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使西来敌沛公”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谁使西来敌沛公”全诗
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五虞姬墓》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五虞姬墓》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布叛增亡国已空,
摧残羽翮自令穷。
艰难独与虞姬共,
谁使西来敌沛公。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苏辙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提到了布叛(指叛乱)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破败,羽翮(指鸟的羽毛)被摧残,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困境的出现。然而,尽管面临艰难困苦,作者与虞姬(传说中的美人,象征着乐观和希望)共同度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后一句提到了沛公(指刘备)的西进,指向了战乱的源头。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乱世的悲愤之情。通过描绘国家的衰败和羽翮的摧残,作者展现了当时时局的惨状。然而,作者并未陷入绝望,而是选择与虞姬共同面对艰难,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一句提到了沛公(刘备)的西进,暗示了战乱的源头,也可理解为对当权者的批评。这首诗词通过对形势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传递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对困境中坚守的呼唤。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同时,展现了作者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艰难困苦的勇敢面对。
“谁使西来敌沛公”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é zi zhān háo zhōu qī jué qí wǔ yú jī mù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五虞姬墓
bù pàn zēng wáng guó yǐ kōng, cuī cán yǔ hé zì lìng qióng.
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
jiān nán dú yǔ yú jī gòng, shuí shǐ xī lái dí pèi gōng.
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谁使西来敌沛公”平仄韵脚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