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如“鸿雁”等还有哪些?

1.“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如“鸿雁”等还有哪些?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2.古代书信别称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竹简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尺牍 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信称为尺牍。

柬 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的总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尺素 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 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 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札 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

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如,用鸿雁代称书信,鲤鱼和书简也代指书信。

别称,书信,诗句

3.我国古代对信件的叫法

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

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4.书信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别称,如“鸿雁”,请在写几个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5.与书信有关的诗句

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6.古代书信的九种别称是什么

一、手书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二、家信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

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三、便函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四、寸简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

五、书信函书信: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之为“书”。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

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六、函函:函本指封套,一封信叫一函,。

—套书也叫一函。后来就用函指书信。

七、简札族柬简:本指战国至魏晋时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板。竹片叫简,木板叫札或牍,统称为简。

这些都用作书信的称呼,后来书写材料虽有变化,而这些称呼却沿用下来,如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此外还有“信简”、“书简”、“简书”、“简牍”、“简札”、“简贴”、“手简”、“手毕”、“书牍”、“竿牍”、“函牍”、“信札”、“函札”、“书札”、“柬帖”、“函柬”等,也都是书信的称呼。

八、柬柬:“柬”通“简”,是信札、名帖的统称。如书柬、请柬等。

如元杂剧《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将着一柬寄与王郎。”九、翰素笺缄翰:本指山鸡或鸟羽,因古人用羽毛为笔,所以代称毛笔,进而引申为笔写的书面文字,亦多指书信。

7.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唐代:陈玉兰《寄外征衣》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3.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唐·李冶《结素鱼贻友人》

尺素像冰雪一般洁白,结成双鲤鱼的模样,要想知道心里想的事情就要打开鱼腹看书信。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春望》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5.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6.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唐·韩偓《家书后批二十八》

我寄的书信还没有到但是我的心早就已经带到,想念已经在孤城海岸头。

7.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京师得家书》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8.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唐·杜甫《得家书》

在外游荡给家中寄书信,返家就带上家书。

9.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杜牧《赠猎骑》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处

10.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宋·陆游《渔家傲》

流着泪面对这空白的书信纸,心中的思念之情怎么能一张纸就能表达出来的,当书信寄出再收到的时候,这已经是明年的事情了。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今含义

1、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晋书·陆机传》:"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

《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渡,乞白服相见。"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2、指信札。

唐王驾《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家信、情书等等。

例句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8.古人把书信叫什么

“鱼书”、“尺鲤”、“鲤鱼”、“鱼肠”、“鲤素”、“素鲤”、“鱼素”、“鱼中素”、“鱼缄”、“鱼信”、“鱼讯”、“鱼函”、“鱼封”、“文鳞”、“鳞素”、“锦鲤”、“锦素”、“锦鳞书”等是与“双鲤”、“双鱼”同源的书信别称。下边举出—些例子验证这些别称的应用。

鱼书:唐代韦皋《忆五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鲤鱼:元稹《贻蜀·张校书元夫》诗:“劝君便是酬君爱,莫比寻常赠鲤鱼

鱼肠:唐李娇《素》诗:“鱼肠远方至,雁足上林飞。”

鲤素:宋刘才邵《清夜曲》:“门前溪水空粼粼,鲤素不传娇翠颦。”

素鲤:唐代武元衡《祭李吉甫文》:“风传丽句,缄开鲤素。”

鱼素;元代方回《赠吕肖卿》诗:“湓浦稀鱼素,阳山杳雁程。”湓浦、阳山是地名。

鱼中素: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远水来从楼下路。过尽流波,未得鱼中素。”

鱼缄:元代张昱《得朱桓修编海道之音》诗:“鱼缄尺素虽云密,事载空言始可怜。”

鱼信:唐代人胡曾《车遥遥》诗:“玉枕夜寒鱼信断,金钿秋尽雁书遥。”

鱼讯: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禀启附·候杨提台》:“夙庇鹰扬,虔伸鱼汛。”

鱼函:清人宣鼎《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遂掩襟往觇,锦袱也。中裹金玉钗钏,珠宝灵星,滕以鱼函,折作方胜。”

鱼封:明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题诗罢告天公,替雁帖当鱼封,风卷起入长空。”

文鳞:文鳞指鱼,亦代称书信。李商隐《题二首后重又戏蹭任秀才》诗:“虚为错刀留远客,枉缘书札损文鳞;”

鳞素:明王世贞《答徐文杲》诗:“菰芦最深处,鳞素一堪凭。”

锦鲤:本意为鳞光闪烁的鲤鱼,因鲤鱼代指书信,所以用作书信的美称,宋代李泳《贺新郎·感旧》词:“彩舫凌波分飞后,别浦菱花自老,问锦鲤何时重到。”

锦素:宋代蔡伸《卜算子》词:“望极锦中书,肠断鱼中素。锦素沉沉两末期,鱼雁空相误。”

锦鳞、锦鳞书:锦鳞是鱼的美称,因鱼可传书,故亦代指书信。如后蜀人顾琼《酒泉子》词:“锦鳞无处传幽意,海燕兰堂春又去。”杜牧《春思》诗:“锦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

鱼笺:这是与上述各别称不同的书信别称。鱼笺是鱼子笺的简称。鱼子笺是唐代时四川产的一种纸,纸面呈霜粒状。因这种纸常常作书信用纸,所以代称书信。如元代任昱《寨儿令·书所见》曲:“碧波不寄鱼笺,翠衾寒犹带龙涎。”

9.“书信”的别称有什么

唐代诗人杜甫有两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有人以为杜甫家里藏书很多,价值万元。殊不知这“家书”,就是指家人写来的书信。

“书”,最早并不作“书本”之解,而是作动词用,是“写”的意思。后来才作名词用,以后演变为书信,例如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等。

“简”,是一种竹片 ,后来也作书信用。例如《西厢记》有“酬简”,就指张生与莺莺互通的书信。

“札”,是一种小木简,后来也演变为“信札”之用。 “牍”,是书版、木板,后来也指书信,或称“尺牍”。

“素”,原属丝织一类,可代纸。把信写在丝织品上,便称为“素”或“鱼素”。

“笺”,古称小幅而华贵的纸为“笺”,后来演变为书信之用。今天也称信纸为信笺。

“函”,古时封套为“函”,后来写信多放在封套内,免被他人看到,故也称书信为“函”,尊称别人的信叫“大函”。 另外,古时候,函的两面刻有鲤鱼图案,又传说鸿雁可以替人们传信,故有诗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因此,“双鲤”、“鱼素”、“鱼雁”、“来鸿”等,也是书信的别名。

10.古代的书信有哪些别名

古代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

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今年故宫博物院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送大体有以下方式: 羽檄 : 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 :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 鸡毛信: 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

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 : 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这样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 : 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 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

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收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宇牌急脚递。

与书信别称有关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