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

1.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

十日太守化风清

在阮籍的为官生涯中,他只有两次是主动求官的。第一次求官颇具传奇色彩。一天,阮籍从容地对司马昭说:“我曾去过东平(在今山东),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愿得为东平太守。司马昭觉得难得阮籍主动提出想干差事,旋即任命他为东平太守。

赴任那一天,阮籍骑上一头小毛驴,优哉游哉地来到东平。之后,在东平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命人将府衙里层层叠叠的墙壁都拆了,将原来单独的办公室打通,变成僚属们可以相互监督的宽敞的办公大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了提高公务员执行公务的透明度。接着又精简法令,所作所为,无不令人心悦诚服。仅仅十余日,往日混乱不堪的东平府被整治得井井有条。他觉得东平的事已经做完,仍然骑上毛驴儿溜溜达达地回洛阳去了。

后人李白写诗赞曰:“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

2.东平的古文化如何,有哪些历史名人?

东平县东平古称东原。

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

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程咬金 济州东阿斑鸠店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唐初大将,骁勇善战曾聚众数百人,共保乡里。 后随李密参加瓦岗军。

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中,任左领大将军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高霖 字子约,金东平东阿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

初授符离县主簿,升泗水县令,调任安国节度判官。 张万公 金代东阿青苔藓铺人。

大定四年升任长山县令,因施政有方,受到百姓爱戴,为立生神祠。后迁侍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

候挚 字莘卿,金末大臣,东阿人。明昌二年进士。

为官慷慨大度,有过人之才。承安年间,任山东路盐使司判官。

泰和八年,授长山县令。贞祐三年,为太常卿,行尚书六部事。

李谦 字受益,元代东阿人。少年聪敏,日记数千言,初为东平府教授。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升自学士,为太子左谕德。待裕宗于东宫,陈十事:“心、睦亲、崇俭、纳谏、戢兵、亲贤、尚文、定律、正名、革弊。”

李仁 字元夫,东阿苫山人。 正德十四年举山东乡试第一,嘉靖二年进士。

后升至吏科给事中、户入给事中。 刘隅 字叔正号范东,东阿苫山人。

出生仕宦之家,其父刘约、兄刘田均为进士,时一门三进士,同朝为官。隅嘉靖二年进士,授福建道监察御史。

张怀芝 字子志,东阿皋上村人。 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曾任天津镇总年兵、山东督军兼省长、陆军参谋总长等职,受封陆军上将、丰威上将、一等男爵等衔。

此外,三国时的著名谋士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不过汉代的东阿在今阳谷县境内。 还有于慎行(1545~1607) 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

兖州东阿人(在今平阴县东阿镇)。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万历元年(1573年)(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后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礼部尚书。

万历三十三年诏为詹事未上任,后朝中推出7位阁臣,首为于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归家,后卧病不起,起草遗疏,请皇帝“亲大臣,禄遗逸,补言官”。

数日病死,年62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

神宗时词馆中以慎行及临朐冯琦文学为一时之冠。著有《谷山笔麈》(18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0卷)。

编纂《兖州府志》。

东平,诗句,名人

3.反映东平历史文化和改革发展的著作有哪些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东望泰山,西临黄河,境内湖泊、平原、山区“三分天下”。

东平湖是山东境内第二大淡水湖泊,古大野泽的北端,唐称小洞庭,宋为梁山泊的一部分,常年积水面积209平方公里,物产丰富,湖四周群山环抱,山水相连,风景秀丽。 东平古称东原初于虞夏,据《尚书·禹贡》记载,“大野即潴,东原底平”是东平得名之始,经考证,东平境内有郸、宿、须句等诸候国。

秦代东平境内置须昌、无盐、张三个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置东平国。

汉宣、光武、魏武三帝都曾封其子为东平国王。汉代的东平国经济发达,冶铁业发展迅速,成为当时泰山周围的两大冶铁中心之一。

进入隋唐,东平西部一度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由于须昌城(今埠子坡)西土山洼时有积水,影响交通,于隋仁寿元年兴建了一座比赵州桥还要早、还要长的巨石桥,名曰“清水石桥”。唐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东平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长4500尺。”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此桥的修建对鲁西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须昌城也因此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城市。唐贞观年间,此城成为天平军节度使、郓州、东平郡以及东平县(东平县名之始)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此时东平地区的经济继汉代之后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唐东平太守苏源明所赞美的“小洞庭”(东平湖),水光山色相互映衬,形成了我国北方一大名胜区,吸引了许多名人志士来东平观光。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旅居东平,并以东平为落脚点,漫游齐鲁各地。他与李白、杜甫同游小洞庭之后的赞美诗句流传至今。

宋继唐风,东平名人志士层出不穷。如梁灏、梁固父子状元,儿科医学家钱乙,中国人物简笔画鼻祖梁楷。

元设东平路,治所在当时的须城(现在的州城),辖五十四州县。此时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促进了东平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平成为当时的杂剧中心。

戏曲家高文秀、农学家王祯、文学家罗贯中等名人倍出。明代初改置东平州。

永乐九年,朱棣为迁都北京而治理运河,在东平境内修筑了第二个都江堰—戴村坝,目的是截汶水西流,使趋南旺,以济运道。工程告竣之后每年南方数百万石物资顺水北达京师,东平境内的运河段,一时贾舟往来,络绎不绝。

清末罢漕运,加之黄、汶、济诸水连年泛滥,致使鲁西经济日趋萧条。 由于东平悠久的历史和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境内遗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

目前,全县已发现和登记的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雕塑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风格建筑等共计343处,在东平境内形成了一大造像群、两大墓葬群、三大古建筑群等保存较好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属山东省文物大县。

这些文物古迹中,名冠齐鲁、最具价值、最具特色的是境内的石窟摩崖造像群和摩崖刻经。境内现存石窟摩崖造像(上迄南北朝,下至明清)23窟龛,计2200余尊,多分布在环东平湖周围的山间幽谷岑寂之处,开窟巧妙,规模宏大,刻技高卓,保存完整。

雕造于北齐时期的司里山摩崖造像,有造像千尊。雕刻于山顶巨岩之上,主像释迦牟尼高10米,气势磅礴,被誉为齐鲁第一大佛。

各种形式的造像龛排列有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司里山又名棘梁山,为晃盖初期聚义的地方,山上有李逵洞、聚义厅、晒粮台等遗迹。

雕造于隋唐时期的白佛山石窟造像,共有造像138尊,座落在县城西侧的白佛山之阳。其中雕造于隋开皇七年的释迦牟尼圆雕像,高近7米,端庄静雅,保存十分完整,被誉为齐鲁第二大佛。

理明窝摩崖造像96尊,大气磅礴,是盛唐时期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南北朝时期的洪顶山摩崖刻经位于东平湖北畔,山势险绝,两峰相峙,幽谷透邃,古柏参天,经文镌刻在两峰下巨大的石壁间。

刻字内容有佛经、经名、题名、题记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刻字群;字径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书体多为隶书,有学者评其为“带隶意的楷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刻字要数一平滑巨岩上的“大空王佛”四个字,其中的“佛”字,高约5米、宽4米,笔画宽达20厘米,整个字用笔大起大落,端庄雄浑,一些专家学者称其为:北朝摩刻之精华、大字之鼻祖。

东平境内的东平湖是鲁西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她是古大野泽的北端,唐代小洞庭的一部分,宋梁山泊的遗存水域,东有滚滚汶水千里来拜,西与滔滔黄河一脉相通,四周诸峰罗列,排闼送青,波光涟漪,鱼鸟亲人,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湖周围众多的名胜古迹象颗颗珍珠,把东平湖装点的更加多姿。东平湖心有一座小山,俗称土山岛。

每当风平浪静,荡桨游湖,驻足此岛,一片宁静,似入神仙府第,令人心旷神怡。东平湖有着大量的水浒英雄活动的遗迹。

目前经有关学者确定的《水浒》景点达5处之多:有棘梁山晃盖最初聚义的地方;智取生辰纲后,七英雄在土山岛活动的遗迹;阮氏三雄的家乡和纪念阮氏三雄的建筑物;孙二娘曾开店、现在还叫黑店铺的地方以及宋江攻打的东平府城“州城”。同时,州城也是万里委员长的家乡。

山东省政府十分重视东平湖的开发,1986年东。

4.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全诗解释

猜得到故事的开头,却往往料不到故事的结局,世事太多变数,copy时间,经常将一切美好的东西摧毁,感情,最是经不住时间的熬煮!全诗多处用典,汉朝的2113班婕妤被弃,空悲画扇,李隆基杨玉环骊山初见,马嵬坡断肠,都只是为了说明一句,美妙的初见,却是意料之外的可悲的结局!

这首《木兰花令》常被我们当做爱情诗来读,其实只要稍微下5261一点功夫的话,就会在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4102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

也就是说,这首词是模仿古乐府的决绝词,写给一位朋友的。 决绝词本来是1653乐府旧体,属于乐府当中的相合歌辞。

5.一山一水一圣人,下一句是什么

山东旅游宣传时,有一句金字招牌,叫作“一山一水一圣人”,分别指“泰山、趵突泉、孔子”。这句话,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在历史上早有提及,反映中国南北文化差异,非常有意思。

第一种来历是,清朝乾隆年间,山东东平出了个进士刘公瓘,他曾经到南方做官。俗话说:“南方的秀才,北方的将,西安的黄土埋皇上。” 北方人身材高大,出领兵打仗的将才;而江南地区风景秀丽,经济发达,远远超过北方,文化鼎盛,考中科举的读书人就多。安逸舒适的生活人人向往,南方的士人对北方人不可避免地有太多的优越感,常常嗤笑北方人。

刘公瓘刚到江南,江南士人合谋在他的官衙的门上贴了一个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刘公瓘看后,不慌不忙地续写了下联: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黄河、孔子,山是五岳之尊,河是炎黄之始,人是万世师表。这么厚重的山水人望,一下子把江南士人镇住了。

第二种来历是,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因应试的举子都是当地名士,一连换了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一个个顶了回来。乾隆又命王尔烈到江南主考。举子听说主考官是个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尔烈的馆驿门上贴出一个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这个王尔烈是“关东才子”,才气凌人。看到这种挑衅,提笔续写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此处一天指皇帝,一地指皇后,圣人乃孔子也,以此告诫那些江南文人别不服气。后来被演化运用为“一山一水一圣人”。

第三种来历是,清朝中叶,山东利津县有位叫岳镇南的名人,他是岳飞后人岳雷一支宗脉。岳镇南在乾隆、道光年间先后任都察院监察御使,九江知府,甘肃、直隶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他为官清正廉洁、办事机敏干练,在湖南学政任上,有次与同僚聊天,当听到夸赞南方山水俱秀、人才涌迸的赞语时,脱口而出“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佳句,概括出北方的特点,自此流传开来。

无论哪种来历,可以判断“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佳句最早起自乾隆年间,山是泰山,圣人是孔子,而水则是“黄河”。后来为了旅游宣传之需,才把水变成了“趵突泉”。

6.求解析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快乐和感动往往来自于不求甚解,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

比如一句我们经常用以自励的话:"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觉得这才是君子气概,古人真是教会了我们很重要的人生哲理呀。--这两句确实是孔子的名言,但在《论语》里,原文还有后半句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如果再往下看:"抑亦可以为次矣",这就是说: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虽然都是不怎么样的小人,但也不算太糟糕,也算凑合了吧。

现在,这首容若最著名的《木兰花令》也有相似的情况在。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如果只读这最最感人肺腑的头一句,必然以为这是一首情诗,也必然会把这一句抄录在心里,作为一则亘古而永恒的爱情箴言。

容若这句词的魅力在于:他直指人心地写出了一种爱情世界里的普世情怀,尽管他的本意未必如此。 我们还是先从词题看起吧。

词题"拟古决绝词",首先点明这首词是"拟古",也就是说:我下面要模拟古诗的风格与题材写上一首。 拟古是诗人们常见的写法,一般是模拟古乐府,容若这回拟古拟的"决绝词"便可见于《宋书·乐志》所引的《白头吟》:"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意思是:我的心明明白白、透透亮亮,听说你现在脚踩两只船,所以我要来跟你一刀两断。--注意这个主题:"绝交"。

这可不是什么缠绵悱恻的爱情,而是毅然决然的分手。 后人来"拟"这个决绝词,最著名的是元稹的一组三首《相和歌辞·决绝词》: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 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

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 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

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 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

噫!春冰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 有美一人,于焉旷绝。

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

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折。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

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

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

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

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第62节: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2) 生憎野鹊往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

曙色渐曈昽,华星次明灭。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

有此迢递期,不如生死别。 天公若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第一首写得残酷:情人之间最好要学牛郎和织女,虽然常常见不着面,但心心相守,终老不移;可别学庭院里的红槿,早晨开得艳艳的,可才到晚上就一任东风吹得南北东西了。在一起的时候也不渴望相守,分开之后也没多少相思。

面对面尚且如此,背对背谁知道会怎么样呢?还是一刀两断了吧,省得活受罪。 第二首写得无耻:那个美女呀,实在美艳绝伦,我和她相别一日便如三秋,又何况一别三年呢?下边化用"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我自问如白云般干净,可谁知你在这三年里是不是也像白雪般纯洁呢?我很庆幸我是你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但我实在没把握我会不会也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

我们实在分别太久了,就像牛郎、织女一年一见,见面那天虽然高高兴兴的,可见不着面的那三百六十四天里,隔着那么宽的一条河,谁知道对方都干了些什么呢? 第三首写得绝情:男女之间就算夜夜睡在一起,尚且有很多隐秘沉在心底,像牛郎、织女那样一年只睡一晚,又怎能长叙这一年中的诸般事情呢?与其这样一年一会,不如干脆一刀两断算了。 我们读元稹的悼亡诗,难免不被他的深情所感动,但读这三首,只觉得除了薄情、绝情之外,还有一副小人嘴脸。

此诗背后有其本事,就是元稹(张生)和双文(崔莺莺)的一段始乱终弃的恋情。元稹大义凛然地说:"都怪那个狐狸精不好!" 以上,就是《古决绝词》从源头到拟古的一番面貌。

那么,容若,这个多情种子,突然也来了这么一首《拟古决绝词》,这是要干什么呀?他和哪位女子如此毅然决然地决绝了呢?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第63节: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3) 这是唐代张籍的一首名诗,手法上也是拟古,拟汉乐府。

全诗是一个女子对一个男子的表白口吻:你知道我是有丈夫的,但你还是送给我一双明珠。我对你的情义非常感动,便把明珠系在了我的衣服上。

但是,我家并不是小户人家,我丈夫也不是贩夫走卒,我虽然知道你对我好,但我誓要与丈夫同生共死。明珠我还是还给你好了,只恨我们认识得太晚!--末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千古传为名句,但这首诗,通篇是男女之情,实际却和男女之情毫无关系。

这。

7.《“王宪,字维纲,东平人”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文言文阅读(15分)王宪,字维纲,东平人。

弘治三年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

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

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

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

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

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 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

寇至青羊岭,大败去。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

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

已,入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

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

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

帝皆嘉纳。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

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诏著之《会典》为成式。

寻兼督团营。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

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

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 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

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源清竟得罪去。

居数年,宪引年归,卒。赠少保,谥康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帝竟用宪 竟:竟然B。 廷推宪总督宣、大 推:举荐C。

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 藉:凭借D。论者多尤宪 尤:责备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3分)( )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②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③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⑥宪亦议从其奏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②④⑤ D。

③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

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C。

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

D。王宪也有不足之处。

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译文:(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译文:。

有关东平名人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