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结婚的风俗习惯
男女青年认识、相爱后经双家庭进入婚庆程序 一、男方选择吉日,于12.00前到达女方家,谓之认门,并邀请女方家长择吉日到男方家拜访,下午4.00前离开。
二、女方家在约定日12.00前到达男方家,谓之转家,商定定婚日期、婚庆日期、首饰、聘金、酒宴等事宜,下午4.00前离开。 三、定婚日期男方携带备办好的首饰、聘金以及4样礼物及于12.00前到达女方家,谓之定聘,下午4.00前离开。
四、男方在吉日、吉时前往女方家迎亲,到达时女方不能开门,经男方叫门、塞红包后才能开门以图吉利,女方家准备一半酒席(上马席)招待迎亲的亲朋,一般从进门到离开需2小时左右。 五、新娘迎娶回家后举行“婚庆仪式”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男方的妹妹给新嫂子端水净手、净面;男方的嫂子给新娘下面打2个荷包蛋但面不能下熟,并问新娘“生不生”。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的同时男方家准备一半酒席(下马席)招待送亲的亲朋,中午时分正席开始新郎、新娘开始敬酒。 六、结婚的第三天,新郎、新娘带上礼物探望女方父母,12.00前到达女方家,下午4.00前离开。
谓之回门。 多少钱要看双方的物质条件和基本要求,如果单指流程的话,农村的话也大概要两到三万元。
现在对程序的重视不大,定亲钱就记得主要是31800的(三家一起发),另外还有20008(奥运),最低一档是10001(万里挑一)。
2.跪求青海西宁结婚风俗
呵呵。看了其他的回答,都不是西宁的啊。网上搜索的一些信息别让你看了吓跑了。
我来给你说说我的看法吧。
具体给多少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西宁有两种类型的人,第一种是祖籍就是青海的,这样的相对来说对于习俗比较讲究。第二种是祖籍不在青海的,比如上一代或者上上一代支边到青海的,呵呵,我是这种。相对来说讲究就比较少。而且不同的家庭要的礼金也不同,毕竟还有个承受能力之类的限制嘛。
我是06年结婚的,订婚的时候给了10001元。言下之意是万里挑一。因为也不知道给丈母娘丈人买什么东西,所以又多给了1000。
因为我结婚的时候房子基本上是我家买的,装修买家具的之类的也差不多,丈母娘家掏了大概4万元(我家掏了10万元,我掏了4万元,我媳妇掏了2万,房子贷款我和老婆慢慢还)。所以订婚的时候给的也不算多。
我周围的朋友有高有低,有6000、8000的,也有20000、50000的,情况不同自然礼金也不同。
不知道你是具体什么情况,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3.青海结婚的风俗习惯
男女青年认识、相爱后经双家庭进入婚庆程序 一、男方选择吉日,于12.00前到达女方家,谓之认门,并邀请女方家长择吉日到男方家拜访,下午4.00前离开。
二、女方家在约定日12.00前到达男方家,谓之转家,商定定婚日期、婚庆日期、首饰、聘金、酒宴等事宜,下午4.00前离开。 三、定婚日期男方携带备办好的首饰、聘金以及4样礼物及于12.00前到达女方家,谓之定聘,下午4.00前离开。
四、男方在吉日、吉时前往女方家迎亲,到达时女方不能开门,经男方叫门、塞红包后才能开门以图吉利,女方家准备一半酒席(上马席)招待迎亲的亲朋,一般从进门到离开需2小时左右。 五、新娘迎娶回家后举行“婚庆仪式”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男方的妹妹给新嫂子端水净手、净面;男方的嫂子给新娘下面打2个荷包蛋但面不能下熟,并问新娘“生不生”。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的同时男方家准备一半酒席(下马席)招待送亲的亲朋,中午时分正席开始新郎、新娘开始敬酒。 六、结婚的第三天,新郎、新娘带上礼物探望女方父母,12.00前到达女方家,下午4.00前离开。
谓之回门。 多少钱要看双方的物质条件和基本要求,如果单指流程的话,农村的话也大概要两到三万元。
现在对程序的重视不大,定亲钱就记得主要是31800的(三家一起发),另外还有20008(奥运),最低一档是10001(万里挑一)。
4.跪求青海西宁结婚风俗
护佑缘主同心锁心,开财库聚财!!! 西宁结婚风俗之“回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
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接下来,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喝时以红头绳将两个酒杯系在一起,娶亲太太将一杯递与新郎,送亲太太将另一杯递给新娘,各饮半杯,再予互换,意思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然后,新婚夫妇同吃“子孙饺子”、“长寿面”。
吃时,通常男家安排一男孩隔窗大声问道:“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说:“生!”表示生育后代。
5.青海的婚礼跟礼俗是怎样的
青海藏族婚礼
青海藏族婚礼,在充满吉祥、充满祝福的氛围中,用圣洁的哈达、醇香的美酒、虔诚的煨桑、真挚的祝愿,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青海藏族婚礼是严格按约定俗成的程序举行的。婚礼的第一步要请僧人诵经祈祷,择定结婚吉日和送亲迎新的良辰。双方家里都要准备丰盛的饮食,各自组织送亲和迎亲的队伍,迎亲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但只能去单数不能去双数,空额是专为新娘留的,以示欢迎新娘从此成为新郎家的正式成员。
姑娘出嫁那天早晨,其父母不能送出门,只在家里与女儿告别。女儿在走出家门前接受父母所赐予的第一条哈达和第一声祝福。既将离开父母的女儿情不自禁地要大哭一场,双方挥泪而别。
新娘走出家门被扶上马,送亲和迎亲的人纷纷将哈达献给新娘,祝福其一幸福平安、吉祥如意,场面庄重、气氛吉祥,既有喜悦之微笑,也有悲伤之眼泪。
在送亲队伍中,新娘的舅舅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象征新娘对方的最高权威。另外还有一位品行高尚、颇有威望而能言善辨、幽默风趣的“尼宝”(婚使)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新娘一行来到离新郎家一箭之遥时,恭候已久的新郎家的人捧着哈达和美酒举行“琼洁”即敬酒献哈达的仪式。此刻,新娘方的婚使便出面,以特定的琼洁“词曲诘问美酒的来历、敬酒的诚意、饮酒的意义等,敬酒者对这一连串的“酒问”也用说唱形式一一作答后新娘才接受敬献的哈达和美酒。接着,由舅舅赠送“格赠”即九种陪嫁礼品,就是以骏马为主的九牲畜、以锦缎为主的九绸缎、以虎皮为主的九兽皮、以羊肉为主的九食品等,各种礼品俱全者最佳,一般都是象征性地送上几种即可。
在新郎家门口,新娘下马时双脚要踩在用青稞摆成的“ ”字的白毡上,随即在手捧“才玛”(酥油糌粑供品)、“达大”(彩箭)和酒壶、酒碗的男女青年的引领下,由伴郎伴娘陪同,绕煨桑台转三圈后进家入席。席间新郎新娘互赠信物、接受长辈的祝福和哈达,并向长辈敬献哈达。随后,大家一边吃喜,一边听婚使说唱“保西”(婚礼词),以吉祥的祝福和不无夸张的言词赞美新娘的家乡、新娘的双亲、新娘的贤慧勤劳和财富人缘等。新郎方也踊跃参与,互相尽情赞美祝福,有说有唱,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气氛热闹。
婚宴结束后,举行“保丁”(婚示仪式),展示新娘的嫁妆。婚礼最后以歌舞庆贺祝吉,在“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中圆满结束
6.青海土族婚礼习俗是怎样的
土族的婚礼习俗别具一格,过程繁多却井然有序。分为请媒、定亲、送礼、娶亲、送亲、结婚仪式、谢宴等程序。 过去,土族的婚姻制度是父母包办的一夫一妻制。女子三、五岁即可定婚,也有指腹为婚的。女子一般比男子大二三岁,乃至四五岁者不少见。请媒后定亲、送礼均由媒人联系,两家共同商定时间。喝媒酒,定亲事、讲彩礼、送彩礼等大体与汉族相似。聘礼多以布匹计算,约为16件至18件长衫的衣料(内中包括绸缎类)。女满十五岁不嫁者极少。
女子出嫁前夕,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麻泽”(羊肉或猪肉若干斤),共女方家招待客人时用。 傍晚时分,男方家派两名能歌善舞的娶亲人——“纳什金”,戴上娶亲的礼物(酒、羊腔肉、蒸馍等)和新娘“上马”(即上花轿,以前因为贫困,没有车子,新娘骑马到新郎家,故称上马)时穿戴的服装首饰(包括手帕、红包头、红头绳、上马袍、下马袍、上马鞋、梳子、化妆品等),拉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娶亲。女方则歌舞迎接,拨水取乐,通宵不眠,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当“纳什金”快要到女方家时,姑娘们(土族称为“阿姑”)兴高采烈地迎上去接受礼物,边歌唱、便跳舞、便退,到大门前时,男人们热情地迎接“纳什金”。
就在这时,“阿姑”们跑进家里,关上大门,和“纳什金”对歌(称为“唐德格玛”),索要“红包”等,“纳什金”回答完了她们的歌后,才可以请进门去。“纳什金”进门时,阿姑们从门顶上向她们泼水。随后“纳什金”被请进屋去,端上热茶,吃饭时,阿姑们又唱起《纳什金斯果》(即逗纳什金的歌)。尤其是娘家的“骂媒歌”风采独特至极:“……你俩好像强盗的贼娃子,把我的阿姑女儿抢来了吗?像贼娃子一样偷来了吗?见吃的好像两只饿狼,看喝的好像两头水牛。看你们的眼睛,好象两个黑碗坨坨,看你俩的鼻子,就像石崖和深窑洞。看你们的嘴,就像韩家集卖的大簸箕!……像你这样的媒人,比驴粪蛋还多,少摆你的臭架子,快下炕来抓盅子,叫一声阿姑再饶你!……你俩连一个“道拉”都不会唱,脸皮厚的不知羞,拿木锨扛出去,拿棍子打出去!……你像小户人家的哈巴狗,尽在桌子底下啃骨头!……”这种戏谑性的骂媒歌,骂得酣畅淋漓,令人捧腹,独特的歌曲给婚礼平添了几分热闹,也可见土族人民的风趣才情、性格的直爽欢乐。阿姑们唱完后,“纳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鸡叫第一遍才结束。 次日凌晨,新娘改换发型,梳装打扮,梳妆时新郎亲手将系在辫子上的红头绳解下来,梳妆完毕,纳信(“接亲人”)边歌边舞,且舞且退,新娘坐白毡,众人抬新娘转嘛尼杆三遭,接着在堂屋举行上马仪式,整个仪式在唱歌、跳舞中进行,直到新娘上马赴婆家。
上马仪式结束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姐夫、姐姐、舅舅等十多人组成护送的队伍,被称为“宏仁切”,将新娘回送到婆家。“宏仁切”所经过的沿途村庄,还有亲友敬酒、送礼答谢之仪,新娘要沿途啼哭不得住声,哭声若停,必传为笑柄,以为巴不得当上新媳妇,内心有喜悦之感。虽然如此,参加娶亲迎亲的青少年们还是一路乱喊乱闹“剩饭咋热冷者里,新媳妇哭是哄者里”,以挖苦讽刺、逗笑不停。
到男方家后,新娘下轿由新郎并肩陪同,男左女右,一直扶走在红毡上,由两三条红毡轮流换铺,脚步不得着地,因此新娘走红毡,相传认为是女子一生最骄傲自豪的一件大喜事,但愿一生只走一次红毡,而不走第二次。走到院心,在唱礼者的赞词中,夫妻举行拜天地仪式,答谢媒人。众人载歌载舞,热情招待来自女方家的“宏仁切”,随后又有“旁席招待”,(对隔壁邻友的盛情款待)。直到第二天吃“起发面”,(专门为新娘的父母准备的筵席),婚礼才结束。另外还有一道特别的程序——摆针线(即向众人出示嫁妆)。娘家人将新娘的陪嫁物品全部取出,摆放开来,放不下的搭到晾衣服用的铁丝上。从手工制作的布鞋和衣服的做工精细程度来衡量新娘的贤惠和能干与否。在此过程中,“大东家”(主婚人)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演说辞,名为“乐吉”,令人回味无穷。
迎亲活动结束后,所有客人入席进餐。亲朋中的青年人和村里的小伙子将新娘的公公、婆婆、叔婶、哥嫂等凡比新娘年长的一一拉到院子里在脸上抹黑灰,好让送亲人逐一认清亲戚,以此表示喜庆。抹了脸的人不得当着客人的面洗脸,否则会重新摸黑。这种喜庆热闹的场面真是无法言喻。 土族无闹洞房之习俗,谢绝外人进入新房。婚后三日,新郎陪新娘“回门”(回娘家)。解放前土族的婚姻习俗,除包办婚姻外,尚有戴天头、换门亲、服役婚等形式。现在婚姻年龄按婚姻法规定,男女自由恋爱,实行自主婚姻。其他旧俗仍有保留。因与汉族杂居,土族的这些婚姻习俗已逐步汉化,但是土族人民独特的婚俗礼仪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7.青海的婚庆习俗是怎么样的
伴郎伴娘是指婚礼上陪伴新郎新娘的同伴。伴郎伴娘的产生是源于氏族外婚时代的群婚制度,在婚礼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有学者认为,青海婚礼中“拌伴娘”仪式也是随着伴郎伴娘的产生而产生的。“拌伴娘”是某种情绪的发泄,如今,拌伴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
新闻故事
12月6日,在某媒体工作的小张应好朋友邀请,当了一回伴娘。从婚礼上回来后,小张发誓“打死我,再也不当伴娘了!”12月5日,小张一大早就来到了新娘家,出门前只吃了两个荷包蛋,整整一天再没吃到东西,还得陪着新娘买东西、盘头,直到晚上回来才吃了一顿饭。新娘为保证第二天精神焕发,吃完饭就休息了,小张陪着新娘的家人和朋友聊天。凌晨4点多钟,小张还得陪着新娘化妆。好不容易等到新郎来娶亲,进门没多长时间就有人开始找伴娘,本来就没休息好的小张被几个大小伙子高高抬起后一起放手,看着她重重地落在床上,那几个大小伙子一阵狂笑。小张半天没有缓过劲儿来,晕头转向的她还得赶紧爬起来服侍新娘上花车。到了新房,小张又被一帮小伙子折腾了一番。从酒店回来,小张本想赶紧撤离,又担心她这一走,那帮小伙子拿新娘出气,只得硬着头皮留下了。没想到她的苦难才刚开始。闹洞房前,小张就像一个玩偶一样被人抛上抛下,随意推搡,任意捉弄。小张几次都想发火,但都忍住了,眼泪却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着转儿。这次经历成了小张心头永远的痛。
李燕和张萍既是同事又是好友,不久前,李燕结婚请张萍作伴娘,张萍欣然答应。可是,让张萍没想到的是,在男方家举行完新婚仪式后,男方一群男青年强行簇拥着张萍进入新房,开始了“拌伴娘仪式”,张萍虽然以前有所耳闻,也有所准备,但是这群男青年行为之野蛮、情绪之激动,令她始料未及。张萍说:“我被一群男人死死抓住手脚,强行摁倒在床上,几双大手胡乱抓在身上,然后我又被野蛮地抛起又落下,没有尊严和隐私可言,感觉像被强暴了一样!”尽管张萍流下了屈辱的眼泪,但“拌伴娘”仪式还是持续了十多分钟,其间张萍几次想发作,但是为了好友婚礼的喜庆和谐,张萍还是强忍住了。此后,但凡有人邀她做伴娘,张萍死也不肯答应。
娇小的孙霞当了一次伴娘付出的代价更大,“拌伴娘”仪式上,看着孙霞被摔得大呼小叫,一群小伙子愈闹愈不像话,有人竟提出“用伴娘砸核桃吃”。第二天,孙霞因腰椎受伤,小便失禁而住进了医院。
相对于伴娘噩梦般的经历而言,伴郎还算“轻松”。但这份轻松也需要充沛的精力和酒量作基础。韩磊说起初次当伴郎的经历仍心有余悸,“拦门酒”巨大的海碗、“叫门”时推搡叫嚷的场面、“上马席”的车轮战、婚宴上替新郎喝的不计其数的祝福酒,一天下来,保护了新郎,自己却因酒喝得太多,胃出血住了院。
新郎和新娘也有可能成为“拌伴娘”的受害者。小黄和新娘小祁为幸福的小家可谓倾其所有、费尽心血,可是,在“拌伴娘”的时候,从外地订购的婚床却被砸塌了,送走“拌伴娘”拌得兴尽散去的亲友之后,小黄和小祁不得不无奈地从邻近工地搬砖支床。小黄说:“太野蛮了。”
专家观点
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马成俊曾就婚俗中的伴郎伴娘做过专门研究。在农村,伴娘是娶亲和送亲奶奶(必须是公婆、丈夫、儿女齐全者),但在城市婚礼仪式中,这一角色已逐渐被伴郎伴娘所取代。
马成俊说,“拌伴娘”如今已成婚礼仪式上必不可少的一个娱乐项目。但令人深思的是,“拌伴娘”仪式正越来越走向野蛮,这是不可取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因闹得太过分,发生了致人死亡的事情。这种野蛮的做法是应坚决反对的。新婚之时,大家一起热闹一下是可以的,但要文明地“拌”,而不是非要闹出点事情或将伴郎伴娘“闹”进医院为目的,在婚礼上一定要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