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台儿庄的古诗词有哪些?

1.赞美台儿庄的古诗词有哪些?

《台儿庄大捷》五律《台儿庄大捷》倭奴似虎狼 犯我台儿庄 燹戮燃仇愤 危亡挺脊梁 精诚赢大捷 忠勇固金汤 血海尸山上 旌旗猎猎扬 。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

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

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 (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

关于台儿庄古城的诗句,描写台儿庄的诗句,赞美台儿庄的诗句

2.有关“血战台儿庄”的诗词有哪些?

1、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2、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__李颀《古从军行》

4、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__李益《塞下曲》

5、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 __张籍《没蕃故人》

6、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__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__杜甫《春望》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__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9、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0、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__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11、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__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12、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__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13、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__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14、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__高适《登百丈峰二首》

15、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诗句,台儿庄

3.有关“血战台儿庄”的诗词有哪些?

1、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2、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__李颀《古从军行》 4、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__李益《塞下曲》 5、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

__张籍《没蕃故人》 6、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__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__杜甫《春望》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__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9、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0、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__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11、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__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12、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__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13、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__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14、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__高适《登百丈峰二首》 15、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4.有关写台儿庄古城的词语.急~~~~~~~~~~

南来北往,灯影桨声,河蕴人间千古景;

神荡心驰,水乡渔火,世称天下第一庄。

一湾江北水;

多彩鲁南风。

天风浩荡,水韵悠扬,桨摇齐鲁千年月;

漕运繁忙,渔歌起伏,帆织京杭万里霞。

岸柳河桥,要平摊邗水二分明月;

桨声灯影,岂独让秦淮十里轻歌。

文脉北乘辉赵壁,

雄风南彻淬吴钩。

漕粮北上,烟云齐楚千年水;

信使南回,鱼雁京杭万里舟。

信使九州,驿道犹闻帆橹疾;

名扬四海,游人竞访马车欢。

万里烟霞经此驿;

一河云水绕台城。

活水一河凭鲤化;

好风万里任鹏抟。

春秋气象参天惠地;

孔孟精髓贯古通今。

门庭未敢期桃李,

社稷还求有栋梁。

5.形容台儿庄美的句子

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名城,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2008年恢复重建的台儿庄古城,是世界上二战遗存最多的地方,是中国运河文化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民居建筑博物馆,是单浆摇遍全城的东方古水城。2009年被国台办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1年荣膺"十大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

台儿庄地区历史悠久,从马兰屯镇西兰城店村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的文物,邳庄镇赵村出土的岳石和龙山文化时代的文物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晒米城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向东渐低,呈倾斜状。西南部为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宜林宜牧。北部为平原,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中部和东部较低洼,利于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西南部最高山峰海拔306米,西北最高处海拔203米。最低点在东南部的赵村湖,海拔24.5米。韩庄运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沙河由北向南流经境内中部,注入韩庄运河。

6.《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按即北京,下同)为背景,以一个叫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家各户为描写对象,又以这一胡同中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表现北平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和抗争。

小说生动的展示了小羊圈胡同的人民由痛苦屈辱,惶惑偷生,忍受饥荒,到奋起反抗的艰难历程,赞扬了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鞭挞了侵略者的残忍和汉奸走狗的无耻行径,也对北平人和他们代表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同时,也表达了战后中日两国人民“超越复仇与仇恨,建立起真正的友谊”7的理想。这是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

老舍曾表示:“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8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几乎是用编年史的方式,逐一提到八年抗战中的重大事件。

从“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开始,保定失守,淞沪会战和撤退,南京陷落,台儿庄大捷,武汉撤退,广州失守,汪精卫叛国,珍珠港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日本投降,这一系列事件他都写到了。虽然只是作为大的历史背景,但它们都和沦陷中的北平人民息息相关,都在他们心灵上激起过巨大的反响。

而当时的抗战是在国民党执政的民国政府领导下进行的,上述的时间几乎都与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有关,因此,《四世同堂》不能不多次提到蒋介石和重庆。 在老舍的笔下,在他描写的那些老北平人心中,蒋介石是抗战的领袖,重庆是抗战的中心。

政府的作为,战局的发展,始终是敌蹄践踏下的北平人所关注的: 作品写到“八。一三”开始的淞沪会战的影响:“上海的炮声把就压在北平人的头上的黑云给掀开了!”当瑞全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这个普通妇女也兴奋地说,“好!蒋委员长作大元帅吧?”9 在日寇的统治下,瑞宣宁可冒着风险在夜晚走十几里路,去友人家听南京的广播。

“南京的声音教他心中温暖,不管消息好坏,只要是中央电台播放的,都使他相信国家不但没有灭亡,而且是没有忘了他这个国民——国家的语声就在他的耳边!”,“南京的声音足以使他兴奋或颓丧,狂笑或落泪。”10 南京沦陷使瑞宣感到极度的痛苦,甚至失望。

但不久,“他听到蒋委员长继续抗战的宣言。这宣言,教那最好战的日本人吃了一惊,教汉奸们的心中冷了一冷,也教瑞宣又挺起胸来。”

“中央,他想,也必会派人来,抚慰民众和惩戒汉奸!”“他只觉得继续抗战是中国的唯一的希望。”他决心坚持抗争,“一直到北平城再看到国旗的时候!”11 第二年春天,台儿庄大捷更坚定了瑞宣的抗战信念。

“台儿庄的胜利使他的坚定变成为一种信仰。”更不可动摇。

因此,虽然“政府是迁到武汉去了。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心离政府更近了一些。”

12 接着,在抗战一周年,瑞宣“他听到委员长的告全国军民的广播。 “他不再感到孤寂;他的心是与四万万同胞在同一律动上跳动着的。”

13 不久,广州陷落,我军从武汉撤退。然而,“瑞宣对武汉的撤退并没有像在南京失守时那么难过。”

他寄希望于重庆。“今天,重庆离他很近,而且有一种极亲密的关系。”

14 汪精卫叛逆投敌,又使瑞宣发生疑惑。“他想不通一个革命领袖为什么可以摇身一变就变作卖国贼。

假如革命本是假的,那么他就不能再信任革命,而把一切有地位与名望的人都看成变戏法的。”“直到中央下了通缉汪逆的命令,他才吐了一口气。

……这道命令教他又看清了黑是黑,白是白;抗战的立在一边,投降的立在另一边。中央政府没有变戏法,中国的抗战绝对不是假的。”

15 瑞宣以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分析着国际和国内形势,欧战的消息、苏德宣言、苏日协定等等。他从敌人报纸上的消息判断“我们在长沙打了打胜仗!”而向往着“什么时候,北平人才能协助着国军,把自己的城池光复了呢?”16 …… 以上便是《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中提到的部分抗战大事对沦陷区北平人的影响,这些事都是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的抗战息息相关的。

可以说,《四世同堂》就是在这些大事的背景下展开的,没有这些事,也就没有《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写于抗战胜利之后,老舍访美期间。

这时,老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有所认识,很少有对之作正面肯定歌颂的用语了。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认,抗战时期作为执政党领导抗战并对外代表中国的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并作了如实地表现。

《饥荒》中除了继续表现北平人民在铁蹄下身心所遭受的痛苦煎熬和苦难,也表现了北平人民在苦难中崛起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这种抗争有自发的,以诗人钱默吟和明月和尚为代表;也有自觉的,以受到当局派遣回到北平的瑞全为代表。

瑞全是祁家的老三,在北平沦陷后毅然走出亡城去参加抗战。他在大后方深入民众,做了大量工作,并受到磨练。

但不久就因“当权者得不信任民众与怀疑知识青年们的自由思想”17,被迫回到城市,后来又被派往北平,组织北平民众的抗争,并在珍。

7.求吴佩浮的一首诗

那首诗找了半天没有,评价如下 一、一言保故宫 民国时的民主,总有些不好理解的地方。

当时的国会,居然通过决议,要把紫禁城里最精华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拆毁,在原地建设所谓的西式议会大厦。 洛阳吴大帅惊闻此讯,立马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了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四位,而偏偏不给当事者——参众两院院长!电文依然是掷地有声的吴氏风格:“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

无任欣幸。盼祷之至!” 老吴是谁?一句就管用了,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一句让国会议院们噤若寒蝉,故宫三大殿方幸免一劫。

二.三不大帅——不借外债,不入租界,不纳小妾 不借外债:现在的教科书上说直系获得了英美的支持。其实吴佩孚一生都没有向外国人借过一分钱。

真正获得过英美支持的是直系中的冯国璋和孙传芳,吴佩孚是军阀中的例外。 不入租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败给了张作霖和冯玉祥。

部下劝他到租界里躲躲,他不听。1937年,日本占领北京,蒋介石劝他南下,他回电说:“世上有桃源则去,未有则不去”,有人劝他搬进天津租界,他不去。

1938年,曹琨病死在天津法租界,他不愿自毁誓言,只在北京设灵堂祭奠。 不纳小妾:吴佩孚的发妻张佩兰是一个普通小店铺老板的女儿。

两人结婚时吴佩孚还是一个破落的穷秀才,后来吴佩孚辉煌后,始终不肯抛弃其糟糠之妻。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人无子女,其妻劝吴纳一小妾,不要断了吴家香火,吴不从。

1922年,一个德国贵族女子,迷上了吴佩孚,不远千里跑到洛阳,向他当面求爱,被断然拒绝,该女子还不死心,回到上海,不断给吴佩孚写情书,几个月后,所有的情书都没开封的退了回来,最上面的一个封面上写着“老妻尚在”四个大字。 三.不当汉奸 吴佩孚是日本人拉拢的重点,早在他1924战败下台时,日本人就表示要出钱帮他东山再起,吴佩孚当时就拒绝了:“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用外人插手。”

比起挟洋自重的人来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1937北京被占领了后,身在北京的吴佩孚就更加显眼。

日本人制订了“南唐北吴”计划,要其出山,但吴佩孚表示,日本人不撤兵就不从政:“我文天祥还是做得了的。”1938年,汪精卫投敌后,日本人又指定了“汪吴计划”,并派汪大汉奸找他协商事宜,吴佩孚找了各种借口,就是不和汪精卫见面,回信:“公果能再回重庆,通电往来可也。”

真是对汉奸的绝好讽刺。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他给蒋介石发电报表示祝贺,并希望再接再厉,光复山河。

所谓的“吴佩孚工作”,耗资三千多万日元。日本人也有阴招,它们越俎代疱地在北京什锦花园为吴佩孚安排过一次记者招待会,并提前自拟了“吴氏对时局的意见”的打印讲演稿,给各国记者,内容十分不堪。

吴佩孚发现不对,立刻推翻该文,临场发挥的提出:“惟‘平’乃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认为,中日和平,唯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自华北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之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交涉对手。”

日本人急忙封杀报道,但还是有一家美国报纸报道了。

恼怒的日本人终于绝望了,这位中国将领断乎不会屈服了。 四.民族主义 清朝时,年少的穷秀才吴佩孚在家乡的蓬莱阁前看到了被日本人在甲午战争中炸毁的楼宇,愤然写下了“何日提劲旅,收复旧山河”的诗句。

1917年,张勋复辟,段琪瑞和曹琨都发兵讨伐,第一个攻入北京的就是吴佩孚团长。吴佩孚对“驱逐靼虏,恢复中华”是相当拥护的,他心里有的大汉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不能容忍满清复辟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青年学生要求北洋政府不要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得到了全国各阶层的支持,在军界中,吴佩孚就是一个支持者。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反直“奉皖孙”三角同盟惨败,于是苏联人在拉拢广州国民党的同时也开始拉拢吴佩孚,两次表示愿意出钱出顾问帮助他。

但吴佩孚和一拍即合的国民党不同,他觉得,苏联人的赤化终究会摧毁儒家的中国,而且他更不愿失去外蒙。对吴绝望后,苏联人才开始专一对广州孙中山的支持。

1923年,吴佩孚在洛阳开学练兵,对着一群年青的学生大呼:“我要把你们培养出一百个将军来,把中国失去的土地都收回来!”底下的青年学生大呼“大帅万岁!” 1932年,西北五省的军阀联名上书,推举吴佩孚出山领导对日抗战。吴佩孚也表示要:“舍此残生以御国辱。”

吴佩孚失败的原因 关于吴的个人悲剧,1987年,中华书局修订的《中华民国史》中有一段中肯的评论: 即便是吴佩孚这样“知书达礼”的“儒将”,也是满脑子的封建思想。他最崇拜关羽,在“上下”、“尊卑”、“主从”之类封建道德束缚下,他明知曹锟当总统的时机尚未成熟,虽曾极力表示反对,但终究不能不服从他的那个昏庸的上级。

吴在直系三派中(指曹琨,吴佩孚,孙传芳)兵力最强,曹锟实际上不是他的对手,但吴就是不敢取而代之,始终被曹氏家族牵着鼻子走,最后一同走进火炕,成了曹锟的殉葬。

和台儿庄有关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