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造句
“王安石”的解释
51、 公元1026年,王安石时年十六,随父亲王益及长兄安仁首次来到京都。
52、 御史谢景温秉承王安石之意,上奏神宗,以试题“谤讪朝政”的罪名弹劾苏轼。
53、 熙宁四年(1071)二月,王安石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士。
54、 说现在《续藏》里有《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花悬案已经得到解决,并提及王安石的说法是言之有据的。
55、 王安石文辞闳富,世少伦比,四方土大夫素所推服。
56、 在王安石看来,汉唐以来的经传之家显然是以辞害意,以注害义的。
57、 公元1068年4月,王安石越次入对,这是他第一次是与宋神宗对面长谈,宋神宗首先问他说:方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以为先?王安石回答:以择术为先。
58、 不仅如此,他还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改写了文学史的面貌。
59、 王安石纵使留下了身后名,纵使千百年后的美国人都在借鉴他的“青苗法”,纵使“后来谁与子争先”,又能怎样?他始终是孤寂的。
60、 就理论上来说,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是可以实施的。
61、 这里是潮汕十余万袁氏的发祥地,相传始祖为袁琛,为北宋兵部尚书,因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被贬为潮州刺史。
62、 本文开头的那道题中所暗示的王安石保甲法,毫无疑问是当时研究的重点之一。
63、 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等也都以王安石“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
64、 仁宗时期人才辈出,留芳百世的有包青天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司马光、柳永等等,全是些文章千古、忠肝义胆的名士。
65、 王安石在鄞县做官时曾经做过类似青苗法的试验,“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很好,为什么推广到全国就出了大问题呢?其实道理也不难理解。
66、 老实巴交的一对农民夫妻与天子宠臣王安石促膝谈心,才真使他俩情何以堪.
67、 一直几乎没有什么表情的王安石也拿了那诗抄呵呵笑个不停。
68、 王安石认为,这种考核的好处,就在于奖勤罚懒,励有功而退无能。
69、 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很大,北宋人宗法商隐创立西昆体,王安石更是评价“虽老杜无以过也”。
70、 历代文人王安石、贺铸、李之仪、张孝祥、王守仁、庄昶、戴重、程敏政等也先后来到香泉,并留有题咏。
71、 北宋王安石在江宁府任上自请退休,夫人吴氏把官舍里一张躺习惯的藤床带回了家。
72、 例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意为青黄不接的农民提供小额贷款。
73、 米芾曾为王安石书写“昭文斋”扁额。
74、 司马光起自布衣,历仕四朝,仁宗时极言建储,英宗时调停骨肉,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直言无隐。
75、 王安石借游褒禅山说明,要达目的,必须“有志”。
76、 例如王安石一手提拔的邓绾就是典型的势利小人,甚至说出过“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的“名言”。
77、 此皆王安石之过也,今日其亡,不加鞭鞑已属仁德,怎可再行追赠?
78、 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79、 啸歌讴吟王安石不但是一个儒者,而且还是一个文人,和当时的理学家不同,他并不认为工于诗文是玩物丧志,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
80、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而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81、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所写的愿望终于实现,他与明月一起回到了钟山。
82、 王安石的衣着,大概也是很不讲究的,苏洵在他的著名的《辨奸论》中写道“(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其情也哉!”。
83、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84、 王安石极力赞扬王昭君和匈奴单于的纯真爱情,以为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生失意,胡汉都是一样。
85、 《萍洲可谈》述,王安石从江宁府任上自请退休,夫人吴氏把官舍里一张用习惯的藤床带回了家。
86、 苏东坡心中含愧,便想找个机会向王安石赔罪。
87、 在这儿,王安石所言“公听并观”,说的无非是仁宗皇帝“无为而治”,静待台谏、宰相互相监督。
88、 据说王安石当时写了一首求欢情诗,埋在儿媳妇经常上香的香炉灰下面,儿媳妇从灰中扒出后和诗一首,也埋于其中,王安石扒出后知道儿媳妇心已有意。
89、 若安石、惠卿(王安石、吕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
90、 曾上奏反对青苗法“别为一赋以蔽海内,非王道之举”,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朝廷宣其复出为官。
91、 这就是后来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雏形。
92、 可是王安石却说那不过是“断烂朝报”,也就是零乱的政府公报。
93、 宋代一改婚姻重门第旧风,名相王旦、富弼、吕蒙正,范仲淹、韩琦与王安石,女婿门第多无足称道。
94、 狄青暂露头角,王安石登科外放,司马光丁忧在家,小皇子遗憾夭折。
95、 王安石的母亲姓吴,为临川金溪县人,是一位有较高文化水平并且有高见卓识的妇女。
96、 宋神宗时,淤灌规模更大,据王安石估计,利用运河进行淤田,每年可增收粮食数百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