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礼仪名家

0 2024-08-17 16:5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跪求春秋时期的礼仪,名人,名女人,军制,政制,

【政治】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

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

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

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经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普及,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

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

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

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

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

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

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

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

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

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年)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

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

【文化】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

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宗教】春秋时期并没有一种广泛流行的宗教,因为道教是从汉代才开始出现的,佛教也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不过,春秋时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艺术】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

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科技】《墨子》一书记述了类似秤的杠杆原理。

这是最早的杠杆原理理论。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得到推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春秋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阴阳五行之说,将整个世界包括天文都纳入五行体系。

“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于“五德转”。

显示于“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旦是用于国家政治,特别是异常天象。

因为事关“天命”。更是备受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铸造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以曾国和楚国、徐国的青铜器。

2.跪求春秋时期的礼仪,名人,名女人,军制,政制,

【政治】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

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

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

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经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普及,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

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政治】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

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

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

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经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普及,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

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

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

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

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

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

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

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

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

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年)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

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

【文化】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

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宗教】春秋时期并没有一种广泛流行的宗教,因为道教是从汉代才开始出现的,佛教也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不过,春秋时期也可能有一些。

3.春秋时期的礼仪故事

1、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3、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4、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5、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礼节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5.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常识

1、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等级森严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3、决战需求神问卦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即使要决战,也要在宗庙进行求神问卦,到了战场还要常常要进行卜筑,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开战。

4、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属于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类天体(日月星辰)、各类天象(大雩寒暑)等。

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天”有其喜恶,也会因其喜恶而庇佑或惩罚人间的君主。人间君主自称“天子”,假借与天的虚构的血缘关系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因此,郊天之祭,成为了两周时期最为隆重的祭祀。

5、咂酱之礼

中国制酱和食酱的历史悠久,当时的酱叫“醢”,《周礼》记载“百醢”,可见当时制食酱品的发达。

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

6.春秋时期的礼仪故事

1、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3、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4、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5、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春秋时期的礼仪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