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1.虎符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秦王破阵歌》苍莽白草朔风动古原 扬眉仗剑侠少年挥手千骑如雷铁甲玄 壮志功开万世端马蹄踏破九州风云乱 持节展纛出长安虎符在握将军初加冠 千营一呼势如山路迢遥 征尘黯 阵云集 柝声传请缨击楫而今何人健 且掣龙泉仔细看奇谋帷幄间 定 决胜千里远 韬略运筹敢比孙吴肩忽 移师惊如电 骤 投鞭长河断 纵马何惧干戈险黄沙漫 斜阳阑 矢交坠 勇争先任凭锋刃光错彻骨寒 英风锐气干云天转瞬破敌顽 望 沙场孤月圆 野帐琼筵凯歌震山川听 画角声声残 梦 惊回意依然 滔滔热血男儿胆扫靖狼烟鲲鹏自高旋 四方大任丈夫肩英雄立世功名只等闲 惟愿生民俱欢颜民得平安天下安。

2.虎符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虎竹)《史记•信陵君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 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

又《文 帝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虎符”,铜铸,虎形,背有铭 文,分两半,右半留中,左半授予统 兵将帅或地方长官。

调兵时由使臣 持符验合,方能生效。“虎竹”,即虎符与竹使符,皆调兵之信物。

唐•李 白《古风》:“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唐•李益《寄赠衡州杨使君》:“湘竹斑斑湘水春,衡阳太守虎符 新。”

南朝•宋•鲍照《拟古三首》之 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唐•李白《塞下曲》之五将军分虎 竹,战士卧龙沙。”

虎符,诗句

3.了解古代的虎符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就是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考古学家发现过得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的杜虎符,汉以后的虎符设计上又有了变化,

调发军队时,须有使臣持符,两符相合,方能发兵。现代常用的“符合”一词,便源出于此。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4.信息传递的诗

宋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中的“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

以及以下诗句: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5欲寄彩笺无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5.关于信息的诗句

中国古代邮驿,历代均由国家官办,为统治者服务,而民间通信异常艰难。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春望》中这样描绘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偶得一封家书,比得万金还贵。

在漫长的年代中,很多古诗都有关于传递信息的记载。笔者撷取几则如下。

一、鼓角催晓。击鼓是传递紧急警报的一种方法。

从商代卜辞中可以看出,它是“声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种。周《礼记·夏官·大司马》中就有用击鼓传递信号的规定:“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鼓者,击鼓可传号令,鼓士气,壮军威,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闻,声声不绝。唐诗人岑参《武威送别刘判官赴碛石西行军》诗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烽火报警。

西周主要发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传递紧急军情。为了防止犬戎从西、北方入侵,曾在丰镐东部的骊山上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与周围的诸候约定,如烽火起,则是敌人入侵,各路诸候都要前来勤王。

《汉书》载:“有寇即火然举以相告”,前烽举火,后烽呼应。《史记》有“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

唐末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曰:“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一有火警,将士不畏艰险,一齐上阵,保卫祖国边疆。 三、檄牌通信。

金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

“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传递时“过如飞电,望者无不避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传达命令,勒令岳飞退兵。

同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于临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狱中。明李东阳在《金字牌》诗中写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

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之亡,嗟晚矣!” 四、虎符调兵。

符有两种:一为铜虎符,一为竹虎符。铜虎符用途有二:一为郡守符,作为中央委任太守的证明;二为发兵符。

《史记》中记载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拿上如姬从王室盗来的兵符,赶往边境,撤换了魏将,率兵解除赵国之危,深得民心,表现出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唐人韩翃有诗云:“怀君乐事不可见,鬃马翩翩新虎符”;罗珦也有“三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的诗句。

可见,虎符是古代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信物。

6.古代的虎符是怎样的

郭沫若先生写过一部话剧《虎符》,讲的是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 赵”的故事。

赵国自长平之战后,国势衰微。秦国趁此围攻赵国邯郸,赵王向魏国 求救,而魏王惧怕秦国,迟迟不敢发兵。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让魏王宠妃如姬 盗出宫中虎符,最终发兵打败了秦国。 故事中所讲的虎符就 将领。

当需要派遣部队出 征时,帝王会将发兵命令 和手中的一半虎符交与传 令的官员。当传令官员到达部队驻地,出示手中的虎符与将领的相合,证明命令确 实是帝王所下达的,将领即可按命令行事。

在陕西西安出土过一件秦国的虎符,虎 身共有错金铭文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 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 必会军符,乃敢行之。

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大意是说:虎符右半在秦王手 中,左半在杜这个地方。

如果要调动军队超过50人就必须要使用虎符。如果没有虎 符,出现烽火报警,也可行动。

可见帝王对于调动军队是非常谨慎的,超过50人就 需要得到批准。 汉代的虎符与秦代的相似,但也有错银铭文的。

到了晋代,在虎符 背部突起一块,专门用于刻写铭文。直到宋代以后兵符才多改用牌。

是古代发兵的凭证,由青 铜铸造而成,造型如虎, 纵向可以分成两半,往往 在虎的背部接缝处刻有铭 文。平时虎符一半留在帝 王宫中,另一半留给领兵者。

7.“”老虎挂念珠”这个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

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相关介绍:

假慈悲指表面上装出一付慈爱怜悯的样子。老虎是肉食动物,念珠则代表不杀生,但老虎则摆脱不了以肉为食,因此是假慈悲。

相关例子:

1.清代王浚卿《冷眼观》 “大凡做州县官的,第一要有一副假慈悲的面貌,第二要有一种刽子手的心肠。

2.现代毛泽东《论鲁迅》:“他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

扩展资料

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

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歇后语:

1.沙煲打老虎-孤注一掷

2.入山的老虎-威风起来啦

3.入山不忘虎-警惕

4.轻索套猛虎-柔能克刚

有关虎符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