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毕业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1000左右)

0 2023-11-27 22:48 论文大全

1.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1000左右)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零售业发展表现为规模迅速提升、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但是,中国零售业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快速膨胀式扩张等问题。

今后,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为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新型零售业态进一步发展等。 关键词:对外开放特点问题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治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

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

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

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治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治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治理系统,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治理信息系统,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

2.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

一、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延续约20年的高速增长。

1978-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这一增长速度,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大致相近,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期大体也持续了20年左右。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减速的情况。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增长率已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约平均10%左右,过渡到1998-2001年的8-7%之间。这一趋势将左右本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

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去年加快。我们希望经济增速加快的势头能够持续下去。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现实的增长速度回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位数的高峰。然而经过努力,现阶段的潜在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

只要我们大力促进增加内需,把未充分利用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动员起来,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二、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和效率与就业并重 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今后一、二十年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

但中国劳动力丰盛目前却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参与率较高,当前10年20年又处于劳动力资源增加高峰期,每年新供劳力逾千万。

加上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待转业的剩余劳动力,今后每年需要增加千万个以上工作岗位。而目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约800万个。

并且,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每况愈下。目前我国劳动力人数约7.5亿,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人口4.35亿的1.73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要安排这么多就业岗位。

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又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为提高经济效率而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本。中国大量人口的就业压力,源于极大的劳力供给与有限的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之间的矛盾。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而不能采取其他资源优先的增长模式。 三、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要继续实施并要正名 1998年从过去“适度从紧”的政策开始实现宏观政策的转变时,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都是中国条件下“扩张性”政策或“松动性”政策的一种变换的提法。

“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实质是无疑问的。货币政策只是因为考虑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币值,才赋予“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复杂的内涵。

它既包含反对通货紧缩的内容,又包含反对通货膨胀的内容(戴根有)。这样可以操作自如,但是人们的印象是缺乏方向感。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总需求不足的局面尚未过去,依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

为对应此种问题,除在结构、体制方面采取措施,消除长期性障碍以外,还得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治理。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一般地说,可分三种情况:(1)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实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膨胀趋势时,需要采取紧缩性的政策;(2)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时,需要采取扩张性的政策;(3)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相当,现实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差距不大,无明显通胀与通缩趋势的迹象时,就应采取中性的政策。

这是经济学的A.B.C,宏观经济政策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明显处于第(2)种情况。

现期我国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升,但与潜在增长率仍有距离,通货紧缩趋势是低度的,且有减缓迹象。在此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以继续实施适度从松的政策为宜。

我以为,现在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就其扩张性实质而言)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其松动的一面或防止通货紧缩的一面而言),实际上是一种“适度从松”的政策,因此,这两个政策目前还没有改弦更张的必要。今后一段时间还是要继续实施,但其内容需要适应形势变动加以调整。

检举 提问人的追问 2009-06-03 23:59 请问你这是从哪找来的?是09年的经济形势么?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3 23:59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

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

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

3.急求有关经济类的毕业论文一篇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展望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由于其经济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其会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过程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针对于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展开了探讨,并对未来国际经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

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

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

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全文原文出自: 。

4.跪求~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的论文~2000~3000字左右

下文简写一下 经济可望继续回升,宏观调控注意预调和微调 2009年,我国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巨大冲击,经济增长达到8.7%的速度,明显超过了年初制定的保8%的预期目标。

2010年我国的经济走势会好于去年,企稳回升的势头能够延续下去。中国经济内部增长潜力巨大,尽管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到10%以下,但潜在增长率仍可保持在9%左右。

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增长潜力、去年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今年的延续作用,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结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的模型预测,预计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至少将回升到9%以上,出口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控制在3%。如果世界经济复苏更为有力,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可能超过10%。

对今年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社会上比较担忧通货膨胀压力在6月份会更加明显地释放出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实行较大调整。甚至有人议论中国人民银行现在(1月份)就已经开始实行紧缩性政策了。

在我看来,这种议论是不够准确的。2009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加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这个政策基调是非常清晰的。 其实,宏观调控本身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相机抉择,即使总的政策基调不变,也需要根据短期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如果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是转折性变化,那就需要及时改变宏观调控方向,也就是改变政策基调。

大家知道,最简单而形象地比喻,宏观调控就像一只熨斗,起到熨平经济波动幅度的作用。在经济运行往上起得太快的时候,通过紧缩政策把这种势头往下压一压;而在经济运行往下降得太快时,则通过扩张性政策把经济往上托一托。

如果定一个宏观经济政策好几年不变,不实行相机抉择,那就不是宏观调控,而是中长期经济政策。比如说“十一五”规划有一些经济政策,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期间也会有一些新的中长期经济政策,一管就是五年,不用老动了。

最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取向变化,就体现了短期内相机抉择的特点。2008年的年初,宏观调控政策基调还是“两防”(防过热、防通胀),到7月份变成“一保一防”(保增长、防通胀),到了11月份明确改为“一保”(保增长)。

2009年的宏观调控基调,进一步明确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迅速调动出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弥补了出口急剧减少造成的明显外需缺口,超额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保八”的预期目标。这是我国及时、有效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范例。

由于2010年世界经济还有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我国经济回升也存在不稳固、不平衡、不全面的情况,所以,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很有针对性的。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的数据,我觉得至少在今年一季度,还不是讨论扩张性政策大规模退出的时候。

如果整个经济形势变了,宏观调控政策当然需要调整。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总的走势是企稳回升,随着各个方面的数据继续向好,而且比较平衡,那么经济刺激政策就可以放松力度,逐渐地淡化。

对于2008年11月开始的货币信贷猛增势头,很多人担心这样会导致后续的通货膨胀压力和银行呆坏账风险。人民银行也一直在关注事态发展,密切监测市场的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和价格指数,随时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收货币流动性。

2009年6月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回暖情况逐步明朗,当月贷款增加额也大幅度减少;到了11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注意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最近一段时间,人民银行采取了连续发行央票、提高央票利率,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拨备率等措施,这一系列调控措施仍属于管理通胀预期的动态微调,而不是宏观经济政策基调的转变,并不表明宏观调控重点转到抑制通胀上来。

在把握政策基调的同时,及时预调,动态微调,并使之常态化,这也是宏观调控的一种艺术。 形势好转更应关注抓改革、调结构、促转型 考虑到今年我国内外部总的经济形势明显改善,上升势头好于去年,我们在继续促进和保持经济稳定回升的同时,应该抓住经济回升而且比较稳定的时机,更多地关注“抓改革,调结构,促转型”。

去年为了应对危机冲击,我们在保增长、扩内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调结构、促转型方面取得的成效相对差一些。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投资增长粗放、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在有些地区或是被忽视,或是被掩盖起来。

中央提出的调结构的要求,在不少地区落实得不够理想。具体表现为能耗高、排放大的项目重新上马,近期一些新兴行业盲目扩张。

危机冲击也暴露出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缺陷,特别是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信贷扩张对小、微型企业支持不够。一些大城市房价回升过快,楼市调整不到位,存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隐忧。

在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

5.求经济方面的论文题目

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其实还要看你具体偏重哪方面研究,以及你容易取得哪些数据资料。以下提供几个论题,仅供参考:

1、基于福利经济学的人口发展模式研究(根据第六次人普人口数据,针对中国的人口发展问题探讨能增加福利和幸福指数的人口发展模式)

2、中国东西部地区工业梯度转移对策研究

3、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4、西部地区省管县财政转移支付实证研究

5、城市垃圾收费问题及对策研究

6、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效用评价

7、社会主义市场价格调控与经济稳健发展关系研究

8、基于经济学角度的土地市场交易机制研究(eg.如何改变目前以价高者得的出让方式?)

9、供地方式与房地产市场走向关系分析(可理论可实证)

10、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矿难频发原因及对策分析

11、当前中国“硬指标”现象透析(比如每年定任务,要求务必打掉*个黑帮或者完成*元税收,这个硬指标管理模式对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12、救灾资金的分配模式研究

13、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研究

14、转移支付的配套模式研究

15、产地型消费税与终点型消费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16、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人才问题研究

17、人均可支配财力问题研究

18、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9、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考核研究

20、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商品房开发格局研究

我的QQ:41199493可以交流。

6.围绕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加快,并初步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势头。

同时,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许多指标均创近几年新高。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除了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所抬头,还有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

如有的地区对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对可能引发的经济过热警惕性不够;对加大投资力度研究得多,对启动消费需求考虑得少;对发展城市经济的对策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少;对增加经济总量比较关心,对调整经济结构关注较少;对经济发展态势的正面效应认识充分,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滞后效应估计不足。这些新的情况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一、从头几个月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出现了几个明显的特点: 1、增长加快,首季度GDP增长9.9%,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这也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增长。 2、结构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调整,高技术产生迅猛发展,电信、物流、咨询、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3、效益提高,前三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4%,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7%。 4、物价回升,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增长0.5%,尤其是一些先导性价格指数上升颇为明显,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甚至上涨了5.5%。

今年以来的好形势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时,对于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

1、“非典”已经对旅游、航空、餐饮、外贸和利用外资等方面带来较大冲击,对国内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显露,如果持续时间较长,还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2、一些行业出现投资过热的苗头。

如房地产投资增长偏快,结构不合理。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4.9%,大大高于去年全年增长21.9%的水平。

又如,冶金、建材纺织、汽车等行业发展持续升温,带动了原材料、燃料等价格上扬。一些重工业产品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增速明显超常,加剧了一些地方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

钢铁工业投资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猛增153.7%,而且新增产能中相当一部分档次低、污染重、能耗高;电解铝生产能力的扩张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国家明令禁止的立窑水泥在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纺织行业投资增长65.8%;汽车生产增长54%。个别地方在政府保护下盲目发展汽车项目,汽车行业规模小、布局散和自主开发能力弱的矛盾突出。

由于某些行业过度投资中很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市场需求变化,势必加大金融风险。 3、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很严重,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回潮。

一些地方不顾国家禁令和市场供求情况,新建了一批钢铁、水泥、玻璃、铁合金、电解铝等项目。国家花费很大力气关掉的一些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小玻璃等企业又死灰复燃,部分已被淘汰压缩的过剩生产能力重新投入生产。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问题。据了解,不少城市都已经或计划投资上百亿元生产半导体材料。

这些项目建成后,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目前国内市场需求量和可能出口的数量。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光缆建设也出现了严重重复建设,国家公用通信网资源大量闲置。

三是基础设施的重复、超前建设。一些地区机场布点过于稠密,建成后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沿海、沿江新建扩建大型深水泊位码头成风,吞吐能力严重闲置。一些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地方花费巨资修建的高速公路,车流量稀少,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将进一步加剧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延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 4、消费增长仍较缓慢。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8%。然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与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相比较,消费需求增长略显缓慢。

今年1至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2%,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比1月份下降0.8个百分点,比GDP增长低0.9个百分点,比投资增长低18.6个百分点,比出口增长低24.3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呈现下降走势,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1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消费需求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5、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比如,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近年来,电力需求增速持续走高, 继2001年增长9.2% 之后,2002年又增长 11.7%,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增长16%。

现在已有不少地区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估计到夏季,用电供求矛盾还会更加突出。

又如,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面临严峻的缺水局面,一些主要矿产品原料因国内紧缺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大。 6、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

当前我国已进入劳动力增长高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下岗失业人员数量较大,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较多,就业和再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好形势,当前我们首先要在认识上统一起来。

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好成绩,又不能盲目乐观;既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又要警惕部分行业出现的过热苗头。特别是对“非典”给经。

7.围绕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加快,并初步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势头。

同时,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许多指标均创近几年新高。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除了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所抬头,还有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

如有的地区对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对可能引发的经济过热警惕性不够;对加大投资力度研究得多,对启动消费需求考虑得少;对发展城市经济的对策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少;对增加经济总量比较关心,对调整经济结构关注较少;对经济发展态势的正面效应认识充分,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滞后效应估计不足。这些新的情况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一、从头几个月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出现了几个明显的特点: 1、增长加快,首季度GDP增长9.9%,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这也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增长。 2、结构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调整,高技术产生迅猛发展,电信、物流、咨询、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3、效益提高,前三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4%,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7%。 4、物价回升,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增长0.5%,尤其是一些先导性价格指数上升颇为明显,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甚至上涨了5.5%。

今年以来的好形势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时,对于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

1、“非典”已经对旅游、航空、餐饮、外贸和利用外资等方面带来较大冲击,对国内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显露,如果持续时间较长,还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2、一些行业出现投资过热的苗头。

如房地产投资增长偏快,结构不合理。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4.9%,大大高于去年全年增长21.9%的水平。

又如,冶金、建材纺织、汽车等行业发展持续升温,带动了原材料、燃料等价格上扬。一些重工业产品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增速明显超常,加剧了一些地方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

钢铁工业投资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猛增153.7%,而且新增产能中相当一部分档次低、污染重、能耗高;电解铝生产能力的扩张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国家明令禁止的立窑水泥在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纺织行业投资增长65.8%;汽车生产增长54%。个别地方在政府保护下盲目发展汽车项目,汽车行业规模小、布局散和自主开发能力弱的矛盾突出。

由于某些行业过度投资中很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市场需求变化,势必加大金融风险。 3、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很严重,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回潮。

一些地方不顾国家禁令和市场供求情况,新建了一批钢铁、水泥、玻璃、铁合金、电解铝等项目。国家花费很大力气关掉的一些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小玻璃等企业又死灰复燃,部分已被淘汰压缩的过剩生产能力重新投入生产。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问题。据了解,不少城市都已经或计划投资上百亿元生产半导体材料。

这些项目建成后,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目前国内市场需求量和可能出口的数量。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光缆建设也出现了严重重复建设,国家公用通信网资源大量闲置。

三是基础设施的重复、超前建设。一些地区机场布点过于稠密,建成后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沿海、沿江新建扩建大型深水泊位码头成风,吞吐能力严重闲置。一些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地方花费巨资修建的高速公路,车流量稀少,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将进一步加剧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延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 4、消费增长仍较缓慢。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8%。然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与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相比较,消费需求增长略显缓慢。

今年1至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2%,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比1月份下降0.8个百分点,比GDP增长低0.9个百分点,比投资增长低18.6个百分点,比出口增长低24.3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呈现下降走势,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1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消费需求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5、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比如,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近年来,电力需求增速持续走高, 继2001年增长9.2% 之后,2002年又增长 11.7%,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增长16%。

现在已有不少地区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估计到夏季,用电供求矛盾还会更加突出。

又如,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面临严峻的缺水局面,一些主要矿产品原料因国内紧缺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大。 6、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

当前我国已进入劳动力增长高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下岗失业人员数量较大,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较多,就业和再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好形势,当前我们首先要在认识上统一起来。

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好成绩,又不能盲目乐观;既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又要警惕部分行业出现的过热苗头。特别是对“非典”给经。

8.毕业论文啊,经济方面的有哪些好题材啊,帮帮忙哦,十一月底

提供一些经济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1.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对策研究 2. 亚洲共同市场展望 3.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评估 4. 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保护 5. 切实注重“三农问题” 6. 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意义 7. 如何看待“房地产热” 8.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9. 振兴中华商业,弘扬“老字号”传统 10.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11.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 12. 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13. 银行不良资产构成研究及解决对策。 14. 企业研发项目投资与企业绩效研究 15. 企业资金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6. 日本式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17. 论战后日本东亚区域合作政策及其走势 18. 美、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研究及启示 19. 日本通货紧缩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评价 20. 日本经济的重振与中日经贸关系 21. 如何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2. 就业和再就业研究 23.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 24. 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25.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26.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27. 电子商务下的市场营销 28.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29. 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障碍与改革措施 30. 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31. 中国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32.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研究 33. 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34.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35. 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研究 36. 中国养老金投资及其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37. 中国投资连接保险产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38. 中国汽车贷款问题研究 39. 中国城市用水的水价问题研究 40. 控制城市空气污染的政策性工具分析 41. 我国可持续经济增长问题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对策 43. 如何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44.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45. 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思考 46. 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 47. 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48. 略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49. 中国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现状与问题 5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51.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对外区域经济战略 52. CEPA实施对大陆和港澳的影响 5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和东亚经济合作 54. 利率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55.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6. 当前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特点 57. 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 58. 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和中国的能源战略 59. 中国纳税人意识研究 60. 预扣制下所得税意识研究 61. 电子商务税收问题 62. 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功能分析 63. 增值税改革前景 6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65. 跨国银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66.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独资化”趋势的动因分析 67. 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 68. 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分析 69. 银监会与中国银行业监管和改革 70.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71. 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研究 72.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风险防范研究 73.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74. 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意义 75. 论海峡两岸“三通”的前景 76. 峡两岸经济的互补性 77. 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78. 发达国家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79. 中国中、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80. 东北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81. 中国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82. 中国屡遭国外反倾销起诉的主要原因 83. 中国如何利用WTO规则参与全球公平竞争 84. 中国房地产价格失控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85. 对企业领导层实行年薪制的评析 86. 中国汽车业发展前景研究 87. 中国机电铲平国际竞争力研究 88. 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国际比较 89. 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 90. 论外贸出口中的“以质取胜”的战略意义 91. WTO与区域合作的互补竞争 9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与障碍 93. 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94. “入世”后中国反倾销的特点及前景 95.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有关对策 96.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97.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问题 98. 房地产泡沫研究 99. 房地产价格分析 100. 收入差异分析 101. 中国农业保险初探 102. 保险投资的风险与防范 103. 投资银行问题研究 104. 公司财务 105. 行为金融学 106. 中国证券市场实证分析 107. 组织行为学中的自组织行为与社会实践 108. 沟通与冲突化解的案例思考 109. 理性人假设与经济学思维 110. 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同质化弊端 111. 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与成本 112.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 113.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114. 金融混业经营研究 115.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研究 116. 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行为研究 117. 当代国际贸易中政府的作用 118. 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 119. 经济转轨与俄罗斯民族资本的发展 120. 投资自由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21. 投资自由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22. 内地与奥门特色经贸关系进展与展望 123. 21世纪中国国际投资政策建议 124.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25.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126. 反倾销问题研究 127. 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128. 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129.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方式 130. 对财政权与事权关系问题的认识 131. 基层财政问题及解决途径 132。

9.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写一篇论文2500字左右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GDP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 年 0.7 个百分点。

● 2011 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和“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中国经济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