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痴男怨女的诗`词`赋?

1.描述痴男怨女的诗`词`赋?

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 忆梅下西洲,①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②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③ 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

④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⑤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 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⑦ 海水梦悠悠,⑧ 君愁我亦愁。

⑨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注释】 ①下:落。

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西洲:地名,未详所在。

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 ②鸦雏:小鸦。

鸦雏色:言其鸟黑发亮。 ③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④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⑤莲心: 隐“怜心”,就是相爱之心。

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这一句意思双关。

⑥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成为典实。 ⑦以上二 句似倒装。

秋夜的一片蓝天象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

一 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 ⑧悠悠:渺远。

天海寥廓无边, 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 ⑨君:指在江北的 所欢。

【品评】 《乐府诗集》将本篇列于杂曲,作古辞,原本是长江流域的民歌,字句当 已经过文人的修饰,它代表着《吴歌》、《西曲》最成熟最精致阶段的作品。 诗歌写一位女子对情郎的执着相思。

这位女子住在长江南岸,她的情郎已去江 北。在一个梅花开放的春日,他们曾在西洲幽会。

当梅花再度盛开的时候,这 位女于“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来唤起他的共同回忆。 此诗的显著特点是在动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其中最精彩的是采莲一 段:女子怀着满腹心事去采莲,若有所思地拿着莲子把玩;清香的莲子使她想 起所爱的人,不由珍惜地“置莲怀袖中”。“采莲”、“弄莲”、“置莲”三 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再如“忆郎郎不至”以下六句,从 “忆梅”到“忆郎”,“忆”而又“忆”;从“望鸿”到“望郎”,“望”而 再“望”,写出了女主人公柔情郁结的情态。 这首诗基本上四句一换韵,象是许多五言绝句联缀而成。

但语语相承,段 段相绾,首尾相顾,浑然成篇。换韵处往往用“钩句”承接,形成反复回环、余味无尽的情韵。

诗中多用重字,如用了四个“门”字,七个“莲”字,以着 意渲染缠锦的情思。这首诗也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如“莲子”谐“怜子”, “莲心”谐“怜心”;“清如水”说其情纯洁如清水,“彻底红”说爱得极为 热烈。

这就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

2.长恨歌 唐玄宗当然也有人之常情,但他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果真能真

唐杨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千百年来世人咏叹不息的主题,令无数痴男怨女为之感动。

唐玄宗当年安史之乱为了保全自己以及李唐王室,被迫屈从了禁卫军的胁迫,以杨玉环的性命换来了大唐的苟延残喘,以及延续一百多年的国运。唐玄宗在这个时候所做的决定表明他还没有像当年项羽那样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显示出了一代帝王的远见卓识。

虽然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对失去一代佳人杨玉环时表现出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毕竟还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可以商榷的。但是我们联系回到长安之后的唐玄宗的表现来看,心如止水,万念俱灰的唐玄宗给后人的感觉就已经是灵魂已随玉环去,躯体尚待天命来,非常的令人同情和哀婉。

半个世纪以后,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篇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巅峰之作横空出世,再次将人们带到那个极富传奇性的历史片段,使得人们对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又增添了无限的遐想。我的看法是:即便李杨之间的爱情没有达到如白居易笔下所描述的杨贵妃化身道士,与唐玄宗梦中缠绵,以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段他们俩的悲剧爱情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爱情故事,更何况出自一代帝王,难能可贵之处,值得后人去悲歌,去同情,去升华…… 这是我的愚见,写了半个小时,有点累了!选我吧!O(∩_∩)O哈哈~。

痴男怨女,诗句

3.描述痴男怨女的诗`词`赋

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

忆梅下西洲,①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②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③

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④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⑤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

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⑦

海水梦悠悠,⑧

君愁我亦愁。⑨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注释】

①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西洲:地名,未详所在。

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 ②鸦雏:小鸦。鸦雏色:言其鸟黑发亮。

③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④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⑤莲心:

隐“怜心”,就是相爱之心。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这一句意思双关。

⑥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成为典实。 ⑦以上二

句似倒装。秋夜的一片蓝天象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一

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 ⑧悠悠:渺远。天海寥廓无边,

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 ⑨君:指在江北的

所欢。

【品评】

《乐府诗集》将本篇列于杂曲,作古辞,原本是长江流域的民歌,字句当

已经过文人的修饰,它代表着《吴歌》、《西曲》最成熟最精致阶段的作品。

诗歌写一位女子对情郎的执着相思。这位女子住在长江南岸,她的情郎已去江

北。在一个梅花开放的春日,他们曾在西洲幽会。当梅花再度盛开的时候,这

位女于“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来唤起他的共同回忆。

此诗的显著特点是在动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其中最精彩的是采莲一

段:女子怀着满腹心事去采莲,若有所思地拿着莲子把玩;清香的莲子使她想

起所爱的人,不由珍惜地“置莲怀袖中”。“采莲”、“弄莲”、“置莲”三

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再如“忆郎郎不至”以下六句,从

“忆梅”到“忆郎”,“忆”而又“忆”;从“望鸿”到“望郎”,“望”而

再“望”,写出了女主人公柔情郁结的情态。

这首诗基本上四句一换韵,象是许多五言绝句联缀而成。但语语相承,段

段相绾,首尾相顾,浑然成篇。换韵处往往用“钩句”承接,形成反复回环、

余味无尽的情韵。诗中多用重字,如用了四个“门”字,七个“莲”字,以着

意渲染缠锦的情思。这首诗也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如“莲子”谐“怜子”,

“莲心”谐“怜心”;“清如水”说其情纯洁如清水,“彻底红”说爱得极为

热烈。这就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

4.描述痴男怨女的诗`词`赋

1、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先秦 无名氏《越人歌》(其中最后两句写得最妙、最有名)

2、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北宋 柳永 《凤栖梧》(也是最后两句最好)

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北宋 李之仪《卜算子》

5.“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的诗句大意是怎样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抄下余冠英先生所译的文字: 溱水长,洧水长, 溱水洧水哗哗淌。

小伙子,大姑娘,人人手里兰花香。 妹说:“去瞧热闹怎么样?” 哥说:“已经去一趟。”

“再去一趟也不妨。洧水边上,地方宽敞人儿喜洋洋”。

女伴男来男伴女,你说我笑心花放,送你一把芍药最芬芳。 原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月上已之辰,郑国溱洧两河之畔,男女杂集,春游欢会的情景,有人说古人用芍药中的“药”(此字我们这里方言还念yue)字代表相约,所以芍药也成为男女间定情的象征,诗中的男子将一朵鲜媚的芍药送到女子手中,爱情之花也在彼此心中绽放。

这情景,这诗句,打动着千古以来的痴男怨女。《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第四十回行牙牌令时表现很有点“失态”,一会说《牡丹亭》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一会说《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最后又来了句“仙杖香挑芍药花”,这芍药花,正象征的蓬蓬勃勃的爱情。

所以宋人张镃在诗中赞道:“自古风流芍药花”。 姜夔有一首词,说的是扬州的芍药: 侧犯·咏芍药 恨春易去。

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

正茧栗梢头弄诗句。 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

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

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北宋时扬州芍药就极为繁盛,苏轼有诗:“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当时每年扬州举办芍药万花会,官吏搜聚绝品十余万株观赏欢宴,一时热闹非凡,扬州芍药就此名闻天下。

后来苏轼见太过扰民,曾一度废止了这种行为,但只禁得一时,扬州芍药还是“佳种年深亦多变”,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 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南下洗劫扬州(1161年)后,城破人亡,芍药也无复往日之景。

姜夔重过扬州时就写下了我们熟知的“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著名词句。 然而,写芍药时,还是不得不提起扬州二字,正像写牡丹离不开洛阳一样,南宋大奸臣贾似道有诗: 又是扬州芍药时,花应笑我赋归迟。

满堂留得春如画,对酒何妨鬓似丝。 玉立黄尘那可到,锦围红蜡最相宜。

买山若就当移种,此际谁能杖履随。 贾似道人坏诗不坏,这首写芍药的诗倒也不错。

要说古时做皇帝也不容易,奸臣也不是个个都是大白脸上写着“奸臣”二字,单看这诗,怎么能想到他是奸臣庸臣? 元末诗人杨允孚《咏芍药》里这样写道: 时雨初肥芍药苗,脆肥香压酒肠消。 扬州帘卷东风里,曾惜名花第一娇。

清代塞尔赫有七绝《白芍药》一诗: 珠帘入夜卷琼钩,谢女怀香倚玉楼。 风暖月明娇欲堕,依稀残梦在扬州。

到了明清,扬州芍药规模虽不如宋代,但却培育出极为罕见的黑芍药,此品种花朵色深紫近黑。明末清初的扬州,园林极盛,各园中也都广泛种植芍药。

芍药有养血敛阴,柔肝缓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对于一些女性特有的疾病更是有显着功效,故有“女科之花”的称谓。 好为花王作花相 芍药,和牡丹的形貌非常相近,但牡丹是木本,花大枝粗,有雍容华贵的气象,而芍药是草木,显得娇小柔弱,所以古人评花时以牡丹为第一,芍药第二,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如宋朝陆佃就在《崥雅》一书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宋邵雍有诗:“要与牡丹为近侍,铅华不待学梅妆”,方回也说:“可止中郎虎贲似,正堪花相相花王”。

所谓“中郎虎贲”,是这样一个典故,说东汉时的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曾做左中郎将,有一个勇士与蔡中郎长相特别相似。所以后来形容两人面貌相似,就用“中郎虎贲”。

这里是说芍药和牡丹的“容貌”相似。 杨万里有诗: 红红白白定谁先?袅袅婷婷各自妍。

最是依栏娇分外,却缘经雨意醒然。 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暗香正可怜。

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 关于芍药为“花相”一说,还有以下的来历: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了“四相簪花”的故事: 韩琦于庆历五年(1054年)上任扬州太守时,其府署后园中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

每朵花瓣上下红色,中间围一圈金黄色花蕊,是一种叫“金带围”的新品种,韩琦十分高兴,又邀了三人,同来观赏。这三人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珪、大理寺评事佥判王安石、大理寺丞陈升之,酒至中筵,剪四花,四人各簪一朵。

过了三十年,四人都先后当了宰相。因芍药中“金带围”品种与宰相的金色腰带相似,从此,芍药便成了“花相”的代表。

每个朝代的审美标准不大一样,在盛唐,人们喜欢体态丰腴的美人,所以富贵雍容的花王牡丹更为得宠,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就这样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里就贬芍药而重牡丹。 但是渐渐地到了唐代后期,人们对于芍药也越来越喜欢了,晚唐诗人王贞白有诗道:“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而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这两位唐代人物都。

有关痴男怨女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