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歌鉴赏题型注意事项与方法训练试题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的必考题,分值虽然不大,但得分率也一直上不去,每年的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打转。那么诗歌鉴赏题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高考试题中的诗歌其在题材、体裁及题型的选择上是否有所偏好?如果我们能把近三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放到一起进行分析,定然能够找到诗歌鉴赏的抓手。
【考题回顾】
翻开2014年的高考试题,在诗歌鉴赏这一块,可以发现以下命题特点:
1.体裁上:古诗词文本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曲的文学样式和顶峰时代不再严格挂钩,出现《诗经》以及宋诗的考查,回归文本,回归文学。比如天津卷,就是两首宋诗的比较阅读,一是黄庚的《暮春》,一是黄公度的《暮春山间》;四川卷考查清诗——赵执信的《秋暮吟望》;山东卷考查宋诗——陈与义《寻诗两绝句》;湖南卷甚至把《诗经》中的《桃夭》搬到试卷上来。
2.题材上:高考中,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送别抒怀诗,二是羁旅思乡诗,三是闺情宫怨诗,四是山水田园诗,五是怀古咏史诗,六是边塞征战诗,七是爱慕思恋诗,八是怀才不遇诗,九是民生疾苦诗。2014年的高考中钟爱山水田园诗的省份比较多。比如全国大纲卷中,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比如辽宁卷《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羁旅思乡诗也有几个省份考到,比如浙江卷,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新课标卷II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和郭震《宿渔家》。如能快速判断诗歌的题材,对诗歌主题的把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命题上:对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考查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命题重点,对“形象”相对较少,“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比较均衡。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虚词”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常见技巧上。对诗歌情感的考查则是必考题,可以直接单独命题,也可以综合在技巧或语言中命题。因为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沟通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正确地鉴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品味,因此,它比文学鉴赏更加客观,更加注意正确和全面。
4.出题者的角度:紧扣“浅易”的考纲要求,注重结合具体诗文的理解,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同时出题的时候,问题很明确,考查的角度小而具体,比如安徽卷马子严《阮郎归·西湖春暮》,共设置了两道题目,提问都很明确,一是“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一是“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前一题借助人物的动作神态考查人物的情感,后一题考查手法中的“点面结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内容较为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分析预测】
综合上面几点来看,2015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或炼字、或技巧、或情感;
二、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
三、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鉴赏能力。
无论诗歌考查的题型如何变化,考生只需牢记一点: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意象、手法和情感,挖掘题干中的隐藏信息和诗词后的注释,即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针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浣 溪 沙
苏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   
           陈允平①
草舍蔬畦绕,柴门竹迳通。
断云遮落日,细雨湿斜风。
 野艾抽花碧,山茄②带叶红。
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
注:①陈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1)你认为“细雨湿斜风”一句中哪个字最有韵味?请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的感情委婉含蓄,简要分析作者表现了哪些感情。(4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文后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答: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写了哪些情感。(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答案】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词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上下阙均采用了写景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新”“无尘”渲染出了雨后清新、洁净的景象,故烘托出的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悦、惬意的。“光似泼”“气如熏”表现的是田园的蓬勃景象,“收拾耦耕身”自然表现的是作者的热爱之情。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光似泼”“气如熏”,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结合着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生动形象,将形容的对象农村生活的特点表述出来即可。“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下阙,前两句写景,后一句叙事,故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作答,然后再把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出的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参考答案一:“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诗人想象丰富,用词新颖,(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和风伴随细雨的景象。(1分)
参考答案二:“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风本来是看不见的,诗中描绘细雨打湿斜风,将无形的清风化为有形(1分),写出了雨随风飘的旖旎之态(1分)。
(指出“湿”字1分,结合诗句分析作用或特色1分,分析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自己认为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一个,然后解释该字含义,指出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细雨湿斜风”,意思是细细的雨丝似乎打湿了温和的清风,风本是无形之物,更不会被“打湿”,作者实际是借“斜风”写出雨丝斜飘的状态,用了一个“湿”字,就起到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可谓想象力丰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参考答案一:前三联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畦环绕,竹径通幽,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着微风,碧绿的艾草与火红的山茄交相辉映。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尾联遥想当年,南浦遥远,江枫难辨,浓重的家国之思涌突然上心头,兼有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参考答案二:先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园环绕,柴门后是一条两旁种着竹子的小路。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随着微风。艾草茂盛,山茄盛开。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接着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在美好闲适的环境中,往事难以忘怀,遥想当年离别时的南浦已相隔遥远,记忆中的楚江枫叶已无从辨识,抒发了作者虽然隐居江村,但是心系国事,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本诗作者陈允平,由注释可知,他是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从诗作内容看,前三联所写江村之景,草屋、菜畦、竹径、云霭、落日、细雨、微风、艾草、山茄,构成一幅清幽画面,恬适之情溢于言表,表达出诗人对在这里的隐居生活的喜爱;最后一联,“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楚江”是长江,都是当年去隐居时的离别之地,而此时作者仍念念不忘,表明诗人虽隐居,仍不能忘记自己的当年的志向,表达出一种惆怅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解析】试题分析: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每点2分)
【解析】试题分析:这首诗情感围“嗟”展开,绕首句便营造出寂寥情绪;加上“君”竟要远行万里,更令人嗟叹。诗人因“卧病”不能将朋友送至渡口桥边,故感觉到江上远远烟树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下两联用典,颈联将友人贬谪所行之路写成一条追思故杰的路,孙楚不遇、屈原冤屈,同时含有安慰和鼓励他的意思。尾联将朋友被贬谪比作宝剑流落,有代之不平意。这首诗情理俱佳,颈联工整,尾联质朴,表现出端庄稳重之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的必考题,分值虽然不大,但得分率也一直上不去,每年的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打转。那么诗歌鉴赏题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高考试题中的诗歌其在题材、体裁及题型的选择上是否有所偏好?如果我们能把近三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放到一起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