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是如何体现杜甫人格的?

1.杜甫的诗歌是如何体现杜甫人格的?

杜甫诗歌所表现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艺术宝库中,唐诗与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备受后人推崇。

它宛如丽天繁星,闪烁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彩;又如春兰秋菊,装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 这中间,最引人注目的两颗耀眼明星当数李白和杜甫,他俩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郭沫若评论李白和杜甫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确为的论。李白远祧屈骚,杜甫遥承《诗经》;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进雕赋表》),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泰山,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巨擘。

相比较而言,杜甫的诗歌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关注民生疾苦,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因而最吸引着我,最打动着我。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他自己有过“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奢望,也经历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悲辛,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现实生活,逐渐使他对时代的苦难,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国的不幸,有了深切的体验。

从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的十几年间,在盛唐诗人普遍沉寂的情况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辉照亮了整个诗坛。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到诗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后人称杜甫为“集大成者”,称其诗为“诗史”,誉其为“诗圣”,他是当之无愧的。

我以为,从一个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一个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为人。因为,从理论上讲,“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是文学的根本特征。

这一根本特征告诉我们,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不同作家由于个人遭际的不同,生活阅历的不同,所参与社会生活广度、深度的不同,文学素养高低的不同,对时代精神把握能力高下的不同,各人的“反映”是不同的,这种“反映”是主观的,它会打上作家鲜明个性的烙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这一段话,一般简括为“诗言志”、“诗缘情”。

诗歌创作,可以看作是诗人“志”、“情”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探究其个性特征和为人,进而体察其人格的魅力。

文学批评有一条基本原则――知人论世。确实要研究杜甫,有必要研究杜甫生平。

我们且看一下他的人生轨迹。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早慧,据称七岁即能诗文,《壮游》诗中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二十岁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东下姑苏,南游剡溪,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十年“壮游”。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岁) 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希望循着科举道路登上卿相之位。

但奸臣当道,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生活日益穷困潦倒。

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之后,才谋得了一个看守武库的小官。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7岁) 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先是在陕北逃难,继而又被安史叛军俘解长安。

后来。

2.杜甫的哪几首诗可以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有史料为证: 《吕氏童蒙训》曰:"陆士衡《文赋》:'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论也。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如杜子美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但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故失于绮靡,而无高古气味。子美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子美即杜甫了)

至于他的代表作,则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高》等在诗中都有他自身性格跟情感的写照。

我认为的体现他自身的有: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在天地间飘零。「名岂文章著」是反语,也许在诗人的内心,自认为还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并寄予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匡时济世的抱负和失望心情。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杜甫,诗句,人格

3.诗人杜甫的性格

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他和李白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当李白遭遇危险时,他却魂牵梦绕,再三写下《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诗篇。他在夔州离开自己住过的一所房屋时,也不能忘记以前常来自己院中打枣为食的邻家老妇人,特意写了《又呈吴郎》诗,嘱托新主人对她应多加体谅。

当然,更多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战乱中的国家和贫苦大众的强烈的忧念。只是,杜甫的情感,不像李白那样奔泄而出,而是受到理智的节制。

这一性格特点,直接影响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杜甫更喜欢、更擅长在严格的形式中,以精心选择、反复锤炼的语言来抒发情感。

4.从诗中论杜甫的性格特征

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在他的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都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寓主观于客观。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是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

因为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克制自己激动的情绪,具有冷静的头脑。 善于运用对话并将人物语言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杜甫继承学习了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采用俗语。

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是写人民生活的,采用一些俗语更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

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

5.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看出的杜甫伟大的人格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采纳我吧、、、、、

6.杜甫的人品怎么样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的性格------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当李白遭遇危险时,他却魂牵梦绕,再三写下《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诗篇。他在夔州离开自己住过的一所房屋时,也不能忘记以前常来自己院中打枣为食的邻家老妇人,特意写了《又呈吴郎》诗,嘱托新主人对她应多加体谅。当然,更多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战乱中的国家和贫苦大众的强烈的忧念。只是,杜甫的情感,不像李白那样奔泄而出,而是受到理智的节制。他的性格特点,直接影响了诗歌创作,就是:杜甫更喜欢、更擅长在严格的形式中,以精心选择、反复锤炼的语言来抒发情感。

杜甫诗句有关人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