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不隔中秋月”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万山不隔中秋月”全诗
深密伽陀枯战笔,真诚相见问何如。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和黄龙清老三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黄龙清老三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万山不隔中秋月,
一雁能传寄远书。
深密伽陀枯战笔,
真诚相见问何如。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友人黄龙清的思念之情。苏轼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明亮月光以及一只飞过的雁鸟,表达了即使万山重重,也不能阻挡思念之情的传递。他提到自己的笔墨已经枯竭,但仍然真诚地希望与黄龙清相见,询问彼此的近况。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首句"万山不隔中秋月"以形象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思念也能如同中秋之夜的明月一般照亮心中。"一雁能传寄远书"一句,则以雁鸟传书的形象,强调了情感的传递能力,即使物理距离遥远,心灵的沟通依然可以实现。接着,"深密伽陀枯战笔"这一句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笔墨枯竭的无奈与忧虑,意味着他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华,无法再用文字来表达思念之情。最后一句"真诚相见问何如"则表达了苏轼对黄龙清的真诚期待,希望能够与他相见,了解彼此的近况。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和真挚的友谊。通过描绘中秋月和雁鸟的形象,诗人将远距离的隔阂化为了心灵的相通,表达了友谊的坚持和真诚。诗中的"万山"、"中秋月"、"一雁"等形象生动地传递了情感,使整首诗词充满了浓郁的意境和感染力。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的真挚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思念之情的真切。
“万山不隔中秋月”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é huáng lóng qīng lǎo sān shǒu
和黄龙清老三首
wàn shān bù gé zhōng qiū yuè, yī yàn néng chuán jì yuǎn shū.
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
shēn mì jiā tuó kū zhàn bǐ, zhēn chéng xiāng jiàn wèn hé rú.
深密伽陀枯战笔,真诚相见问何如。
“万山不隔中秋月”平仄韵脚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六月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