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礼仪的差别

0 2024-07-16 14:50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中国和印度文化的不同

中国的文化里,一直继承和发扬着儒家、道家、佛家的传统思想,尊崇纲常伦理,讲求道义忠孝,这些传统的文化虽然在今天的现代社会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诠释,但仍然居于主要趋势不可动摇。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注重现世今生;中国文化追求同化。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国家,这种国情使印度传统文化具有复杂的民族特性与宗教差异。其中包括惯于争鸣的精神,容忍异端的理念,立足世俗的思考,质疑一切的观念,等等。提到印度,我们脑海中最先闪现的是它的宗教和民主,还有印度人虔诚的信仰和包容的胸襟。印度文化讲求“梵我同一”;印度文化注重宗教信仰;印度文化追求包容。

2.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哪里

中国与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两个代表,处在相近的地理环境,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国的文化却不尽相同。

尤其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两个国家所信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价值观 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印度文化讲求“梵我同一”。

众所周知,东方文化是“主客混融”,在中国是“天人合一”,在印度是“梵我同一”。中国文化中偏重于人伦道德,中国人主张“一切皆以天意,遵天命循天理为主”。

中国的“天人合一”从人伦道德的立场出发,他们所重视的是“人”,而不是“天”,他们把人看作是高贵的,重要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的心性是与天相通的。“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人为万物之灵,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整体与其中最优秀的部分的关系”。

而印度人一方面把梵视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把它描述为具有无限欢喜的极乐福境。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我”是宇宙本体“梵”在人世间的显现。

“我”在人世间虽然受到肉体和私欲的束缚,但它有恢复本来面目,还原于梵的要求。一个人只要克服私欲,就能使“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于梵,恢复其本来面目。

这样,人的灵魂就可以得到解脱。 人生观 中国文化注重现世今生,印度文化注重宗教信仰。

中国人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宗教信仰不浓烈的民族,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宗教主要以佛教为主,中国佛教以禅宗影响为主,它提倡的“顿悟成佛”以及修养可以不出家、不打坐,肯定了人的现世和今生。中国人不把幸福放到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追求的是现实世界的快乐,他们不喜欢那些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折磨,中国人也少有对死的极端恐惧。

而印度文化偏重的是宗教,宗教的最终目的是解脱,是使人从尘世的痛苦状态中解脱出来,以达到超世的极乐境界。在“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的印度社会中,宗教色彩极其浓重,印度文化就是所谓的“宗教的文化”。

印度宗教信徒的最高目的就是舍离此世,追求“精神解脱”,达到“梵我同一”。印度人的人生观不在于人的现世生命本身,而寄托于梵、佛,寄托于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欢乐,要通过整个身心的极度磨难来洗涤自己,摒弃自己的肉体,净化自己的灵魂。

世界观 中国文化追求同化,印度文化追求包容 中国文化具有单一性和凝聚性的特点,在对待外来的、异质的文化上,更倾向于“同化”而不是“并存”的态度。在对待不同的思想流派、组织以及地方文化上,中国文化也趋于“同一化”。

几千年来,尽管也有道、佛等思想流传,而且传自于印度的佛教也不得不适应于中国的文化而演变为入世的禅宗,但中国人凝聚性的世界观一直以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国精神生活的主题,所以其他思想流派都远没有达到足以与儒家抗衡的地步。 印度民族承认和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世界观、哲学和宗教,但印度文化非常活跃,它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外来文化,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因此,自古以来它就有一种极大的宽容精神和包容精神,这种宽容和包容精神是印度文化的主要特点。

当两种文化碰撞在一起时,就会出现不同价值观的差异,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应对和处理。但总的来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尤其是在宗教等一系列敏感的话题中,更应该小心谨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此外,还应该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当两者冲突时,尽量在不违背自己价值观原则的情况下与他人和睦相处。最后,应该借鉴印度文化中对不同世界观的包容,对不同的价值观,也应该持有包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我们的民族繁荣昌盛。

3.中国和印度的差别

自豪吧,印度!报》引述一家社会调查和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该机构向全国

15万各阶层发出的问卷,内容涉及工业,农业,科研,教育,航天,军事,以及对外情报

等领域,回收的6万份答卷中,87.16%的受访者认为,在工业方面,印度比中国领先至

少16年.依据是:

1.航空母舰,印度20年前就拥有,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艘.

2.汽车工业方面,印度有了自己的品牌,是100%印度产品;而中国现在还只能通过合资才能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

3.农业方面,印度的耕作技术领先中国8年,23.6%实现机械化.

4.科研教育方面,印度领先中国6年.印度有世界一流大学2所,印度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向国外派留学生就能够学到所需的知识,而中国每年要向国外派遣各个门类学科的留学生,因为中国并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5.高科技领域,印度领先中国7年3个月,因为目前印度在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为40亿美元,而中国是20亿,就算印度只保持目前的水平,而让中国以每年10%的速度发展,40=20*1.1^N,求得N=7.27,算起来有7年3个月.

5.航天方面,只有21.3%的受访者认为两国相近,13%认为比中国领先2,61.7%认为只比中国落后9个月,4%认为印度落后20年以上.

6.对外情报方面,印度能连爆5颗原子弹而不被美国发现,而中国试射的DF-41道弹却被美日全程监视,领土问题又经常被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搅得焦头烂额,被迫不断作出让步.

7.自我感觉方面,87%的受访者认为以印度人为傲,相比之下,中国不断有偷渡国外,可见,在这方面,中国还是比印度落后20年

--------------------------------------------------------------

你看看吧,03年的资料,当然现在阿3早被我们扔后面了,光说航天一项就拉他们20年

4.中国与印度文化差别

印度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红茶。

丈夫在外面工作时要喝茶,家庭主妇们打发时间的方法也是喝茶。印度的红茶举世闻名,像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尼尔吉里红茶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要数大吉岭红茶了,它的味道醇香,冲泡成奶茶后,味道更丰富,而且不容易伤胃。 曾经有印度茶商这么说:"没有大吉岭茶的生活是毫无乐趣可言的。

"印度人吃饭时没有喝汤的习惯,但在饭后必须要喝一杯香浓的奶茶。 喝红茶有助于凝神定性,提升精神,能使饮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红茶中含有咖啡因、可可碱和茶碱。 它们都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可可碱和茶碱还能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利尿作用。

印度人喝茶,先在锅里煮上红茶叶,然后加入牛奶和糖。有的还要加入丁香和小豆蔻,熬上一会儿,把里面的茶叶和香料过滤掉,倒入细小的玻璃杯里。

趁热喝上一杯,提神解乏。 美国波士顿大学经过调查发现,如果让心脏病患者每天喝上四杯红茶的话,血管舒张度可以从6%增加到10%。

这虽然不能同常人血管受到刺激后舒张度会增加13%相比,但对于曾经患过心脏病的人来说,已经是够好的消息了。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维塔博士说,红茶的疗效虽然不能让病人的血液流通恢复正常,但是让血管畅通情况"改善了很多"。

他说,红茶的效果相当于降胆固醇药、运动、以及维他命C的功效,主要原因是红茶含有一种抗氧化剂,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肪蛋白,亦即一般所说的"有害胆固醇"。 印度研究显示多喝红茶可防口腔癌 不只绿茶可以防癌,现在连红茶都有类似功效!印度医学人员研究显示,一天喝3次红茶,可能有助于预防口腔癌,医师也表示,国内虽然没有相关研究,但多喝茶的确对人体有益无害。

炎炎夏日,一杯冰红茶下肚再过瘾不过了,而您也许不知道,红茶不只能消暑,现在又有国外医学研究显示,一天喝3次红茶,有助于预防口腔癌。国泰医院牙科主任陈瑞松:「茶里面有所谓的儿茶素,这个东西对于预防癌症有些帮助。

」 印度医学研究人员实验后发现,口腔出现白斑症状的病人,超过5成会转变为口腔癌,但这些病人每天喝3次红茶,白斑症状就会明显好转,这是红茶里的茶多酚能够阻止口腔细胞DNA癌变,国内虽然没有太多相关,研究但医师也赞同,多喝茶的确有益无害。 。

5.中国和印度文化之间有何不同

在销售!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爱慕时尚,表现为对于新概念和新产品的热衷,从而导致消费周期的高度短期化,新品接受度高,但是原有产品的忠诚度低;二是崇洋媚外,在内心认可洋的代表更好品质,在同等价位下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乐意累积消费资源购买国际品牌,同时在国际品牌的认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多元化倾向;三是极端的性价比考虑,想买最好的同时又希望给出最低的价格,这种倾向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一直由厂商的价格战得到重大的强化,今天即使是最强势购买力的消费者,他们也习惯于讨价还价,交易确定于高度不确定的动态沟通过程。而这三个特点和印度消费者正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印度人也讲求时尚,但是印度人的时尚具有元素少、成分单一、变化周期长、公认度高和流行范围窄的特点。印度文化有自己明确的价值核心和追求,因为具有比中国当代流行文化更强的选择性,其结果决定了它在大众文化层面并不对所有的其他文化具有多强的热忱,因此在中国很流行的“哈曰”、“韩流”甚至由欧美流传过来的文化影响都比较有限。今天种姓制度虽然不再一般性地作为一种强硬的社会规则发挥影响,但是在文化范式上,时尚还主要是作为印度中产阶级的中产群体所接受的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就消费时尚文化的流行广度和普及度来说,印度完全无法和中国相比,那种进城外来打工妹用七八个月就完成了由乡下形象向城市形象转换的事情,在中国比比皆是,在印度则甚为鲜见。这就意味着,在印度时尚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严格性和分散度更高,而每一种时尚获得的社会群体更小。对于典型的印度人来说,过于快速的变化代表着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靠和不成熟,而这种价值含义对于印度人来说接受度非常有限。因此相比较而言,要能作为一种时尚,在印度需要进行更多的动员说服工作,而一旦被认可为时尚,其流行的时间则要长得多。作为结果印度的时尚的新鲜度就远不如中国,但是其经典性和延续性却可能比中国更强,而纯粹概念性的时尚流行就比较困难,更别说像很多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和所谓的品牌策划人仅靠概念就能卖货。

'Tgl0_k)pE 时尚元素的单一很重要地表现为印度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很有限。基本上印度教(影响超过75%民众)和伊斯兰教(大约15%民众)对于公众塑造的价值观,使得一般人并不简单地追求获得其他文化中可获得的外显符号体系。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推崇比较明显地表现在较小众的印度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群体中。由于欧美显然的发达程度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统治的文化影响,印度对于外来消费文化的推崇主要是欧美和部分的曰本,对于其他虽然比较先进的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产品和品牌,印度人的推崇就很有限,而相对于中国、泰国这些国家,普通印度人甚至还有文化的骄傲感。文化判断直接影响着在一般意义上本地民众可以接受的不同来源地的产品的品牌溢价水平。理解这一点,我们对于海尔在印度为何强调是美国的海尔就更能理解了。

*KKO3kav'S 在产品与品牌分层很清晰的前提下,印度人也更乐于接受明确的价格体系,不是非常喜欢非明示价格或者可以大幅的讨价还价。这种确定性应该和印度人喜欢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社区、稳定的人际关系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同等技术水平上的印度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中国产品,如果仅就产品的利润调节空间而论,中国产品在印度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t7X(tJ)iP

+w,o+o0GJg 明了这个区别对于试图更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是很重要的。在国际并购之外,只有我们洞察了他国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特点,能展开真正的在地营销并成功地得到当地消费者认可,才能说我们的国际化真正结出了果子。在印对烩样一个市场,对于任何想进入的中国企业而言,你立即就会发现你在国内评价出来的多少亿的品牌价值连个普通的印度贱民都不认你,因此在这里要重树品牌价值;产品和品牌的深度细分在这样一个分层清晰而严格的社会中更为重要;切近印度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甚至不是简单的亚洲文化更有可能得到本地用户的认同;在更为细致的消费者研究之下,对于产品形态、定价政策、分布渠道、传播渠道和力度需要有更为确定、清晰和持久的策略和执行框架。对于普通的中国企业来说,特别适合在印度选择某个有限的区域市场进行必要的实验,在实验市场的管理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同时也培养出必要的本地营销人才,接近和熟悉本地营销资源,从而达到有效地实施市场展开的目的。虽然在中国国内,很多企业已经习惯了雷厉风行,但是到了印度,这些企业需要适应印度人的节奏,并且在建立了必要的吸收了印度管理人才智慧的经营管理框架和策略以后才开始发力.

6.关于中国的礼仪与外国的礼仪的不同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中国与印度礼仪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