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与礼仪的区别

0 2024-08-18 23:3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礼仪是一种修养,是内化后的外显。美丽并不与生俱来。

A、道德修养

B、学识修养

C、美学修养

修——修炼——在内

养——养成——在行

一个人的举止是修练出来的,

教养是培养出来的,

吸引力是魅力自身散发出来的,

礼仪是美丽哲学,礼仪塑造美。具有礼仪素养的人最美。

举止优雅是精神境界、文化品位、道德修养的综合体观,也是职业人士讲究文明,显示风度,树立形象的重要方面。

2.怎样认识礼仪与修养的关系

拥有良好的修养是文明礼仪的基础,同时,一个人的礼仪规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修养指人的修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

自身修养不足是礼仪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形象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形象非常关注, 他们强化各种能力的培养, 追求时髦得体的着装, 但却没有认识到用符合礼仪要求的方式表达自己更为重要, 因而放松了对礼仪的修养。有的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或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甚至较高的认识, 但缺乏在实践中的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使之成为个人的礼仪习惯, 因此也时常出现失礼的言行。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以为身着奇装异服就是追求“酷”, 平时故意讲脏话, 觉得才够“爽”, 把讲文明礼貌看成是“小儿科行为”, 为朋友两肋插刀才是“大侠”风范等等。

3.什么叫礼仪与修养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早在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

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

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

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

4.礼仪与自身修养的关系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和仪式的统称。

1、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2、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

如:握手、鞠躬、拥抱、接吻、致意、微笑等都属于礼节。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礼节,礼节也随时代发展面发展。

3、仪式是一种正式的礼节形式,是指为表示礼貌和尊重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因为,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从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可见,礼仪学习对形成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礼仪的道德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

然而,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

所以,对“礼仪”的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辞海》解释“礼”的主要涵义: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 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

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从现代的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过去对“礼”和“礼仪”的政治学研究较多,而对其伦理学研究至今还很薄弱。

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礼仪”,阐述它的道德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对于拓展伦理学的视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

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

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

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

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

“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

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好礼仪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保留有普遍意义的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礼。其次,要健全现代的礼仪体系。

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6.怎样认识礼仪与修养的关系

拥有良好的修养是文明礼仪的基础,同时,一个人的礼仪规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修养指人的修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自身修养不足是礼仪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形象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形象非常关注, 他们强化各种能力的培养, 追求时髦得体的着装, 但却没有认识到用符合礼仪要求的方式表达自己更为重要, 因而放松了对礼仪的修养。有的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或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甚至较高的认识, 但缺乏在实践中的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使之成为个人的礼仪习惯, 因此也时常出现失礼的言行。

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以为身着奇装异服就是追求“酷”, 平时故意讲脏话, 觉得才够“爽”, 把讲文明礼貌看成是“小儿科行为”, 为朋友两肋插刀才是“大侠”风范等等。

修养与礼仪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