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歌颂,立军功,争取封侯的诗

1.求歌颂,立军功,争取封侯的诗

《南园诗(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人李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6年。字子吉,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王室贵族。终身抑郁不得志,仅作过奉礼郎,终年二十七岁。

李贺诗人有进步理想。他的诗歌抒写了渴望施展抱负、有所建树的热忱,还有对社会不满而产生的苦恼、郁闷,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他想象力丰富,感情真挚,反映在诗中是构思奇特,色彩浓烈,形成意境迷离、语言瑰丽的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对其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后有《李贺》4卷本,存诗219首。

李贺的《南园诗》共十三首,这首诗为第五首,是一首抒发了作者为国家统一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的诗。

“吴钩”:是指刀刃微弯的刀。“五十州”: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叛乱频繁,据《通鉴》载,元和间,黄河南北五十余州,为国家法令所不能制。开头两句是说:男子汉为什么不带着锋利的兵器,走上战场冲锋陷阵,杀敌卫国,收复黄河南北五十余州。

“凌烟阁”:在长安,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图画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命褚遂良题阁,阎立本绘像。这三四句是说:请你先走上长安凌烟阁上去看看,哪个书生封侯了呢?诗意很清楚的,表示诗人要投笔从戎,为国立功。

诗人李贺在诗的技艺上是独特的,先是肯定男儿冲锋陷阵的功劳,最后否定书生有什么用呢,哪个书生被封侯留芳呢?从而道出了诗人乐观进取,报效国家的心中的抱负和激励高昂的情调。

此诗是述志之作。低沉抑郁和激励高昂这两种情调充满于诗中,也是现实与理想的相互矛盾、相互冲突所激发的。现实残酷无情,不容他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他不得不低沉抑郁;而他的理想超远宏大,又必然使他显得激励高昂。于两者所组成诗的复合音响中,后者占了主旋律,并且由于有前者的衬托,更显得尤为可贵,更能激动人心。

诗风在沉郁中显出激励,情调于低迥中显出高昂。

2.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完整诗句是什么

《闺怨》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释义: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释义: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赏析:

王昌龄这首诗却通过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成为闺怨诗中最负盛名之作。

诗题“闺怨”,开篇却是“闺中少妇不知愁(释义: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欲抑先扬。

在那个盛世的时代,人人都踊跃参军,求取功名,而这个闺中少妇,还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砺,她跟别人一样,让自己的丈夫去求取功名,因为年轻,虽然丈夫不在身边,但她依然很开心。

从“翠楼”一词可以看出,她嫁的是一个显贵之家,又有一个上进的丈夫,她看到的都是生活的美好。于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她化着漂亮的妆容,要上华美楼阁去欣赏春色。

“凝妆”一词,点“不知愁”。充满愁绪的女子,就是“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释义: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只有“不知愁”的女子,才会精心打扮去欣赏春光。

但是,当她站在翠楼之上,忽然看到路旁那青翠的杨柳,“杨柳”在古人那里,已经成为了离别的代名词,所以看到杨柳,就会想到离人。所以闺中女子心里恍然感到,已经有很久没有见到丈夫了,心灵渐渐感到了一丝悔意,也许当初不应该让丈夫从军求取功名。

功名非一朝一夕可得,而人的青春在却在一朝一夕间流逝,他日纵是功成名就,可惜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已经虚度。在这一刻,诗中的少妇忽然明白,已经富贵荣耀,她更希望自己的丈夫能与自己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时光,一起走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深刻细腻地描写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妇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读之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闺怨 (唐代王昌龄七言绝句)

3.劝君莫话封侯事出自那首诗

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句出自:《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作者朝代:唐代曹松

原文: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释义: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被战云笼罩,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都不能实现。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请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你们可知,一位将领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两岸军队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古诗创作背景

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七。“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

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已亥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松

有关封侯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