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中王子延宕的论文(求哈姆雷特的跌宕性论文)

0 2023-11-28 21:54 论文大全

1.求哈姆雷特的跌宕性论文

1、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A,有美好的理想,品格高尚,且多才多艺。哈姆莱特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对于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看法。对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等有新的看法;B、忧郁与精神危机,行为上的迟疑与延宕是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的表现。父死、母嫁,友谊、爱情的破灭,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思想危机的阶段也是思考与探索的阶段,他所思考的不光是复仇的事,还有人的价值、实现理想的道路等,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是对生命意义的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也是理解哈姆莱特全部行动的关键。包括迟疑与延宕的原因。为父复仇与重整乾坤相结合。在复仇上,他有行动且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但在这个伟大的目标前,他想行动但不知如何行动。

2、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总之,哈姆莱特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的形象。作品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矛盾,又歌颂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人物。

《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

(1)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哈姆莱特》虽是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但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内的限制。(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其间的起伏变化不是外加的,而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炙斯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在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中人物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使“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3)人物的个性化。为了塑造好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亚一是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容冲突。二是善于在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三是充分发挥独白的作用,通过独白,有力地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和他思想性格发展的过程。

(4)语言丰富多彩。一是语言的高度形象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二是语言的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富于哲理,有时则是充满市井俚语,因场合、心境不同而不同。

还有这个地址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第一种分析: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1.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和美好品德的青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1)对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的看法。对“人”的看法。

对人与人的关系。 (2)不但抱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世,品格高尚,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

2.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 。 (1)忧郁:现实与理想相悖。

(2)延宕:改变现实,改造社会,力不从心。 第二种分析: 分析哈姆雷特形象。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回国后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

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

然而哈姆雷特并没有抓住机会进行复仇,而是贻误时机,造成了行动上的“延宕”,也因此引起了后人对此的各种推测。 ①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

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②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可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回答者:zhouweiarts - 试用期 一级 4-11 18:10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 ??哈姆雷特国王刚去世未满两个月就改嫁丈夫。

3.如何理解哈姆雷特性格中的忧郁与延宕

哈姆雷特忧郁的表现就是他对世界和周围人的看法的彻底改变, 延宕主要表现在复仇的行为中。

在知道仇恨真相之后对于世界和周围人的态度一下转变成消极和忧郁,对前途也失去了信心,变成一个忧郁王子;在复仇过程中,由于他所面对的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再加上他本身的性格原因,所以行为上表现出延宕特点。

扩展资料

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4.《哈姆雷特》的读后论文,3000字以上,谢谢大家了

《哈姆雷特》读后论文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句流传已久并引起我无限好奇的话。当《哈姆雷特》这本书终于放在我的面前时,我翻开它,如同打开了魔法盒子,为它惊奇,被它吸引。

我仿佛去到了丹麦王室,在哈姆雷特身边陪他成长,看着他由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王子蜕变成一个反复延宕的忧郁王子。一股钻心的痛向我袭来,泪水在我脸上肆意流淌,是为这可怜的王子而心痛,也是为人类丑陋的灵魂而哭泣。

王子在大学时代曾说过:“人是万物的灵长。”他认为世界是纯洁美好的,他父母的归关系是人类中最和谐的,他父亲是最完美的国王。

他以为他的世界如处子般纯洁,没有半颗沙砾。然而,当王子回到丹麦时,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黑暗笼罩着他,侵蚀着他的纯洁。

父皇死了,母后改嫁了,叔父登基了。这一连串的打击将他的思绪搅混了。

随着鬼魂的出现真相大白!光明彻底从他的世界消失,沉重的负担压在王子并不宽厚的肩上,他知道他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报仇,而且要重整乾坤。 假若王子此时肯向人求救,也许历史将会改写。

但是王子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而且由于宗教思想的作祟,他的反复延宕,一次又一次错过了手刃仇人的机会,最终众叛亲离,与仇人同归于尽,丹麦皇室也从此覆灭。这不仅让我想起项羽,项羽也是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喜欢逞匹夫之勇,不依靠众人的力量。

在鸿门宴中,他有绝佳的机会弑杀刘邦,然而他也反复延宕,纵虎归山,最终造成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 哈姆雷特与项羽都有许多机会可以扭转乾坤,改变结局,但他们却一次又一次错过,这些都是性格使然,但是这些性也是他们的饿魅力所在。

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人类的真善美。也许王子只适合生活在光明而纯洁的世界,在他死前的刹那,他或许看到了永恒的光明。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不理性的,甚至相当的冲动,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式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弱点的表现,让我们从心底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他们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过忙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丽亚的思念,不忍心让他因自己的装疯而痛苦,而冒着受到国王怀疑的危险给他写了一首小诗:Doubt that the stars are fire;Doubt that the sun do not move;Doubt rruth to be a liar;But never doubt i love.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

原来他完全可以屈从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索父亲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

“Things standing thus unknown,shall live behind me !”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来衡量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你在十六岁时或许会被《罗米欧与朱丽叶》感动的潸然泪下,却觉得《暴风雨》不知所云;当你60岁时,又可能深深的被后者所带有的神秘色彩所打动而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却已经无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澜。

但是无论你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当你经厉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发现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

因为他谈到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的个人而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命运面前做出的人生抉择。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经验可以凭借或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

从某中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

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

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

5.有关《哈姆雷特》悲剧艺术论文的内容摘要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莱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莱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莱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莱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莱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6.哈姆雷特的延宕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的素材来源于古老的北欧传说。

该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也是众所周知的延宕的王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向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有的认为哈姆雷特是因为恋母而延宕;有的认为哈姆雷特是因为寻求更好的复仇机会而延宕等等。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延宕是因为他身上的集体无意识与当时丹麦的时代精神发生了冲突。要了解哈姆雷特身上所具有的集体无意识,就必须了解丹麦这个国家。

丹麦是一个临海的北欧国家,它的一部分领土已经进入到北极圈之内。其气候之恶劣,物质之贫乏是可想而知的。

远古时代的丹麦人想要在这样一块不毛之地上生存下来,就必须同暴风雪抗争,以寻求一块栖身之所;还必须在惊涛骇浪中冒险,以捕获仅能果腹的事物。根据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存货下来的丹麦人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勇于冒险的精神、果断的抉择以及坚强的意志。

也就是说,在冰天雪地中讨生活的丹麦人,自身就得像冰山一样坚硬。然而剧中的哈姆雷特似乎并不具备以上这些丹麦必须具备的特征。

他性格内向、忧郁、时常犹豫不决,而且有一些理想主义——这是与当时丹麦的时代精神分不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积累的增加,丹麦人 不再需要拼死拼活的劳作便能达到温饱。

并且交通也一天天便利起来;南欧一些国家崇尚享乐的风气便传到丹麦。正像火融化冰一样,丹麦人强健的体魄、勇于冒险的精神、果断的抉择以及坚强的意志都在这股风气下渐渐融化了。

冰山一样的丹麦人在享乐中变得像水一样的软弱——哈姆雷特也不能幸免。在剧本的第一幕第四场中,哈姆雷特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是一种酗酒纵乐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谈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罪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

这段话不仅证实了丹麦受到了享乐风气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哈姆雷特已经认识到这种享乐的风气正将丹麦带上一条不归路。哈姆雷特甚至认为沾染上享乐风气的“丹麦是一所牢狱”。

他把沾染上享乐风气的自己“看得不值一枚针”那么为什么已经深受享乐风气影响的哈姆雷特会认识到这种风气的不正确呢?他为什么不干脆就沉醉于周围中风气之中呢?这是因为他身上残留的集体无意识在作祟。在剧本的一开始,哈姆雷特身上的集体无意识只是躲藏在他灵魂的最深处,而并没有与丹麦的时代精神发生正面冲突。

这只是让哈姆雷特忧郁而且傲世罢了。然而前国王鬼魂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让哈姆雷特的集体无意识与丹麦的时代精神开始了正式的对擂。

前国王老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麦的英雄形象。他的身上拥有远古时代丹麦人的一切特征。

他生前曾经打败过挪威王,也曾击溃过波兰人,甚至在他死后他的灵魂也不肯脱下他的战铠。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丹麦集体无意识的一个象征体。

而当哈姆雷特看见这样一个象征体时,潜藏在他灵魂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被激活了。这时哈姆雷特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我的运命在高声呼喊,使我全身的每一根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强。”

这时的哈姆雷特是坚强的,他像牵强的冰山一样可以击碎一切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例外,那就是火。克劳狄斯就是火的象征,就是丹麦时代精神的象征。

哈姆雷特对他的评价是“他一点不像我父亲,正像我不像赫刺克勒斯一样。”可见哈姆雷特是把自己和克劳狄斯归为一类的,或者说哈姆雷特已经认识到自己和克劳狄斯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

而面对克劳狄斯这样一个与自我如此相象的杀父仇人时,哈姆雷特不能痛下杀手,他开始了延宕。当哈姆雷特倾向于他的集体无意识时,他说“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蠢材!、、、、、、一个满脑颟顸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像在做梦似的。”

这里说的“梦”即是指丹麦的时代精神,他指责正是这“梦”使他“满脑颟顸”、“垂头丧气”,而无法报仇。而当哈姆雷特倾向于丹麦的时代精神时,他说,“上帝啊!倘不是因为我总做噩梦,那么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

这里所说的“噩梦”则是指他的集体无意识,哈姆雷特又责怪“噩梦”使他无法把自己“关在果壳里”,即十他无法沉醉于享乐之中。集体无意识与时代精神这两种梦境时刻缠绕着哈姆雷特,使他无法抉择。

他既无法放弃属于集体无意识这一半的自己,也无法杀死属于时代精神的另一半自己。他渴望坚强,却被软弱所纠缠;他想放弃自己、任自己沉溺于软弱之中,却有坚强的一部分在抵抗,。

所以和,里头既无法将老哈姆雷特的死忘怀,也不能杀了克劳狄斯以报父仇——特殊的空间与特殊的时间决定了哈姆雷特只能是一位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中王子延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