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现代的发展性

0 2024-04-18 17:4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简述现代礼仪的三个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的崭新的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主要是摒弃封建社会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 “愚忠尽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确立了更为平等的社会关系,继承发扬讲究诚信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

二是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这个时期想必大家都知道,十年的动乱使各个方面都造成损失,包括礼仪在内。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扫进垃圾堆。

礼仪文化受到摧残。 三是礼仪复兴阶段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推行新的问inggongyue等,各行各业礼仪规范也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

《中国礼仪全书》、《中国应用礼仪大全》、《外事工作与礼仪》、《礼仪实用教程》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教材不断问世,我国的礼仪文化在这期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融入了部分西方礼仪文化成为了独有的中国礼仪 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时候更需要多学习礼仪知识,弘扬中华礼仪传统美。

2.现代礼文化的发展

是礼仪文化吧?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从现代管理学中延伸出来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规范,也正在成为众多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礼仪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修课,在公共关系、对外交往、商务活动、职场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完善的礼仪文化成为企业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3.礼仪的六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什么

礼仪的起源时期、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

礼仪的强化和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

礼仪的起源源于原始人类的祭拜,如祭天祭神,这是由于原始人类的蒙昧和无知 对灾难 对死亡 对天的敬畏和恐惧 到了奴隶社会 经济又了发展 阶级的出现 有权有经济地位的人 为了加强统治和权威 需要和奴隶或平民形成身份地位上的区别 所以要求有一套仪式或形式表示自己高于这些人。《礼记》就是那时的产物。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4.现代礼仪的四大特性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以此来规范和 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和制约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他行为准则 相比,礼仪具有以下特点:(一)传统性 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礼仪 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 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 上,因而有着深刻的传统性.“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 修礼、崇礼、习礼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现代礼仪之中,约束和规范 着现代人的行为.礼仪是将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 固定并沿袭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礼仪这种传统性是根深 蒂固的.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大都没有 形成文字,无须刻意传播,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 习,积淀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那些烦琐的、保守的内 容不断被摒弃,只有那些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代表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和主流的礼仪,才得以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完 善和发扬.(二)共同性 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 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 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 准则.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 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 明显的共同性特点.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 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 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由于地域和 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 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将会日趋明显.(三)差异性 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运用要受到时间、地点和 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会因时间、地点或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 就是礼仪差异性的特点.礼仪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 同民族的礼仪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习俗礼仪都凝结着本 民族本地区人民的文化情结,人们严格遵循,苦心维护,难以改变.比如同是见面礼,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礼仪的差异性 还表现为个性差异,每个人因其地位、性格、资质等因素的不同,在使 用同样的礼仪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比如同是出席招待 会,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现风格.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其时 代变异性,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礼仪总是体 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因而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差异.世界 各国都很重视礼仪改革,现代礼仪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使礼仪活动更 加文明、简洁和实用.(四)自律性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 行为规范都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 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 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 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 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 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自 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 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五)等级性 礼仪的等级性表现在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礼宾待遇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用长幼之分、男女之别来规范每个人的受尊 重程度.而在官方交往中,则要确定有官方礼宾次序,确定官方礼宾 次序的主要依据是担任公职或社会地位的高低.这种礼宾次序带有 某种强制性,不同的人因此而得到不同的礼宾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 尊卑贵贱,而是现代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现,反映了各级公务人员 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规范.礼仪的等级性在社会交往中还表现为双向 对等性,即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交往中,双方人员在公职身份和 社会地位上要相近,业务性质要相似,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双 方的交往还应当是一种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礼节上要有来 有往、相互对等.这是工作需要与礼仪要求的结合统一.。

5.礼仪的发展趋势

1、衣着整洁、得体、协调、朴素、大方,不得穿奇装异服,不得穿不符合通中学生身份的时装,提倡平时穿衣服,参加升旗仪式和重要集体活动,一律穿校服。

一律佩戴校徽。2、男生理学生式、西装式头发,不留长发(头发不遮住耳朵)和胡子,女生扎辫子或剪童花头、短发,不留披肩发。

男女同学都不许烫发、染发,不得化妆。3、到校穿皮鞋或运动鞋,不得穿拖鞋、高跟鞋(一般不超过2厘米)、冰鞋等不适合在校穿着的其他鞋子。

4、帽子要戴端正,不得把帽舌戴歪。上课、参加集会一律脱帽。

5、雨衣雨伞要装入塑料袋中,以免雨水渗出淋湿地板、地面。购物、作客、乘坐公共汽车要脱下雨衣,以防沾湿他人和座位。

要注意拿伞姿势,以免戳伤他人。6、男女同学都不得骑高档车,不得穿名牌服装和名牌鞋,不得戴名牌手表,不得戴墨镜。

7、每天佩戴校徽,团员还要佩戴团徽、校徽,团徽佩戴于左胸前校徽下。8、男女同学一律不得佩戴任何饰件,不佩带手机。

9、进校门主动下车,接受门卫和值勤同学的迎接和检查,不在校园骑车。10、进出校门或进出其他单位应主动出示出门证,受到门卫检查时,不得作出粗暴的反应或其他不良表现。

11、在路上和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问好;进出门口、上下楼梯,遇到老师,要让老师先走;在校外遇到老师时,应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不得故意回避。12、预备铃响后,坐在位置上作好课前准备,静候老师上课。

迟到了要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才能进教室。13、老师示意上课后,班长号令“起立、立正”,老师喊“同学们好!”同学们喊“老师好!”待老师示意坐下后方可坐下。

老师示意下课后,班长号令“起立、立正”,老师喊“同学们再见!”同学们喊“老师再见!”待老师示意解散后方可休息。有老师听课,让老师先离开教室。

14、举手发言,起立回答,表情要大方,不得故作松垮姿势或引人发笑的举止。15、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和批评,不得顶撞。

如有意见,可在课后与老师交换。16、校园内禁食口香糖,提倡勤俭节约,用好一日三餐,严禁在食堂以外的地方吃零食喝饮料(教室内饮用纯净水除外)。

17、要适时理发,经常梳洗,勤剪指甲,勤换衣服。18、认真打扫环境卫生,不乱扔纸屑杂物,不随地吐痰,不在教室里打球打扑克等其他体育活动。

19、遵守用膳制度,排队购买饭菜,注意用膳卫生,不浪费粮食。用膳时不讲话,用膳完毕及时离座并将餐盒摆放到指定位置。

20、文明用厕,爱护卫生设施。21、不许吸烟、喝酒、赌博、看黄色影视、书刊,不得进营业性游戏机房、网吧,不参与迷信邪教活动。

22、放学后及时回家,不在小摊点上购物,不在马路边吃东西。23、与人交谈、态度要诚恳,语调要亲切、温和,公共场合不与他人大声交谈、打闹。

24、向别人问话时,要和气大方,吐字清楚,意思明白;回答别人时,应谦和、朴实、含笑、耐心。25、要自始至终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并做出必要的表情或语言呼应。

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或突然强行转换话题。26、交谈中要注意站相和坐相。

不做任何损害个人形象的小动作。27、长者到场要用短暂的起立以示敬意,有人给你沏茶,应略为欠身以示谢意。

28、公众场合中,要尽量避免发自体内的各种声响如打哈欠、咳嗽等,如果患感冒打喷嚏、咳嗽时,应用手帕掩住口鼻。29、要注意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常用礼貌语。

30、对残疾人要尊重、扶助、礼让,不要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不要给他们起绰号。

6.概括我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扩展资料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仪

7.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 —— 尧舜时期。

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 “ 五礼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 ——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

周朝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 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 “ 礼制 ”,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礼”,有了礼仪典籍,明确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

周朝时,制定《周礼》《仪礼》《礼记》,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礼仪从治理国家、到家庭生活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始形成了古代正式的礼仪。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

《管子 . 牧民》中有 “ 大礼 ” 和 “ 小礼 ” 之说,注释为 “ 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比较有影响的有: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道家: 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法家: 推崇强权政治,主张以法代礼墨家: 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礼制的形成,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 —— 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来治理国家、社会。秦朝: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汉武帝时期,“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明清: 家庭礼制完善在这个阶段,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让人们以 “ 礼 ” 为准绳,不得逾越。

这种 “ 以礼治国 ” 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五、现代礼仪的发展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的崭新的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主要是摒弃封建社会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 “愚忠尽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确立了更为平等的,继承发扬讲究诚信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二是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这个时期想必大家都知道,十年的动乱使各个方面都造成损失,包括礼仪在内。

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扫进垃圾堆。礼仪文化受到摧残。

三是礼仪复兴阶段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推行新的问inggongyue等,各行各业也纷纷出台,,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教材不断问世,我国的礼仪文化在这期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融入了部分西方礼仪文化成为了独有的中国礼仪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个时候更需要多学习礼仪知识,弘扬传统美德。

礼仪现代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