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描写亭台楼阁的古诗各4篇

1.求关于描写亭台楼阁的古诗各4篇

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

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

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

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

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望祥符观》中,却现出。

2.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有哪些

1、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

2、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米芾《望海楼》

3、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陆游《登拟岘台》

4、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元好问 《横波亭》

5、岳阳楼前丹叶飞,栏干留我不须归。—陈与义《又登岳阳楼》

6、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白居易《江楼早春》

7、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王勃《临高台》

8、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王勃《临高台》

9、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序》

10、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12、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序》

13、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曹值《孔雀台赋》

1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亭台,诗句

3.关于短亭的诗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竹亭阴合偏宜夏,水槛风凉不待秋。

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时。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关于四大名楼的诗句

中国四大名楼

岳阳楼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鹊楼)之一。矗立在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上 。 始建于唐 , 清同治六年(1867)再建。因范仲淹曾撰《岳阳楼记》而出名。纯木结构,重檐盔顶,主楼3层,通高19.72米,黄色琉璃瓦顶。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内藏 12 块檀木板刻《 岳阳楼记 》全文,为清乾隆时名书法家张照所写。

滕王阁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南昌市赣江边。唐永徽四年(653) ,高祖子滕王李元婴督洪州时营建 ,并以封号为名 。上元二年(675),洪州都督阎伯玙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即席作《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历时1300多年 ,屡毁屡建 ,1926年为北洋军阀邓如琢烧毁 。后又重建。

黄鹤楼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楼址在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历代屡毁屡建,1884年最后一次焚毁。历代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均有题诗。1985年,在蛇山的高观山西坡重建,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颇具民族风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

鹳雀楼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曾在此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佳句。

我国最早的国旗出现在清朝..颜色为黄色

..

满不在乎叫无谓,所剩无几叫无余(无遗)

不管怎样叫无论,不用怀疑叫无疑.

5.求关于描写亭台楼阁的古诗各4篇

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

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

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

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

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望祥符观》中,却现出。

亭台楼榭有关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