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中对礼仪的介绍

0 2024-08-13 13:10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明朝大礼仪事件指的是什么

嘉靖在做皇帝前,一直居住在湖北,因为这里是兴献王的封地。当朝廷决定让他做皇帝后,就派大臣去迎接他。在嘉靖从湖北进北京时,就与朝臣们就欢迎仪式的规格发生了争执。在封建社会,皇帝家族的传承脉络必须特别清晰,嘉靖皇帝既然做了皇帝,就得要求他和前面的皇帝具有直系亲人关系,于是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群臣认为朱厚熜应该首先过继给已故的明孝宗做儿子,然后再继承皇位。因此他们便要在北京城外搞一个“皇子过继和太子受封”的仪式,然后让朱厚熜以太子身份走东安门入宫。但朱厚熜认为诏书上写的是让自己来当皇帝,不是来当太子的,而且朱厚璁为人特别孝顺且认死理,本来他亲生老爹已经死了,自己过继给叔叔也没啥,不过他认为自己就是兴献王的儿子,不是弘治皇帝的儿子,怎么也不肯变通。在朱厚熜的坚决反对下,张太后和大臣们让步了:先继位再说。于是,朱厚熜从大明门入宫,随即登基做了皇帝。三天后,嘉靖皇帝接自己的亲生母亲入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朝臣再次让步。

事情还没有结束。又过了两天,嘉靖皇帝让大臣们讨论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加尊号,要追封其为皇帝。杨廷和等认为,嘉靖既已过继给弘治,就该称弘治为“皇考”,兴献王只能称为“皇叔父”,不可加尊号。在祭告生父时,还要署名称“侄”。在封建礼法问题上,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嘉靖喘不过气来 。就在嘉靖快要让步的时候,进士张璁上了一个奏折,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的批驳了群臣的观点。这一下皇帝可高兴了,给这位进士加官进爵。随后,朝臣们就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加尊号,叫议礼派;另一派反对,叫护礼派。嘉靖皇帝支持前者,使得议礼派队伍不断扩大。两派之间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

嘉靖三年,1524年,护礼派二百多人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大哭大闹。嘉靖大怒,派人逮捕了几个领头的,没想到这下让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嘉靖顿时起了杀心,他派出锦衣卫,逮捕一百多人,八十多人录名待罪。官阶小点的遭到了廷杖,十多人被打死,还有几个被充军,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到此,护礼派彻底失败。1528年,嘉靖终于如愿以偿的追封自己的生父为明睿宗,其牌位入主太庙,放在了明武宗之上,自己的生母也被封为皇太后。

嘉靖刚继位时,诛杀佞臣江彬等,并对前朝的弊政进行改革,本来不错,但大议礼之争致使许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佞臣却乘机窃取了朝政大权,使弊政重兴。嘉靖皇帝也树立了威信。

2.明代的礼仪

1、稽首:跪拜,两手拱合,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用于朝臣见君主;

2、顿首:扣头触地即礼毕。用于下级见上机;

3、空手:类顿首,但俯头至手与心平,不触地。用于官员对尊敬的人;

常礼:

1、揖手: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用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2、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用于同级;

3、答礼:颔首致意。用于对下级;

两名同级官员相遇时,行揖手或拱手两次。地位不同时,低级者向右侧移动,揖手两次,高位者点头答礼。如果地位差大,同上,高位者可以不答礼。若差别甚大,低级者行顿首或拜首(跪地一次,叩头四次),高官不答。官员聚会时,主持人只点头致谢。胥吏见文官,必下跪,行拜首两次。学生见老师,百姓见官员时,行拜首礼。百姓间不许拜首。

明朝对皇帝最大的礼是五拜三扣头——长跪,俯首至手(这叫拜)五次,叩头至地(这叫扣)三次,然后起身,拱手侍立——用于最正式的场合(官员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见,贡士在殿试、传胪时行礼)。一般三拜四拜,然后起身侍立。接圣旨时要跪。官员参与祭祀或对人表达感激时一般到四拜。

3.问一些明朝的礼仪

太子必须首先行礼,没得商量,只是不需要像对生母和皇后那样行跪礼。这不仅是明朝的礼仪,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是儒家礼仪制度的一部分。

在这方面,很多电视剧就拍得太垃圾了,以为太子可以和皇帝的妃子眉来眼去,平等交流。其实规矩严得很,首先,太子很难见到后宫的妃子,除了被允许去向生母或皇后定期行礼(一般都住在后宫正殿),其它时间绝无机会与父亲的妃子单独见面(否则会被人抓住把柄),其次,行礼时绝不许目视对方,必须弓身、垂首,目视自己双脚,以示尊敬,否则视为不敬。

古典中国最重的就是孝道,不管对方是不是生母,只要是父亲的女人,行礼就是孝道的一部分。

4.想知道关于一些明朝婚嫁礼仪的内容

楼主 对不起啊 搞错了. 明朝有皇女92位,册封为公主的77位(36位早夭皇女中,许多未获册封或追封),包括朱元璋的姐妹和侄女,共81位。

下嫁者57位,似乎是活到嫁龄者都有婚配。 公主地位尊贵,但无法与皇子相比。

如皇子分封,皆为亲王(“一字王”),如楚王,福王等;而比亲王低一级的郡王(“二字王”)是藩地州县名加郡王王号,如交城郡王,太谷郡王等。 明代公主加郡县名,如获嘉公主,灵丘公主,等等,似乎是与郡王等级相同。

在《明史》中特列专传,驸马附与其中。公主虽有正式名字,但传中不载,绝大多数连生卒年份,婚龄等都无记载,事迹除极个别有泛泛描述外,也没有记载。

皇女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有公主名号。按明初制度,皇女在出嫁前二日才得册封名号(后期不尽遵循,如崇祯帝的长平公主,订婚时就已有封号。

有些早夭未嫁者也有追封)。而公主册文明示,[古之君天下者,有女必封。

尔(长序)女今已成人,未有封号,特以某郡为尔之号,配(某)官(某)之子。彼为驸马,尔为公主。

既入(某)官之门,恪遵妇道,以奉姑舅,闺门整肃,内助长佳,毋累父母生身之恩。] 体现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即使是公主也不例外,通过与男性的婚姻来取得身份名号的必要性(多数清代公主大抵沿袭此例,先请旨钦定公主品级,婚后举行册封仪式。)

进一步地说,公主的位号,因皇权而取得,亦因皇权而消长。如果父亲由亲王登上皇位,女儿就由郡主进封为公主,父亲失去皇帝名号,女儿降为郡主或没有名号,如建文帝的妹妹和景泰帝的女儿。

皇姊妹则进位“长公主”,皇姑晋位“大长公主”。她们的位号,一生随与掌握皇权者的关系变化而沉浮。

与皇子不同,明代公主去世后,陪嫁财产包括珍玩首饰田庄府第金印金册等都要缴回宫里(清朝公主去世后,动产收回皇室,不动产留给额附,维持他与家人生计。) 公主虽是金枝玉叶,但她们的婚嫁与家庭生活方式,与当时妇女的普遍地位直接相关。

两汉风气“豁达闳大”,“妇人尊贵”,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利,离婚再嫁相对自由。例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初嫁魏豹,再嫁刘邦。

汉武帝的外祖母臧儿两嫁,他的母亲嫁人生女后,离弃丈夫,改嫁给太子(汉景帝)。所以当时公主有自择丈夫的建议权,再嫁亦是自由的。

如寡居的平阳公主欲改嫁卫青,只需皇帝批准的形式。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想嫁给有妇之夫宋弘,刘秀亲自出面撮合,遭到婉拒。

寡居的公主不改嫁,与“私夫”公开同居,也不足为奇。唐代已婚公主130人,其中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

还有出家入道者12位,也多是为了能够享受自由的男女关系。已婚公主,情爱也比较自由。

以后礼法渐严,女子地位不断下降。宋代已婚公主41人,改嫁者不过2人。

到了明朝和入关后的清朝,就再无公主改嫁的了。 明代公主,已无任何婚姻自主权。

她们的婚龄无明文记载。从驸马候选人的年龄,公主下嫁大概在14-16岁之间(如资料较全的重庆公主,天顺五年(1462年)下嫁周景,弘治12年(1500年)去世,年54,推算其出嫁时16岁) 。

明代早期(太祖成祖两朝)的驸马选择,多为功臣勋戚子弟。以后禁止文武大臣子弟参选,到明英宗时已成定例。

为公主择婿,由礼部出榜,凡14-16岁在京普通官员及军民子弟,容貌齐整,行止端庄,有家教者,都可报名应选。由皇帝派亲信太监面试,算命等。

如果没有中意的,再扩大挑选范围到河南河北山东地区。初选中三人,由皇帝或皇太后选一人。

明太祖成祖两朝以后的驸马多出身于低级官吏,普通军人和平民,本人因年纪幼小,也都是未获取功名的白丁。许多人家愿意让儿子当驸马,是因为平步青云的利益考量。

准驸马必须由皇室安排,派师傅指导学习经典和礼仪,通过考核后才能正式迎娶公主。成为驸马都尉后,就锦衣玉带,居住豪宅,享受公主每年二千石的禄米(相当于06年人民币60至80万元),不定期的赏赐,和陪嫁的财富庄田。

驸马之父封为兵马指挥(正六品虚衔,有俸禄),母亲封“孺人”,子孙世袭“锦衣卫(特务机构)指挥佥事”(四品,相当于厅局级)。当然驸马要对公主跪拜称臣,公主饮食时需侍立于旁,但这也是做帝婿须付的代价。

公主郡主等是当时社会中唯一地位高于丈夫的女性群体,她们的情感生活,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但资料非常欠缺。从稀有的记述中,可以推测有一些是相当和谐的。

明代公主死后是否与驸马合葬,没有定规,而明仁宗之女真定公主的丈夫王谊先亡,公主临终遗言,要求与亡夫合葬,可见感情深厚。 象“打金枝”故事般夫妻闹气的,记载里只有万历年间荣昌公主与驸马杨春元一件。

杨春元与公主反目,赌气跑回河北固安农村老家。万历大怒,把他召回,罚在国子监学习礼仪。

当然这种选择驸马的过程,随意性很大。当时楚王府选仪宾(郡主之夫),太监会衡量候选人的手掌,看是否“富贵手”。

为公主选夫,应该有相似考虑。万历皇帝为女儿寿宁公主选婿时,三个侯选人中两位气宇轩昂,衣冠楚楚,香气袭人,另一个冉兴让衣服朴素,态度恭敬惶恐,被选中。

这位皇帝似乎喜欢的是老成朴实的女婿。 寿宁公。

5.请讲述一下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事件指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给亲生父亲的尊号与群臣展开争锋的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年仅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前任皇帝的侄子)即皇帝位,继位后嘉靖帝因想追封亲生父母的尊号,但首辅杨廷和等旧臣要求他改换父母而引发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世宗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

扩展资料:大礼议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明武宗暴亡后,明代政治秩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恢复正常。

大礼议的发生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就在于身为皇帝的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换言之,大礼议是明代皇权由武宗流向世宗的必要路径,也是恢复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骤。

世宗在大礼议中一步步的胜利和杨廷和集团一步步的失败,其实就是世宗皇权一点点地获得和明代政治秩序一步步地恢复。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钦定大礼,标志着明代皇权从武宗完全流向世宗,至此,武宗时代基本结束,嘉靖革新时代真正到来。

大礼议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礼仪之争。

6.问一些明朝的礼仪

太子必须首先行礼,没得商量,只是不需要像对生母和皇后那样行跪礼。

这不仅是明朝的礼仪,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是儒家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很多电视剧就拍得太垃圾了,以为太子可以和皇帝的妃子眉来眼去,平等交流。

其实规矩严得很,首先,太子很难见到后宫的妃子,除了被允许去向生母或皇后定期行礼(一般都住在后宫正殿),其它时间绝无机会与父亲的妃子单独见面(否则会被人抓住把柄),其次,行礼时绝不许目视对方,必须弓身、垂首,目视自己双脚,以示尊敬,否则视为不敬。古典中国最重的就是孝道,不管对方是不是生母,只要是父亲的女人,行礼就是孝道的一部分。

明朝那些事中对礼仪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