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置办送亲友的礼物,清扫蒙古包,制作新的蒙古袍、蒙古靴,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
从年三十到初五是最欢乐的几天。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小围坐在摆满香喷喷食物并供有祖先名字的矮桌旁“守岁”。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首先,儿女们要给父母和长辈敬酒祝愿,全家要多吃多喝,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里吃穿不愁。
唯有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新年饼)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着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蒙古族讲究熬年。
三十晚上,蒙古包灯火辉煌,马头琴声和歌声不断,通宵达旦。蒙古族拜年一年拜一次,也有拜两次的。
初一,天还未亮,男女老少都换上新的服装,晚辈给双亲和老年人叩头、献哈达、敬酒。老人们斟上满满一碗奶,祝愿子女幸福。
有些还要全家到寺庙向喇嘛叩头,求活佛保佑。新春期间,男女青年跨上骏马,带上哈达、美酒等礼物,三五成群,挨个地给亲友拜年。
拜年途中,男女青年常常利用这个机会赛马,互相追逐,气氛热烈欢乐。2、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蒙古族对火神十分崇敬,认为火神可以赐予人们幸福与财富,把3天叫“日火”,30天叫“月火”,360天叫“年火”。
小年正是送火神爷的“年火”日子,因此特别热闹。这天,要在“灶神”龛前烧香,供献牛羊肉、黄油、奶皮、糖果等食物,名为“灶祭”,全家团聚欢乐。
晚上,把事先准备好的草或兽粪用火点着,再从各种供品中取一点,投进火堆,全家老少对着火焰向火神爷祷告,名为送灶神。3、敖包祭祀。
敖包是蒙古语译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积成的石堆、土堆,在圆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3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白土,高几十米,形似烽火台,远望又如尘塔。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茂的季节。
届时,敖包上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并请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官民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3圈,祈神降福。
祭祀。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宰杀自己喂养的马、牛、羊,供奉在敖包之前;酒祭——将鲜奶、奶油、奶酒一滴滴洒在敖包前;火祭——在敖包前点燃干柴堆或动物粪便堆,各户走近火堆念自家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马哈”(羊肉丸子)投进火里,火越烧越旺;玉祭——以玉为供品,现在一般用硬币或炒米等物替代玉。
敖包礼仪结束后,要举行传统的骑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此后,参加娱乐活动的人开怀畅饮,男女青年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远游,互相追逐,诉说衷情肠。
4、那达慕。每年6月至9月份的牧闲季节,蒙古人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称“那达慕”大会。
届时,周围50公里~100公里的牧民都驱车乘马赶来联欢会。“那达慕”的主要项目为:骑马——参赛者年龄不限,有少年儿童、青壮年,也有老年人。
赛程通常为25公里~35公里,终点设在会场。参赛者身着华丽彩衣,头系红绿绸飘带,马不着鞍,人不穿靴袜。
比赛开始,参赛者跃马竞驰,争先恐后,沿途观众欢呼,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不限体重。
比赛时,由裁判安排对手,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摔跤手的服装上衣用牛皮制成,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眼镜或吉祥之类的字,下身穿肥大白裤,外套秀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腰间系有红、蓝、黄3色绸子做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
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就可进行比赛。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一般规定每人射9箭,分3轮射完,以中靶的多少评定名次;骑射跑道为4米宽、半米多深、85米长的一条沟。靶位设3个,第一靶在两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0.3立方米的白色布袋,第三靶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白色布袋。
第一、二靶位在射手左侧,第三靶位在右侧。射手身着紧身彩袍,背上弓箭,乘马到起跑线。
当裁判员发令后,便开始起跑,抽弓射箭。当射中某环时,环把便自动脱落,观众不断喝彩助威。
除上述活动之外,那达慕大会还是物资交流大会。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年轻人跳起欢快的舞蹈,老人们围坐在帐篷前,品味着香甜的奶茶,谈论着美好的生活。
(二)礼仪蒙古族人性格豪爽,并很讲究礼节。对长者很尊重,也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他们热情好客,有客人到总是出帐篷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