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节义礼仪廉耻是谁提出的

0 2024-04-20 04:2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忠孝信悌礼义廉耻是谁提出的

忠孝信悌礼义廉耻是孔子提出。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00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创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同时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来到了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扩展资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释义: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悌:是悌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信: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

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礼:是礼节。

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

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义:是义气。

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已。)廉:是廉洁。

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耻:是羞耻。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意思是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2.请问;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历史上是谁首先倡导的

这八个字是两个成语,

礼义廉耻是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所说,

忠孝节义是宋朝洪迈所说,

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之所以这么出名,源于朱熹依此做了一副对联

礼义廉耻:

出自《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旦盯测故爻嘎诧霜超睛,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忠孝节义:

宋·洪迈《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主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

3.什么叫忠孝节义,礼仪廉耻

忠,主要的意思是诚心尽力。主要是为别人为公共事情,与私相对。对别人不忠就是奸。对皇帝不忠就是奸臣。不守信用的人,就是奸人。

孝,主要的意思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这个字是专门用来说父母和祖先的,与血缘有关。

节,查来查去,没个准确的含义。什么志气节操什么的,越看越糊涂。我感觉,气节是骨气。为了自己的主张和尊严,不向压力屈服,不被物质诱惑。

义,主要是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简单说,就是公正的道理。

礼,主要是与人交往时尊重对方的行为规范。核心是尊重他人。当然了,里面也包含着尊重自己。

廉,本意是刚正。我们一般用来说廉洁,就是不贪污,不苟取不应该自己得到的利益。

耻,主要意思是羞愧。当想了或者做了不应该的事情时,感觉羞愧。这里包括对别人和自己。要人守道德。

这些道德规范,我们总以为是封建的东西,其实不然。如果撇开封建的因素,专制和等级的因素,我们如果赋予其现代的含义,那么这些东西都是社会人必须的素质。

综合起来说,做人要做到以下几点才好,社会才要好:

守信用,爱人,对别人要尽力诚心。这是忠。

对父母要好。这是孝。但是不能无原则的顺从。

自己要有骨气,要有尊严,这是节。

要主持社会的平等和正义,这是义。

要尊重自己并且尊重别人,不仅是心里而且是行为上。这是礼。

要刚正,干净,不求意外之利,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廉。

违背了道德,错了要有羞愧心,这是耻。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共赢和分享。在考虑自己的时候,也考虑到别人与公共利益和秩序。这样社会才能竞争中有合作从而达到和谐。

4.忠孝节义四大德目是在哪个朝代提出来的

忠孝节义,作主语、宾语、定语,成语,中华传统美德,四字美德:忠、孝、节、义 。 忠、孝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第十三章:忠孝之兴":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词典 【解释】: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5.什么叫忠孝节义,礼仪廉耻

忠孝节义,中华传统美德,四字美德:忠、孝、节、义 。 忠、孝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第十三章:忠孝之兴”: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词典 【解释】: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礼义廉耻,中国成语。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出自《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6.什么叫“忠孝节义,礼仪廉耻”

忠,主要的意思是诚心尽力。

主要是为别人为公共事情,与私相对。对别人不忠就是奸。

对皇帝不忠就是奸臣。不守信用的人,就是奸人。

孝,主要的意思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这个字是专门用来说父母和祖先的,与血缘有关。

节,查来查去,没个准确的含义。什么志气节操什么的,越看越糊涂。

我感觉,气节是骨气。为了自己的主张和尊严,不向压力屈服,不被物质诱惑。

义,主要是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简单说,就是公正的道理。

礼,主要是与人交往时尊重对方的行为规范。核心是尊重他人。

当然了,里面也包含着尊重自己。 廉,本意是刚正。

我们一般用来说廉洁,就是不贪污,不苟取不应该自己得到的利益。 耻,主要意思是羞愧。

当想了或者做了不应该的事情时,感觉羞愧。这里包括对别人和自己。

要人守道德。 这些道德规范,我们总以为是封建的东西,其实不然。

如果撇开封建的因素,专制和等级的因素,我们如果赋予其现代的含义,那么这些东西都是社会人必须的素质。 综合起来说,做人要做到以下几点才好,社会才要好: 守信用,爱人,对别人要尽力诚心。

这是忠。 对父母要好。

这是孝。但是不能无原则的顺从。

自己要有骨气,要有尊严,这是节。 要主持社会的平等和正义,这是义。

要尊重自己并且尊重别人,不仅是心里而且是行为上。这是礼。

要刚正,干净,不求意外之利,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廉。 违背了道德,错了要有羞愧心,这是耻。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共赢和分享。在考虑自己的时候,也考虑到别人与公共利益和秩序。

这样社会才能竞争中有合作从而达到和谐。

7.“忠孝节悌礼义廉耻” 详细的解释

1、孝,是子女对于父母的,就是孝敬父母,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2、悌,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3、忠,是个人对于国家的,就是忠于祖国和人民。

4、信,是人与人之间的,就是要有诚信。

5、礼,是说人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也包括礼貌)。

6、义,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

7、廉,是说人们应该廉洁奉公。

8、耻,是说人们应该知耻,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扩展资料:

忠孝信悌礼义廉耻是孔子提出。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00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创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同时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后来到了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8.忠孝礼义仁等是谁提出的

你好,这是古代的思想家介子提出的,原来的排序是忠孝仁信礼义廉耻: 忠:介子曰:“事君者,无不竭心力,谓之忠。

以臣事君,力有所能无不为,是其忠也。君天下,忠利之教,近人而忠,以忠恕于民,忠之谓也”。

或问:忠有别乎?介子曰:“有大忠、次忠、下忠,国贼者也。 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以谏非君而怨之,是谓下忠也。

不恤乎公道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者,是谓之国贼也”。 介子曰:“夫事君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也”。

介子曰:“窃闻事君者,忠其义,不阿其惑,惑则误民,误民则失德,是弃民也。 民之有君,以治义也。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民丰则邦固也”。 孝:介子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地养,以人成之。故天生之以孝悌,地生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食,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

介子曰:“夫孝者,德之本也,先王以孝事天”。 介子曰:“事亲者,当尽心竭力以养之,谓之孝”。

介子曰:“虽圣人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者,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况乎民哉?故孝始于事亲,立身之本也”。 或问孝有类乎,介子曰:“居处庄重,孝也;事君忠贞,孝也;居官恭敬,孝也;朋友仁信,孝也;战阵勇猛,孝也”。

简介:崇尚孝道,最早始于夏代。到春秋时期,其义逐渐完备,才产生了曾子所著的《孝经》,成为古代孝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此百年之前,介之推隐不违亲的孝道行为以及他对孝的阐述,必然对《孝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介之推就成为遵崇孝道的最早典范,寒食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德是展现孝心的具体表现。

绵山是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早已被举世公认为感悟孝文化的最佳去处。 孝道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一个人孝道修养高尚,在社会上必然忠于职守,与人为善,谦虚礼让,诚实敦厚,成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一员。所以,只要人人都充满孝心,中华大地就会变成美好的家园。

仁:介子曰:“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先之以博爱,教之以仁也。

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之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之以孝也”。

介子曰:“何谓仁?仁者,恒爱人。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道行。

故平易和理,为之仁”。 介子曰:“吾闻王霸之道,皆本乎仁。

高其位以为尊,下其施,所以为仁,故位尊而施仁,博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 介子曰:“上知天能用其时,下知地能用其财,中知人安乐之,谓之圣仁也。

上知天用时,下知地用才,中知人能使人肆之,谓之智仁也。宽而容众,道所以至,弗辱以时,谓之德仁也”。

简介:仁,是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原本是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故谓“仁者爱人”。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对仁的讲述,以及他功不言禄,隐居绵山舍身成仁的高风亮节,对孔子将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必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孔子才有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千古名言。

在这种传统道德的教化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舍身成仁的英烈贤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仁者“爱人”“博爱”的基本内涵一直不变。

到现代,已经演变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理性动因和追求真善美的内在源渊。 传承仁的传统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家庭尊老敬长,兄弟相爱;在邻里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在单位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在社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使整个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社会文明必然大盛。 仁做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特别要求每个人都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有了这种态度,博爱的理念才能变为现实,就会做到既尊重上级,又爱护下属;既热爱志同道合者,又能容纳持不同意见者;既能使用优点特长者,又能热情帮助错而能改者;既能学习先进模范者,又能接济贫穷落伍者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介子曰:“信,国之宝也;诚,民之所凭也。

天地为大也,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也,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父子为亲也,不诚则疏。君上为尊也,不诚则卑。

故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昔公子将返国,问以王道。

介子曰:“信”。问曰:“安信”?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问曰:“然则曷?”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

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好入,何匮之有”。 介子曰:“明主贤君必取于其信,信则得民,得民则国昌”。

介子曰:“信所以守也,守则固,固不偷,民不怨而财不匮,令不偷而动不携,何事不济”。 简介:“无信不立”。

信,作为一个道德概念,就是要完全实践自己的言词和公开履行自己的承诺。 介之推就是唯诚唯信的典范,在晋国内乱时,为给百姓辅佐一位清明的国君,他不辞辛苦,追随重耳流亡一十九年。

危难时,他毅然割股奉君。重耳复国,二三子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他功不言禄,携母。

忠孝节义礼仪廉耻是谁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