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
考纲解说 自2002年起,高考取消了对现代诗歌的考查,把诗歌鉴赏纳入“古代诗文阅读”的范畴。
但在2002年高考中古诗又以新的测试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第一次以主观笔答题的形式测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直到2008年这种简答的考查方式在高考命题中基本没有什么改变,可见稳定性相当强。 古代诗歌的鉴赏要求明确为: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考查时通常设置这些问题:诗歌中描写了什么景物(事物、人物)?它有什么特点?此形象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属于什么类型?……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也就是既要知其“表”,又要知其“里”。
命题方式一般是填空题或简答题。 重点难点 解题方略 1.遵循诗歌形象鉴赏考题解答的一般规律:①看清题干;②整体阅读;③筛选信息;④比较确定。
2.明确诗歌形象鉴赏考题解答的基本要求:①把定其表;对诗歌中的景与物,我们要抓住形、色、声等作具体分析,从而把握景与物的特点;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应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感知。②深入其里:对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表达特定情趣和意味的意象,要熟悉其特殊的内涵;把景、物与人联系起来理解,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表及里,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
③知人论世: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诤歌的风格,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风貌。④运用术语: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意境类(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 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大概可由以下几个部分( 考试时会从中择取几点)来组成: 一是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 二是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
三是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 四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研判。
五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从上面的五点入手,简略叙述一下答题的注意点: 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
特别注意的是,对多音多义词的翻译疏通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境的前提下完成, 切不可望文生义。对一些词的附加语义(感情色彩、语境语意) 要结合诗境考虑。
对诗歌句子的理解更要从全诗入手, 看是写景还是抒情,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 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进而对之作出正确的解释。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 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 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 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 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语言特色:(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 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 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二、对诗歌形象的把握,尽可能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诗歌的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 看诗歌是写自然界的景还是抒人文化的情; 看是借助自然景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 还是直接出现抒情主人公的身影;看诗歌是表“小我”志趣, 还是发“大我”情怀。
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 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 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 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 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 乌啼”、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 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
2.求
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内容方面、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借事(折柳、雁,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起到了什么作用、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山河沦丧的痛苦、简洁洗练、沉郁顿挫;4;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王昌龄,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抑扬、对比昭应。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内容、方法。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渲染、衬托、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精神内涵的词或字)、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辞藻华丽、委婉含蓄.分析重点:景物特征、动静、对比,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或抨击社会现实: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即。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2..写法特点;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关山月》,多借古讽今,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语言;局部,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久居边关的乡愁。常用比喻、象征,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内容特点:咏物言志。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二;②咏(题、赠、赞)+物象2,代表人物是王维、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拟人、夸张,有山水田园诗派、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发展到唐代。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战争为题材的诗、浑厚雄壮、多用口语,参照内容,明确类别;③忧国伤时;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保家卫国的决心。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技巧、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日暮思归):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孟浩然,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少年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二)咏物诗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或托物传情(月、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
(四)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2.内容特点、托物言志、象征、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景物、思想、中心。2.捕捉意象、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从军行》等;2.基本主题: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萧瑟、凄凉: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建立功业的渴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整体)、登高、凭栏;3,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情怀)答题过程、正侧、虚实、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发展到唐代,或感慨个人遭遇,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语言特色、语言风格。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三)。
3.诗歌鉴赏应该怎么复习呢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如何应对?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有些同学反映由于平时针对诗歌鉴赏题所作的练习都是选择题,一下子改为主观题根本找不到思路。事实上,经过对大纲及样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做这类题也不是天马行空,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术语,这样,我们不难做到“一矢中的”。
通过研究,我把诗歌鉴赏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为了方便记忆,有些分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并列关系):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
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 激越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辛弃疾)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 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4.古代诗歌鉴赏四个考点
“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5.诗词赏析一般要点是什么、各位朋友帮帮忙
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不外乎三方面:作者借助“什么”,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何种“情感”。
这三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象”、“情”、“法”三个字,在这个三字秘诀里:“象”即“意象”,也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附着物”;“情”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法”即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而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最重要的是就是要抓住四大方面,做到一审意象,二品语言,三找表现手法,四品思想感情。
试具体分析如下:1.审意象 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简单地说,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化了的外界客观事物,作者借助这些客观事物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
例如张籍《秋思》一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就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秋风”为思乡营造了氛围,“家书”则是寄托乡思的直接“工具”。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
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意象分为三个方面: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鉴赏 需要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②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杜甫。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王维。
④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韦应物。
⑥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高适、王昌龄。 (2)景象鉴赏 需要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物象鉴赏 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或者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主观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作品的物象以及物象所包含的旨趣、物象所体现的情调、物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比如2002年高考试卷中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理解“柳”这一意象。在课文中学过的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句子,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
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而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为“柳——留——惜别——依依不舍”,可以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但是,把握诗歌意象要避免思维定势,如《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如果对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失误。
(可参见“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部分中的“诗歌鉴赏常见意象总结”)2.品语言 品语言是要品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关键语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句,才能准确鉴赏诗歌。
因此,重点字词成为考题设置的一项内容。如唐代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韦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
对诗中“秋”字的理解,关系到对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再如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八百里”二句,生动地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食烤熟的牛肉的宴。
6.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点
诗歌鉴赏题相关知识点
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主要有七个词: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生意盎然、阴沉肃杀。
“意境型”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分三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中出现“手法、技巧、如何、怎样”这四个词时,一般都是从手法角度答。
表现手法主要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讽)今、借事表意、用典五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分层次写景、托物言志、象征、用典、使用叠词、细节、白描等11种。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设问、反问等8种。
“手法型”答题步骤一般分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所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这种手法自身的作用,以及表达力诗人怎样的感情。
比喻修辞手法的答题套路: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化平淡为生动(或者化抽象为具体,或者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诗人……(情感)。
拟人修辞手法的答题套路:这一句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简单翻译这一句诗),赋予……以人的……(情态,或者动作,或者情感等),(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诗人……(情感)。
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整体风格、修辞手法、炼字炼词。
诗歌语言整体风格主要有五个词: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华美绚丽、雄浑豪放。
“语言风格型“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炼字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古诗赏析题一般怎么答题
诗歌鉴赏技巧答题要领: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1.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命题方式:这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具体方法:解释单个字+解释所在诗句的意思+手法分析+情感分析2.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具体方法:解释诗句+分析手法+结合谈情感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当然围绕艺术手法,也会有一些更具体的提问方式.问题越具体,相对而言,回答越容易.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具体方法:说出表现手法+通过这种手法表现的情感4.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5.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命题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等.盘点知识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花草类(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树木类(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风霜雨雪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动物类(1)子规:悲惨、凄惨(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器物类(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名望颜色类(1)白:纯洁无瑕、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希望、活力、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利国利民(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其他类(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二、诗歌的语言这部分涉及的考点有炼字、音韵、格律(押韵、对仗等)、简繁、用典等.在这里我们把炼字以外的内容称之。
8.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及相关题型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具体规定是这样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的诗词鉴赏试题,选用了24首诗词,设计了37道题目,对考点均有涉及,就题目而言,虽然有的侧重某一方面,有的是综合考查,但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炼词型 命题形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是请简要分析)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好处。第三步也可放在第二步前。
答题示例: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①氛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 (第一步:指出是哪一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第二步,指出使用该字的好处),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邻邻,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第三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例2 (200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①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①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题目已将字词点出,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第二步指出使用该词后的景象);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第三步指出使用该词的好处)。 第二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例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表达技巧型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
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此(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例2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省江门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调研测试)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