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西方文化的议论文(抵制学生过西洋节的作文)

0 2023-11-30 22:57 论文大全

1.抵制学生过西洋节的作文

圣诞节早成了热闹日子,在我们班就有不少同学发礼物,可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圣诞节的争论早有发生。有媒体报道,温州

中小学校长均收到市教育局通知,要求“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样的举措难免遭人议论,学校固然没有必要搞圣诞活动,不过让教育部门下发禁令实在有些小题大做。

禁令的出发点应该是出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圣诞节之所以屡遭抵制,也正是因为有人觉得社会对这一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不少中国传统节日,是西方文化的扩张。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该有更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西方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家为了制造商机而大肆宣传、渲染。实际上,圣诞节在中国早走了味,其在西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我们这里并不突出,在更多人看来,无非是一个购物、社交的凑热闹的日子,没有多少人真正是为了它的宗教含义而去过节的。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事业而客居他乡,像清明、中秋、重阳这一类的节日对于他们来说未免过于沉重,以至于不愿提起,并且生活压力的过重,圣诞节的狂欢为他们提供了放松和发泄的最好契机。还有,在春节时,大家都回家乡过年,朋友、同学、同事不能聚在一起,平时的节假日也不多,所以圣诞节也就成了非亲人的同伴之间的聚会节了。

虽然圣诞节或许比端午、中秋、重阳更热闹,但原因并非是西方节日文化压倒了传统文化,而只是其现实意义更容易被人接受,让人更凑得起热闹而已。新兴的“光棍节”、“双十二”,隆重程度恐怕不亚于各种东西方节日,那为什么没有人像“打压”洋节一样去禁止呢?这就是很好的旁证。相反的例子也不少,感恩节、圣节等等洋节,虽然也总有商家宣传,但在社会中总难以形成什么热潮。说白了,洋节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更不是传统节日被淡忘的根源,真要因为圣诞节就惊呼洋节压倒中国节,未免有些大惊小怪。

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弘扬中国传统节日,靠“打压”洋节显然不对路子,而是应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其跟现代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合才是正理。可以在元宵教学生做汤圆,在端午教做粽子,在重阳组织登山活动……春节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中国人保持着团圆、守岁的习惯,农历新年的地位就永远不会被公历元旦所取代。

我们常说中国泱泱大国,文化兼容并蓄,在小小节日话题上,当有顺应社会潮流、兼并包容的心胸,洋节和中国节并没有冲突,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且不说圣诞节是否应该冷处理,即使真的要“打压”,用教育局禁令的方式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事与愿违。

圣诞节传入中国已被娱乐化,没多少人会考虑它是不是宗教性的节日,只要自己过的快乐就行了。它几乎衍生成为青年朋友寻求放松、获取快乐,与人狂欢的理由和契机。

不鼓励、不宣传、不渲染、不抵制,对它进行冷处理才是对待西方宗教性节日应该采取的态度。同时要加大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保护、重视与宣传,这才能真正的让传统节日不再“寂寞”

2.高中议论作文800字,如何看待美国的禁穆令

2017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了一份即刻生效的行政令,要求在未来90天内,禁止伊拉克、叙利亚、伊朗、苏丹、索马里、也门和利比亚等7国公民入境美国。

由于禁令所涉国家均以穆斯林人口为主,因此该行政令也被普遍解读为“禁穆令”。作为针对特定来源国或特定宗教信仰的歧视性禁令,该行政命令一经签署执行,立刻在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的批评抗议浪潮。

在美国联邦法官裁定暂停执行“禁穆令”之后,特朗普于2017年3月6日再度签署了修正版禁令。尽管在针对国家和人群上有所缩小,但修正版禁令并无实质性变化,“改头换面的穆斯林禁令还是穆斯林禁令”。

这样一项被认为违反了美国宪法、威胁到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突破了政治正确界限的总统行政令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出台,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禁穆令”的出台体现了特朗普团队对穆斯林群体一以贯之的歧视与拒斥态度。

特朗普在就任美国总统一周后就立即签署了“禁穆令”,但禁令的出台显然并非偶然和率性之举,而是深刻体现了其团队在穆斯林问题上的基本理念。熟悉特朗普言论的人都知道,在作为共和党总统参选人之时,他就持续不断发表歧视攻击穆斯林的言论。

如考虑实施对穆斯林未经授权的搜查,增加对清真寺的监控,建立追踪美国穆斯林的数据库或针对穆斯林实行标明宗教信仰的特殊身份证件等。早在2015年12月7日,特朗普就宣称,“在议员们搞清楚状况之前,应全面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

从这个角度看来,“禁穆令”只不过是其竞选主张的部分兑现而已,对穆斯林群体的拒斥态度在其任期内将会成为一种常态。“禁穆令”的出台在美国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民意支持与意识形态基础。

禁令签署以来,大众媒体集中关注美国国内反对抗议之声,塑造了美国社会一边倒反对“禁穆令”的虚假印象。事实上,美国社会在“禁穆令”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

一方面,出于政治理念、政党竞争、现实利益和政治正确的考量,不少民主党政治人物、高科技企业、民权团体、公众人物等公开表示反对“禁穆令”。另一方面,包括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在内的大多数共和党议员则对禁令保持沉默,此外也不乏一些社会名流或明或暗地对特朗普政策表示支持。

路透社和益普索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高达49%的受访者对特朗普的移民禁令表示支持,反对者只有41%;尽管有53%的民主党人强烈反对这项禁令,但同时也有51%的共和党人强烈支持这一禁令。对待穆斯林和移民群体的强硬态度为特朗普赢得了不少选票,成为他最终当选美国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由于这部分民意基础的存在,特朗普当政之初就毫不犹豫地签署了存在明显争议的“禁穆令”。此外,“禁穆令”的出台也有着相当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

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2016年7月18日通过的总统竞选纲领明确提出,任何不能受到仔细甄别的难民“不得获准进入美国,特别是那些家乡是恐怖主义滋生地的人”。可以看出,共和党的总统竞选纲领与“禁穆令”的基本宗旨完全契合,成为了后者的意识形态基础。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曾预言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这一论断多少在特朗普的“禁穆令”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禁穆令”明确针对特定宗教信仰实施限制,使得两者的对抗关系进一步明晰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文明冲突预言的自我实现。

“禁穆令”的出台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国内穆斯林群体遭受排斥歧视的现实。“禁穆令”直接限制的是来自西亚北非7国的公民,但这一政策背后却是整个穆斯林群体的边缘化与污名化。

禁令出台之前,美国国内的穆斯林群体因边缘化而无力抵制;禁令出台之后,美国国内的穆斯林群体又会因污名化而权利受损。研究发现,近年来美国人对伊斯兰教的看法变得越来越负面。

公共宗教研究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56%的美国民众认为伊斯兰教与美国基本价值相冲突,共和党人中这一比例则高达76%。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调查显示,82%的美国公众认为美国的穆斯林面临着歧视,其中有57%的人认为穆斯林面临着严重歧视,这一比例比3年前的调查高出7个百分点。

相关调查结果还显示,穆斯林多年来都位于美国最被歧视的群体之列。穆斯林人口不到美国总人口的1%,但是联邦政府调查的宗教歧视案件中,14%涉及穆斯林;在职场宗教歧视案件中,25%涉及穆斯林。

针对穆斯林民众的仇恨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2015年2月10日北卡罗莱纳大学附近三名穆斯林学生遭枪杀,凶手此前时常在网络上发表各种反宗教言论。

2016年12月,纽约市一名34岁的穆斯林女警官遭遇仇恨式的恐吓,一名男子对她吼道:“伊斯兰国恐怖分子,我要割开你的喉咙,滚回你的国家去”。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努力营造着种族多样、文化多元、包容开放的国际形象。

然而无论从内政还是外交上来看,美国骨子里依然是一个白人优先的国家,白人基督徒的利益被视作这个国家的根本所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美国种族上、文化上、宗教上的少数群体面临权利危机的根源所在。

长期以来,在政治正确原则的庇护之下,美国社会显性的种族歧视、宗。

3.盲目跟从西方文化的作文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有多少盲目呢?现在让我给大家探索一下。

一·盲目地走

我们在平时会觉得无所事事,什么都不想不做(正确地说,应该是没有兴趣).只会盲目地走来走去,不知该做什么;知道该做什么,又没有恒心、没有坚定的信念。

二·盲目的想

在写作文、写作业等等,没有题材时,我就会在想题材。有时快想出了,才放弃;有的人“转”错了弯,就会盲目起来,而且久久不能回头。

三·盲目地写

我们在想好写作题材后,就会开始动笔写了。写着写着,如果出现了一丝不同地念头,断了思路,之后会盲目地写起来,浪费了好多时间。

四·盲目地做

我们在平时没事做后就会在想做点什么好,想到后就会去做。在知前不知后的情况下又会进入“盲目”的状态,就会盲目地去做。做到一半后,突然不知道后面怎样做;有的人就会继续做当做完后,回来检查一下,就会发现前言不搭后语,开始烦恼了。等等,还有许多情况。

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到底有多少盲目呢?

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回答出吧!

4.要一篇对待西方文化的论文

论文这东西,要写的话太费时间了。我就提供点思路吧。

就以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为题,分析一下。

主体思路,有两个,一个是,西方文化是如何产生的(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其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这些文化的自身属性);另一个是,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所谓影响,简单说是评价一下对于我们的好坏,这个自己提出看法就行)。这两个因素是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具体的

1,首先,西方文化具体有哪些,你准备说那些。(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启蒙运动之类的)

2,其次,选定了你要说的(某个,或某时期的西方文化),分析分析,说说,这种文化要表达出的内容。与当时相比至今依然影响我们的有哪些。

3,最后,结合现状,我们现在的生活,哪些是已经被这种文化影响到的,哪些是没影响到的。是好还是坏~~

基本上,这个论文的结构就出来了。

5.求一篇论述西方文化的论文 3000字

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中国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华夏自居。 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的,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也就是说汉朝很强大。中国人变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中国自从宋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渐繁盛起来了。 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宗教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宗教的变化。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 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 ",由内向外。中西方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

yi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定看不得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6.求一篇写文化差异的议论性文章,800字左右

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互补是我们常谈的话题,时到今日,在文化差异后面所反映的历史,经济,观念上的变革已是日新月异,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定看不得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7.求一篇 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 800字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是:维护专制,压抑人性。西方文化的根本特点是,注重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解放人性。

中国传统文化偏重实际、轻视思辩。不喜欢探究与实际无关的抽象概念,而把对人际关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伦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果之一,就是使中国人变得虚伪自私,圆滑世故。

西方文化重视实际,也重视精神的价值。尤其重视哲学和宗教,把对美好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伦理和人道主义价值观。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个较为公平、公正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人适应社会,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是人的修行。然而离开美好社会,去适应一个专制社会,结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结晶出一套畸形人格的个人伦理。

西方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社会适应人,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社会的改造,让社会符合人性。所以,既改造了社会,又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西方文化结晶出一套公平社会的社会伦理。

今天,中国人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大厦。靠几片破旧的秦砖汉瓦,决然不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两种文化的优劣,以西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普世价值)为主,同时吸取中华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让中华文化真正地崛起。

8.求一篇中西文化差异的高中作文,800字以内哈,谢谢~

儿时听爷爷说过:“中有餐饮文化,西有浪漫文化。”

因为那时年纪小,不懂其韵味。现在略懂了一些,却觉得把西洋文化说成浪漫文化,倒不如把西洋文化说成酒文化更准确一些。

西方人对酒的讲究如同中国人对饮食的讲究,切勿小而化之。伏特加、白兰地、威士忌、金酒等,各有各的特色,自有自的喝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人喝的威士忌,而最精到的则是大名鼎鼎的英格兰人,他们喝威士忌可谓精中极精,奇中绝奇。精,指的是精到。

奇,指的是喝法与文化。精到,首先便是酒的储存。

提到西方酒的储存,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粗头尾细的胖胖的大木桶。的确,欧洲人储存酒的大木桶堪称世界酒文化一绝,选材也极为奇特,木材要用十年以上的橡树的树干,据说这种木材可以减少酒的蒸发。

尽管这般绞尽脑汁,可事实仍不令人乐观,威士忌酒在木桶里储存期间,第一年便有4%的酒被蒸发了,此后每年还有1%的蒸发量,一桶储存了12年的威士忌,会有约1/5的储量被蒸发,等于白白地扔掉了几十瓶的佳酿。一桶百年威土忌几乎能蒸发掉1/3的储量。

威士忌就靠着木桶内酒的蒸发量来证明自己的品质,这也不能不说是一奇妙之处吧! 不过也正因为蒸发损失大,使得本来就好酒成性的英格兰人更是痛心疾首,但为了尝到百年凝香,再幽默的英国人也只能无奈地戏称这1/3的储量被天使享用了,算是特别奉献给上天的贡品。 要想知道威士忌的风味如何,则需等待十几年后才能确定。

以同样方法酿造的威士忌,有些演变为上乘佳酿,有些则完全不是滋味。而这其中的妙处至今连酿酒商和化学家也得不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因此又为威士忌增添了一抹奇妙的色彩。

威士忌精到之二则在于英国人喝威士忌的方法。威士忌的酿造过程是将麦芽用火烘烤继而发酵而成,在口感上的特点是浓烈的烟熏味和强烈的酒精味,喝得多了容易上火。

所以英国人在饮用这种酒时,都要在酒中加冰块,一边晃动一边喝,百合形的酒杯晃起来很雅致。晃动是为了促使冰块融化,同时也为了荡出一种情趣,而百合形的酒杯则是为了让酒香凝聚起来。

冰块在悠悠晃动中撞击杯壁发出非常清脆动听的声响,英国人的浪漫也就存在于回响着威士忌交响乐的酒吧中了。 相比之下,中国人喝酒不注重英国人那种英俊潇洒的绅士风度,也不在乎英国人那种喝韵味的感觉。

中国有句俗话,曰:“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人喝的是感情。

其实中国人并非都是肚量大者,对酒也并非都有十分深厚的感情。欧洲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会有“中国碗酒”,那种酒压根儿不用酒杯,而是用碗来喝的。

当然,他们更不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铜制酒具,重不可举(达万斤之重),大不可环抱,要喝这里面的酒只有像牛饮水一样趴下身埋下头才可以喝到。“牛饮”一词就引自这种壮观场面。

对中国人来说,酒的功用更多地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充当着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酒桌上之所以会出现“牛饮”这种壮观场面,其实只为“感情”二字。

中国人碰杯,为“感情”干杯,中国人醉酒,为“感情”而“墙走我不走”。中国人在酒桌上为“感情”而喝酒的那种壮观场面是欧洲人怎么也理解不透的。

欧洲的酒文化与中国人一比较,就显得纯洁一些,喝酒的动机也显得纯粹得多。不论在任何时候,他们喝酒都是忘情的、自我的、个人主义的。

他们喝酒从不去理会别人的情绪,为自己“干杯”,为自己而醉。这是中国人望而不及的。

奇,便奇在千奇百怪的威士忌酒名,这是英格兰威士忌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伦敦一家规模宏大的城堡酒店,以提供八百多种不同风味的威士忌闻名于世,其中一些威士忌的名字十分奇特,如“王室御林军”“荒野里的茂密山丘”“原野的小路”“母猪的鼻子”“护照与通行证”……数不胜数。

中国人起的酒名和欧洲酒名是大不一样的,国人讲究“福顺”。如“金六福”“五粮液”“古井贡”……太多太多了。

中国人讲究“吉利”,“又福又顺”讲究的就是“吉利”,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酒名起得非常吉利已成了一种民俗,也不逊色于西方吧! 这么说吧,欧洲人注重韵味,中国人注重吉利,各有千秋吧! 威士忌的文化故事,还有几个小插曲,品一下,颇有趣味。 人算不如天算,故事发生在1941年圣诞节前夕,一艘名为“政治家号”的远洋巨轮,因海上风暴在大西洋上撞到了暗礁,闻讯而来的附近小岛居民,干脆利索地将船上的26万多瓶威士忌席卷一空,并称其为“海风的圣诞礼物”。

据说至今为止,小岛上的人们仍在兴高采烈地享受着那些陈年佳酿。 香浓的威士忌少不了历史悠久的“闻酒鼻子”。

他们以鼻子辨别酒的质量好坏为英格兰一奇。这群专业闻客平日并不饮酒,以保持高度的职业灵敏嗅觉,他们的宝贝鼻子是至关重要的饭碗保证。

《话说威士忌》一书的作者迈肯基先生有句名言:“爱情绝对不是令地球旋转的动力,唯有威土忌才能促使这个世界旋转如飞。”足以证明西方文化是酒文化而并非浪漫文化了。

中国酒的故事倒也不亚于西方,如“诗仙”李白同样好酒,使得兰陵美酒名传中华,武松景阳冈上以酒壮胆斗猛虎的故事同样家喻。

9.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议论文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沟通的日益方便,外国文化以及西方流行也开始在中国侵占市场,各种繁多欧美以及日韩文化、产品开始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开始普及,以至于出现了“哈日族”、“哈韩族”、“街舞”、“极限运动”、“80后”等等新名词。

那么,这类新名字与新文化的出现会给现金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美国街头文化是美国社会一样很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由于近50年来,美国社会当中还具有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当时的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所以美国的黑人当中就开始流行一种街头文化,以此来进行发泄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

街头文化里,除了我们所熟悉的“街舞”、“HIP HOP音乐”、“街头篮球”还有诸如“涂鸦”(画在墙上的一种美术形式,在美国低特律的地铁墙上随处可见,内容包括一些有关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不满的发泄)、“battle比赛”(美国地下的一种音乐比赛,一对一,以挑出对方身上的缺点进行对骂的形式,歌词中大多有挑衅的意味)等。当然要纠正一点,很多人以为街舞就是街头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实应该是battle,街舞在美国街头并不是很流行,现在主要是在日韩比较流行。

接下来是正题,中国的流行乐坛,大多受美国、日韩等地的影响,歌曲旋律、歌词当中所包括的文化内涵也基本都是外国文化的味道,而有本国文化的音乐人却很少,即便有,也不太受到国内歌迷的支持和欢迎。受支持的大多是一些20出头的年轻歌手,而恰恰他们的歌基本属于模仿欧美风格。

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与他们国家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状况慢慢演变出来的,所以每一个国家他们的文化分支都是具有本国的文化内涵在内的,这也造成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中国的文化是古老而传统的,因为发展的历史久远,文化也就有了一些传统和古老的味道,这正是重点,正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很古老,使得很多国内的年轻人认为中国文化老土,以导致崇洋媚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可悲的是,中国的年轻一带受的都是外国文化的熏陶,而且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再举个例子,前几天,李连杰先生的新片《霍元甲》上映了,整部片子整体来说很不错,让人看了很感动。

从长远来说,李连杰的古装功夫片总是能体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与霸气。从《黄飞鸿》系列到《功夫皇帝方世玉》再到《精武英雄》,这次的《霍元甲》也是一样。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霍元甲因为日本人的毒害而倒下的时候,也正是全最高潮的时候,却突然蹦出来一个周杰伦开始嘻嘻哈哈,一下子打乱了影迷先前的情绪,于是整个高潮片段都给一首歌搞砸了。这就说明不同社会背景下发展出来文化在很多场合是无法相互融合的,这就好比在维也纳音乐会上放京剧,是同一个道理。

二、日本动漫。 日本动漫确实好看,我不否认,因为我也曾经痴迷,日本人的坚强和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也确实值得人们尊敬,日本动漫在年轻一代当中的风行,在我看来,是无法避免的。

小学5年级,那时候看《火影忍者》不知道有多少疯狂,什么忍者刀啊什么忍者道具之类动漫周边产品买了也挺多钱。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动漫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精神是我可以终身受用的。

这是好处,但带来了什么坏处呢?日本动漫在中国的痴迷群体,一般在青少年,也就是10-16岁的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人,大多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一些处世原则都还未成熟,看到了喜欢的东西就会过分盲目地崇拜,而日本的动漫中体现出来的大多是日本传统文化与精神。这就是所谓的“思想侵略”。

日本人从本质上来说,写这些漫画是有某些政治目的的。设想一下,中国的年轻一代,脑子里装的都是日本的文化,都是看日本文化长大的孩子,到我们这一代长大了以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有谁还记得,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还从何寻找?! 三、“80后”文学热潮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近几年来,一批又一批80年后出生的年轻作家开始侵占中国文学市场,随着“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的越办越好,像郭敬明、韩寒这样的作家开始在中国的青少年群体当中大红大紫起来。在早期,因为中国教育机制的某些缺陷,部分地区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当然这种缺陷现在依然存在),所以早期有很多喜爱文学的初、高中生曾经写了一些叛逆并且带有批判意味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符合了当时大多学生的心理,所以有较多的学生开始模仿这种写作风格。

渐渐地,这种带有叛逆色彩风格的文章更加成为了一种形式,这些学生写东西不再是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是刻意地使写的文章达到某种效果。更加严重的是,因为这种风格的文章写得多了,想法也有些过头了,很多的学生有了消极的念头,更有甚者因此得了心理疾病,并且有更多的学生开始认为,写文章是为了追逐某种潮流,而这并非文学的本质。

当然,这些现象也有好的一面,因为追逐潮流和这种新的“颓废风”,很多学生也开始拿起了笔试着写作,其中有一部分人挖掘了自己对于写作的兴趣,当然也有人永远无法领悟到写文章的实质意义。不过“80后。

禁令西方文化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