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礼仪的种类

0 2024-01-12 10:15 xswz 来源:xuanchuanyuan.com

1.殡葬礼仪都有什么

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2.礼仪的分类及类型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会议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第四类是其他礼仪:包括公关礼仪、公务礼仪、家居礼仪和求职礼仪等。

简介: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作用: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3.礼仪的分类及类型

社交礼仪有很多的,我知道的有这些--针对男士与女士的礼仪。

(1) 在和女士走在街上时要走靠近马路的那一边--表示对女士的保护。(2) 在别人(女士)上车时要右手开车门,左手放在车厢的上方--防止女士的头撞在车厢顶部--这是在进的士和轿车时。

(3)在与女士进门时要帮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进入后再进入。(4)与女士进餐时要先帮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入座后在坐下。

(5)点餐时要先让女士点菜,确定女士没有想要的菜后男士再点。 (6)如果是上的同样的菜(如在咖啡厅,两人都点了一杯咖啡时),要把第一次上的菜让给女士。

4.葬礼有几种形式

有多少种具体没统计过,只说一些我听说过的吧,希望你能用的上。

回族葬礼: 回族称死人为“无常”、“归真”或“殁了”,切忌说“死”。称尸体为“埋体”,称送葬为“送埋体”。

对埋体主张速葬,不得超过三天。回族不信风水地脉,只要是平稳干燥的地方就可做墓地,实行土葬。

人咽气后,守护者将遗体头北脚南放置,亲友吊唁,送以钱、物,以助葬费,但禁止送花圈、帐联。亡人的面容身体要美观清洁,埋体要经过修面、修胡须,理掉过长的头发,其他部位过长的毛发也要剪短或剃掉。

还要修剪手指和脚趾甲,清除污垢。 葬前要给“埋体”清水净身(俗称“着水”),再穿上用新白布制成无袖无领的“开凡”。

男人的“开凡”通常为三块,一块叫“皮拉汗”(波斯语坎肩之意)是覆盖前身的白布;一条叫“小卧单”,是垫在身下相当于褥子的白布;一块叫做“大卧单”,是在外层包裹整个“埋体”的白布。女人的“开凡”还要增加用做盖头和裹胸(也叫缠腰)的两块白布。

举行转“费达”(赎罪)仪式。然后举行站“折纳孜”(殡礼)的仪式。

殡礼主持人一般是有名望的阿訇。仪式开始时,将“埋体”置于“塔布提”匣子中(一种底层可以抽拉的无盖的大木匣子),抬到葬地,置于墓穴之上,头北面西,主持仪式的阿訇为亡人祈祷,并带领大家念“赞主词”三次。

仪式后,即送“埋体”入坟,葬穴为长2米,宽1米深约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侧挖一洞(以平放遗体为限)。当埋体按照教规放入洞内后,再将洞门用土坯封住,并用黄土填满直坑,地面用砖、土筑成脊形坟墓。

与此同时,在送“埋体”的沿途中,要为亡人散“乜贴”,数额大小不等,根据家庭条件而定。并将亡人衣物散给洗尸人员和亲友,有的还要给前来送“埋体”的众人散白帽戴孝。

亡人葬后逢七 、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十年,都要请阿訇念经,表示纪念。 柬埔寨葬礼: 古代柬埔寨人的丧葬形式有四种:水葬、火葬、土葬和鸟葬。

现代主要是火葬。每当病人垂危之际,就在病床上方挂一幅上面画有佛像的布画,在床旁挂一面专门用于丧葬仪式的锣。

几个人,一般是家族内的人围着病人,手拿经书,口诵经文,为病人祈祷早点脱离苦海,直至病人咽气。病人一咽气,马上敲锣,村里人听到后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给死者清洗全身,换上寿衣,把死者的两个大拇指捆在一起,或双手成合十状,然后用白布把全身裹起来,再抬进棺材,盖上棺盖。

一切就绪后,派人到寺院请五名或更多的和尚前来做法事。其中地位最高的和尚坐在一顶轿子上,其余的站在棺材的四个角上,为死者超度亡灵。

和尚诵经一结束,家人、亲朋好友便嚎啕大哭,表示悲痛和哀悼。然后准备把死者抬到寺院去火化。

在去寺院的送葬队伍中,寺院住持走在最前面,手举一面悼念亡灵的旗幡,住持后面是死者的亲生儿子。从前,有的死者的儿子为表示孝敬和悲痛而剃去头发和眉毛;有的一百天之内不理发;有的死者的妻女每天向寺院施斋送饭,整整坚持一百天;还有的在祖父或父亲火葬的这一天落发出家。

尸体一般不在家中久停,死后立即火化,只有在儿女或亲人多数在外地,为等候其归来才可多停几日。也有将死者埋葬一年半载后再挖掘出来火化的。

维吾尔族的丧葬: 维吾尔族的丧葬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亡者临终前,家属要请念经人做祈祷,人亡后即向亲友报丧。

对前来的亲友各散发一块白布,男系腰带,女顶手巾。亡人的亲属站在门口迎送吊丧。

一般是晨亡午葬,晚亡次晨出葬。死者被净身后裹以白布(男三层,女五层)。

出殡前亲属与遗体告别,然后奖遗体放入“者纳子”(清真寺公用抬尸的灵床),抬到清真寺,由伊玛目、阿訇诵经诉祷后,送往墓地安葬。送葬时已婚妇女不得前往墓地,只能在家中哭泣。

墓穴是深长各2米、宽约1米的直坑,直坑西壁挖一个顶为弓形的偏洞。将尸体头北、面西、足南安放在偏洞中,然后用土块封闭沿口,动土填平直坑,地面填成鱼脊背形坟堆。

此时阿訇和会念经的人开始诵经,为死者祈祷。死者安葬后,家属三天内不动炊烟,亲戚邻居给丧家送饭食。

亡人有三日、七日、四十日、一周年的忌日。家属要在每个忌日过“乃孜尔”,请阿訇诵经,以表示对亡人的悼念。

蒙古族葬礼: 旧时蒙古民族的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的贫苦人民,其葬礼是比较简单的。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

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但是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

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活佛)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

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5.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微力课件库 丧葬礼仪篇一: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殡葬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

在100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殡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殡葬方法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其大意为,远古时人死之后,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于是就把尸体放在野地里,然后盖上树枝,既不挖坟墓,也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丧葬礼仪更是无从谈起。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在宗教迷信的影响之下,人们逐渐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人们一改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就演变为死后对亲人尸体进行埋葬的习俗,当时的人们一般采用土葬的形式。

据历史记载,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相对于先民们把死者置于野外而言,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当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古代婚丧嫁娶都是人生的大事,所以殡葬礼仪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常以夏商时期,我国的殡葬礼仪已经向着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了。众所周知,周代是一个十分崇尚礼仪的时代。

在周代,殡葬是作为社会中一项文化礼仪的象征而存在的。

6.山东丧葬礼仪习俗有哪些

闭敛就是向遗体告别。

旧时,道士为死者“开路”之后,即可“闭敛”,也有因亲人未到齐而待以后闭敛的,一些地方则在出殡时才闭敛。闭敛时,亲人围在四周,与死者遗体告别。

道士敲打念唱一番后,随即将棺盖盖上,逗拢榫头或用铁钉钉死。在缝口用生漆膏灰刮一遍,再涂以漆。

闭敛后,生者再不能与死者相见了,晚辈及亲友嚎啕痛哭。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备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

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

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丧 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

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

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移床荣成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

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

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

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对病人则谓“挺丧”。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爹(妈)别走哇,别扔下我们不管!”直到咽气,谓之“叫魂”。

病人断气后,使其仰卧,颏下塞以棉絮,并将用红纸包好的铜钱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再将儿子或重孙的头发剪下,和在面里团成球,上插一棒,塞在死者手里,此谓“打狗饼”、“打狗棒”。

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拦阻,必须用棒子驱赶,或用饼塞狗嘴。

因饼子有头发,会塞住狗的嗓子,使它无法施威。灵床底下,要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俗称“照尸灯”,防狗猫进入灵堂。

一盆半生不熟的米饭,上撒掰碎的碎饽饽,俗称“倒头饭”,并用秤砣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 告丧尸体暂时安排停当后,首先要在大门上贴张白纸,通知村邻,家有丧事。

然后制作丧幡,或称“招魂幡”,荣成俗称“挂挑信”。丧幡,过去用“毛太”纸,一裁两截,每截为一张,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外加“天”一张,“地”一张,一并用半圆形纸凿凿为三节。

第一、二节分两列,一列宽二寸许,一列宽寸,长等于纸宽,皆凿制钱印痕;第三节,成长方形,下方中间凿一方孔,用青麻搓成绳联结起来,用长竿挑起,按男左女右悬于门旁。其作用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以示周知。

对道又称报丧。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会知亲友。

报丧人多为子侄等晚辈,腋下夹着丧服去外村亲属报丧。如死者为女性,必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

见面后跪倒磕头,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娘家人得凶信后,立即赶去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

7.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是什么样的

-- 丧葬礼仪 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谓「人死为大,丧之以礼」, 可见丧葬礼仪的重要性。

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死后,肉体归于尘土,而灵魂离开身体存于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子孙要尽孝,死后, 子孙要祭祀。

一般台湾的丧葬礼仪大约可分为如下的部份: 1.临终 (1)《搬铺》:病重临危,则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之板床,称 为搬铺或徒铺,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 ,而依古礼,男徒正寝,女徒内寝。惟徒铺为男移正厅正旁(右侧), 女移倒旁。

如是,徒移正厅,认为死者能在家中最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将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虽不移正厅,亦移床前地上。

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厅而移护龙(侧屋) 。凡被搬铺,已知将离此世,召换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此谓「分手 尾钱」,嘱家人预备丧事。

(2)《竖魂帛》:死后,死者身上盖「水被」(白布中央缝红绸之被布) ,以银纸或石头为枕,并在死者脚边供「脚尾饭」(米饭一碗,饭上置 鸭蛋一粒及插筷子一双),烧银纸,点香烛,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费,并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纸或白布,上写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暂代位牌,供于正厅一角,燃烛烧香,谓之「竖魂帛」。

又取下厅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盖神明、祖先的灵位(此于纳棺后始恢复原状),其 他如将碗器击破其一,门联上斜贴白纸条,烧纸制小轿借以对天奉告死 亡,门前置香案等,类此均为丧家之表示。 (3)《开魂路》:至弥留状态或于死亡之后,即请道僧诵经「开魂路」, 乃由道僧制「幡仔」,男者绿色,女者黄色,三四尺长白布,上写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将之悬于有叶竹枝。

幡仔,葬仪时由丧家长子执 之,作为领先标志,灵时烧掉。 (4)《乞水》:死后,家人穿孝服,往河边「乞水」。

即掷筶,以铜币投 于水中,为买水之意。水乞回后,用竹端挟白布沾之,由父母双全之「 好命人」以拭净死者,或仿作其状为仪式。

(5)《剃头》:男尸理发称为「剃头」,请理发师为之,亦叫「剃死人头 」,价钱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须用红包讨吉。女尸梳妆,则由长媳为之,须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泪滴在死人身上。

(6)《换寿衣》:继而为死者洗身后换寿衣,称「套衫」,使用之栉具折 断之,一片弃于路上,一片置于棺内。为死者穿服之寿依,系用死者生 前寿辰由其儿女赠制之「张老衫仔裤」,女之寿衣即用婚嫁时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

寿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须奇数,不能用偶数, 因丧事只可单不可双,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负担。 (7)《抽寿》:换寿衣后,另有「抽寿」之俗,则丧家人均食面线(寿面 )煮乌糖(亦称红糖)者。

糖原用于吉事,丧事反而用糖,盖此假借化 凶为吉,故俗称抽寿,据说死者年岁可添加于子孙寿命,为吉兆。 (8)《哭路头》: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边大声恸哭,但在还没 死去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

号哭时,要 脱下帽子和鞋子,妇人要摘下发上饰,并把鞋底下的木板块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饰品拿掉,近亲也是一样拿掉所有的饰品,一律穿着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东边,女人在床位西边号。

出嫁的女儿,在听到讣音 后,随即穿着素服奔回娘家,于靠近家时,沿途听爬号哭。出嫁的女儿 ,在听到讣音后,随即穿着素服绝,此时大家悲由心生,一屋尽是号哭 声,号哭的内容多为怨死者为何不长寿。

(9)《惊猫》:在尸体体温尚未完全冷却的时候,要安顿好四肢、身体, 同时避免被猫接近,因猫属虎性,如果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立起来 ,抱走其它的东西,所以安置尸体的房间,要有人通霄看护,如果不幸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起来,这时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让死人抱住 ,死人就会恢复原来侧下的姿势。 (10)《报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亲死了以后,子女要拿着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报告死讯,俗称「报外祖」。

外祖得知消息 后,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里,门前的桌布要反翻过来,死者的子女在门 外迎接外祖,称为「报外祖」,外祖要问明死因,如果认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护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孙,由此可见,外祖的样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来,可由其它亲人代替。待外祖入丧家后,方可入殓。

(11)《守铺》:死后至纳棺期间,丧主等人侍服死者铺侧,称「守铺」 ,以示孝服。又,纳棺后,遗族亦睡棺旁,俗称「困棺柴」 (12)《送礼敬》:人死未殓,至戚亲往吊,俗称「送礼敬」,即至灵前 焚香,丧事限烧香条二支,亲朋转赠则以挽联、挽帏、大银烛、糕仔封 (白腊烛、银纸、糕仔、香条等,以白纸包封者)引丧。

(13)《买寿板》:买棺材避言买棺材,而谓「买大厝」或「买寿板」, 以取吉祥。运棺途上,过桥及十字路处,需留置银纸及小红布条,称为 「放纸」。

丧仪时亦要放纸。棺木运回,烧金纸「接棺」,奉入厅中。

(14)《围库钱》:接棺后,行「围库钱」之仪。库钱或称。

8.礼仪的分类及类型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会议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第四类是其他礼仪:包括公关礼仪、公务礼仪、家居礼仪和求职礼仪等。

简介: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

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作用: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殡葬礼仪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