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外交礼仪
概括来说,目前世界流行的接待通则主要有以下12条: 第一节 维护形象。
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第二节 不卑不亢。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第三节 求同存异。
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第四节 入乡随俗。
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第五节 信守约定。在一切公务接待活动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准时。
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而失约,必须尽早向有关各方通报,如实解释,郑重致歉,主动承担损失。 第六节 热情有度。
待人接物热情友好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第七节 不必过谦。在交往活动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抬高自己,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谦虚客套。
第八节 不宜先为。在交往活动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时,如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第九节 尊重隐私。凡涉及客人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地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个人隐私,要避免与对方交谈时涉及这些“隐私权”。
第十节 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女性。 第十一 爱护环境。
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第十二 以右为尊。在各种类型的对外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主次尊卑时,“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就肯定不会失敬于人。
参考资料: 。
2.外交基本礼仪
外交礼遇三原则.
对等的原则:即一方出场与来访者在级别、职务、以及待遇、费用等方面,大体上要对等.除非有特殊的安排,外交礼遇不宜随便提高或降低;
破格的原则:有的来访者身份虽然不高,但有较深背景,或一方对另一方有特殊要求,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给来访者以破格的较高接待礼遇.
从简的原则:即重精神、重友谊、重实效、不重形式,不讲排场,不事铺张.从简不等于冷落,要注意生活照顾,尽量做到热情周到.
我国的外交礼遇规格是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具有中国特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事接待要体现无产阶级的外交风格和风度.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强加于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反对低三下四的庸俗作风;二是礼宾安排要与我国的对外政策相一致,要有针对性,重礼仪、重实效,生活上要尽量热情周到;三是提倡勤俭办外事,反对讲排场、摆阔气. 四条基本标准.
举办任何一项对外交际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具体工作.因此要求每一个礼宾工作人员既要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又要熟悉各方面的业务,并且还要有既严谨又灵活的工作作风.一般来讲,衡量接待工作完成得好与不好,有四条基本标准:礼遇、宣传、安全、服务.
3.我国古代有哪些基本的外交礼仪
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强大的统一帝国,和当时的一些周边小国相比,夏、商、周等朝代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中国在与异民族的交往中长时期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对方往往被称为藩属或附庸。《周礼》中记载古代设有怀方氏一职,专门负责接待各邦国的诸侯、使臣和边远蛮夷小国的首领、使者,帮助他们办理向中央王朝的纳贡事务,并负责迎送来宾、发放各种通行证件、供给来宾日用物品、安排住宿、饮食等。
怀方氏可以说是中国最早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外交礼仪包括一些固定的程序。
首先是郊劳,邦国诸侯、藩国首领及其使者到达京城边境的时候,中央政府要派官员去迎接,并且互赠礼品以示尊重。郊劳后由专人将来访者迎到城中的宾馆下榻,并设宴款待。
接下来就是隆重的朝觐仪式,按照中央政府确定的接见日期,来宾先乘车在王室祖庙门外等待,然后由专人引入,恭敬地面见天子,向天子进献珪玉等贵重礼品,同时要行跪拜拱手低头礼。诸侯和藩属在朝觐时还要露出自己的右臂,表示有罪,请求天子的原谅和安抚,这个程序称为请罪。
朝觐之后,中央政府向来宾赠送车马、服饰和食品,由专人负责宴请和护送出国境。乾隆年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朝见清帝时拒绝下跪,而代之以屈膝之礼,中央政府接待外国使臣的礼仪被打破。
4.简述外交礼仪的基本规则及中国处理外交礼仪的基本原则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答:餐饮礼仪的两条基本原则是: 1.“5M”原则 5M指的是:约会(Meeting)、菜单(Menu)、举止(Manner)、环境(Milieu)、费用(Money)。
指在安排宴请或者自己参加餐饮活动时,必须优先对约会(约会的具体时间和对象)、菜单(宴请菜品)、举止、环境、费用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加以高度重视,并应力求使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所作所为符合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 2.“餐饮适量”原则 在餐饮活动中,不论是活动的规模、参与的人数、用餐的档次,还是餐饮的具体数量,都要量力而行。
务必要从实际需要和实际能力出发,进行力所能及的安排。切忌虚荣好强,炫耀攀比,铺张浪费。
5.在中国,礼仪包括哪些
恪守礼节 中国人的礼节,通常还有东方人的礼节,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值得考察—— 一方面是称赞,另一方面是批评。
盎格鲁—撒克逊人,我们喜欢这样提醒自己,毫 无疑问具备的美德,其中包括很大比例的内刚和很小比例的外柔。因此,当我们来 到东方,发现在广袤的亚洲大陆的众多人口中,润滑人际交往中肯定会产生的磨擦 的艺术要远胜我们,我们心中便充满羡慕之情。
这是一种一事不能的人对特别能干 的人油然而生的敬意。中国问题方面最为挑剔的批评家也被迫承认,中国人已经把 礼节的实践带到了一个完美境界。
此种境界,在西方闻所未闻,在亲眼目睹之前简 直是不可思议、无法想象的。 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即三百条礼仪准则和三千条行为准则。
这样的重压之下,一个民族能繁衍生存,似乎是一种奢望。不过,我们很快发现, 中国人对待礼仪就像对待教育,使之成为一种本能而非刻意去学的东西。
这个民族 的天才,把西方只在宫廷和外交上才使用的繁文缛节,变成了人们日常交际的一部 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些繁文缛节束缚住了,而是说,这些礼节 是因时因地的,就像节日的盛装每逢节日就得穿上,中国人靠自己的本能,可以准 确地知晓何时该用礼节。
到了这样的场合,如果一个中国人不知该怎么做,那就像 一个受过教育的西方人不知道九乘以九是多少一样荒谬。
6.外交有什么礼仪
社交礼仪知识 第一节 社交的基本原则 一、互惠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信用原则 四、相容原则 五、发展原则 第二节 社交礼仪 一、仪表礼仪 一 选择适当的化妆品和与自己气质、脸型、年龄等特点相符的化妆方法,选择适当的发型来增添自己的魅力。
①化妆的浓、淡要视时间、场合而定。 ②不要在公共场所化妆。
③不要在男士面前化妆。 ④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
⑤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妆品。 ⑥男士不要过分化妆。
二 服饰及其礼节 1.要注意时代的特点,体现时代精神; 2.要注意个人性格特点 3.应符合自己的体形 三 白领女士的禁忌 禁忌一:发型太新潮 禁忌二:头发如乱草 禁忌三:化妆太夸张 禁忌四:脸青唇白 禁忌五:衣装太新潮 禁忌六:打扮太性感 禁忌七:天天扮“女黑侠” 禁忌八:脚踏“松糕鞋。
7.简述外交礼仪的基本规则及中国处理外交礼仪的基本原则
中国在处理外交礼仪的五条基本原则 一、维护形象 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良好形象。
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基于下列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真实地体现着他的个人教养和品位。
第二,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客观地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第三,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如实地展现了他对待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
第四,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们不知道某一个人的归属时,他个人形象方面所存在的缺陷,顶多会被视为个人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
但是,当人们确知他属于某一单位,甚至代表着某一单位时,则往往将其个人形象与所在单位的形象等量齐观。最后,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
基于以上原因,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 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
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
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
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
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
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
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的所在单位的。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
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涉外人员必须“能在变化多端的形势中判明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再大的风流中也能顶住,在各种环境中都严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体现中国人民的气概”。
他们的这些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国一切涉外人员的行为准则。 三、求同存异 第一、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呢?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四、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 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五、信守约定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
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
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
第二, 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第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中国在处理外交礼仪中时另一个基本原则——三A 规则 第一个A 接受对方。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
8.中国有哪些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
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
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
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
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
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
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
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
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
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
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
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
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