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木偶戏的诗句

1.关于木偶戏的诗句

郑板桥在《咏傀儡》一诗中写道:

笑尔胸中无一物,

本来朽木制为身。

衣冠也学诗文辈,

面貌能惊市井人。

得意那知当局丑,

旁观莫认戏场真。

纵教四肢能灵活,

不藉提撕不屈伸。

这首诗除了讽喻时俗外,也对提线木偶艺术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以下的一则,也勉强算吧:

《咏傀儡》 杨亿

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

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杨亿是宋初西昆体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如《泪》、《无 题》等组诗,颇能反映出西昆体诗的特点。不过,其中也有与西昆体迥异之作。上录《咏傀儡》便是一首别有风味的佳构。

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咏傀儡以言情,形象生动,耐人咀嚼。 诗题《咏傀儡》,意为吟咏木偶戏中的木偶。诗的前两句“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鲍老”,是宋代戏剧中的角色;“郭郎”,是戏剧中的丑角,诗中系指木偶戏中的木偶。这里,着墨无多,却使鲍老与郭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写鲍老,突出一个“笑”字;写郭郎,则紧扣其“舞袖太郎当”(衣服宽大,与身材不称)。透过这两行诗,我们仿佛目睹鲍老当筵笑郭郎的笑容,耳闻其笑语,也

仿佛看到郭郎甩动着宽长的衣袖机械起舞的舞姿。

诗的后两句“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笔锋一转,作出假设:倘若让鲍老当筵舞,则鲍老的舞袖较之郭郎反而更显得宽长。这两行诗,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哦,原来那个讥笑郭郎舞袖太郎当的鲍老,其舞袖更为郎当。这样,鲍老就成了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

角色,他对郭郎的讥笑,也就变为他的自我嘲笑。

显然,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寓讥刺于幽默之中,诗旨不在写鲍老笑郭郎舞袖太郎当,而在讥刺鲍老缺乏自知之明,以及傀儡的身不由己。但诗人不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声色俱厉地呵斥之,而是面露笑容,说出蕴藏着讥刺锋芒的幽默话来,从而,令人于一阵轻松发笑之后,陷入沉思,有所领悟。这种寓讥刺于幽默之中的艺术,较之直露讥刺锋芒要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关于“木偶戏”的诗句有哪些?

诗句:《咏傀儡》 杨亿

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

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作者介绍:

杨亿是宋初西昆体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如《泪》、《无 题》等组诗,颇能反映出西昆体诗的特点。不过,其中也有与西昆体迥异之作。上录《咏傀儡》便是一首别有风味的佳构。

赏析:

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咏傀儡以言情,形象生动,耐人咀嚼。 诗题《咏傀儡》,意为吟咏木偶戏中的木偶。诗的前两句“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鲍老”,是宋代戏剧中的角色;“郭郎”,是戏剧中的丑角,诗中系指木偶戏中的木偶。这里,着墨无多,却使鲍老与郭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写鲍老,突出一个“笑”字;写郭郎,则紧扣其“舞袖太郎当”(衣服宽大,与身材不称)。透过这两行诗,我们仿佛目睹鲍老当筵笑郭郎的笑容,耳闻其笑语,也

木偶戏,诗句

3.关于木偶戏的诗句

郑板桥在《咏傀儡》一诗中写道: 笑尔胸中无一物, 本来朽木制为身。

衣冠也学诗文辈, 面貌能惊市井人。 得意那知当局丑, 旁观莫认戏场真。

纵教四肢能灵活, 不藉提撕不屈伸。 这首诗除了讽喻时俗外,也对提线木偶艺术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以下的一则,也勉强算吧: 《咏傀儡》 杨亿 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 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杨亿是宋初西昆体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如《泪》、《无 题》等组诗,颇能反映出西昆体诗的特点。不过,其中也有与西昆体迥异之作。

上录《咏傀儡》便是一首别有风味的佳构。 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咏傀儡以言情,形象生动,耐人咀嚼。

诗题《咏傀儡》,意为吟咏木偶戏中的木偶。诗的前两句“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鲍老”,是宋代戏剧中的角色;“郭郎”,是戏剧中的丑角,诗中系指木偶戏中的木偶。

这里,着墨无多,却使鲍老与郭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写鲍老,突出一个“笑”字;写郭郎,则紧扣其“舞袖太郎当”(衣服宽大,与身材不称)。

透过这两行诗,我们仿佛目睹鲍老当筵笑郭郎的笑容,耳闻其笑语,也 仿佛看到郭郎甩动着宽长的衣袖机械起舞的舞姿。 诗的后两句“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笔锋一转,作出假设:倘若让鲍老当筵舞,则鲍老的舞袖较之郭郎反而更显得宽长。

这两行诗,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哦,原来那个讥笑郭郎舞袖太郎当的鲍老,其舞袖更为郎当。这样,鲍老就成了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 角色,他对郭郎的讥笑,也就变为他的自我嘲笑。

显然,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寓讥刺于幽默之中,诗旨不在写鲍老笑郭郎舞袖太郎当,而在讥刺鲍老缺乏自知之明,以及傀儡的身不由己。但诗人不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声色俱厉地呵斥之,而是面露笑容,说出蕴藏着讥刺锋芒的幽默话来,从而,令人于一阵轻松发笑之后,陷入沉思,有所领悟。

这种寓讥刺于幽默之中的艺术,较之直露讥刺锋芒要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4.关于“戏剧”的诗句有哪些

1、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唐 杜牧《西江怀古》

【释义】反观历史中,魏国如戏剧一般的战略,更有苻坚投棰这样荒唐的战略。

2、等为戏剧谁能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宋 苏轼 《古意》

【释义】苏轼追溯到事情的起始,笑向那“翁”问道:“同为戏剧到底是谁最早演习的?我笑对老翁说:‘还是儿子更贤于您!

3、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宋 张籍《酬朱庆余》

【释义】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4、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唐 白居易《长恨歌》

【释义】曾经弹奏完曲子让老师都佩服,(弹得好),化完妆周围的艺妓都嫉妒我(美)

5、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七律·赞京剧》

【释义】在戏曲中停顿抑扬顿挫,唱腔委婉中又透露出坚定。

6、一官聊戏剧,三径肯荒芜。——宋 陈棣《挽江公三首》

【释义】假如一个官开始聊起了戏曲,那么在他管理的地区三径之内肯定是荒芜的。

7、人生等戏剧,衮衮徒区区。——宋 韩淲《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

【释义】这人生就像戏曲一样,有起有伏,必定不是顺畅的。

8、全民齐跃进,戏曲奋争先。——现 老舍《《赠河北梆子剧院跃进剧团》

【释义】全民一起加油,那么戏曲就会有大进步。

9、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宋 苏轼《戏子由 》

【释义】戏子的声音有时候就像教书的先生拉的长长的,有时又像学舍一样小小的。

10、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唐 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释义】这样的风格应该是在天上才有的,这种歌声存在世间并不合理。

5.关于戏剧的诗句有哪些

1、《饮湖上初晴雨后》宋·苏轼

湖光潋滟晴放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酬朱庆余》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抵万金。

3、《无题》

四喜来个张二奎,三庆长庚皱皱眉。

和春段二不上座,急得三胜唱两回。

4、《琵琶行》唐·白居易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5、《无题》

寒梅傲骨身,

翠竹乐仙神。

芳兰天奇香,

凌菊血冷根。

万里无云天晴朗,

青山绿水好景致。

鸳鸯戏水凤配凰,

只羡鸳鸯不羡仙。

6.中国古代木偶戏名称

由来: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枣前11世纪),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

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1979年,山东莱西县院里乡岱墅村发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

它的发现,一则体现了木偶自丧葬而娱人的过渡;再者表明,木偶制作已达到与真人无二、活动裕如的境地,这为木偶戏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多数人认为,中国木偶艺术“源于俑”(服侍木俑、木乐俑、可活动的木歌舞俑)。

历史观点: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汉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三国(公元220--265年)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

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至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

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戏”中多“水饰”,“机关木人”多搬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

唐(618--896)文化繁荣异常,歌舞戏、参军戏争奇斗艳,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东京梦华录》中已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梦粱录》:『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

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伶百悼。

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

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种类: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造型艺术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2.2尺左右。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最多可达三十多条,至少也有十余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须根据需要增加若干辅助提线。

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表演。

布袋木偶造型最小,仅有7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手套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空,颈下缝合布内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伸入布内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作各种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

杖头木偶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

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

“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手杆在外,身体塑形自由,。

有关木偶戏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