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哪一句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哪一句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是先秦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原文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扩展资料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

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2.诗经·关雎的诗意

1、诗经·关雎的诗意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二、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三、出处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关雎

3.关雎的名句及赏析

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

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

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

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

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

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

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

4.《诗经》关鸠全文

《国风·周南·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释义: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简介: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扩展资料:

《诗经》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即为《关雎》。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周南·关雎

5.谁知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洛阳,这座东方文明的圣地,自然孕育了东方文学。

一、诗歌渊源于洛

诗歌与音乐同源,《吕览•古乐》所记帝喾时的《九韶》、《六列》、《六英》等古乐,并称为“声歌”,其实都是上古的歌曲。《吕览•音初》论音乐的起源时,把帝喾次妃有娀氏所作《燕燕往飞》称之为北音,禹之妃涂山氏的侍妾所作《候人兮猗》称之为南音,夏后氏孔甲所作《破斧之音》,称之为东音,殷整甲(即夏后氏胤甲)徒西河,犹思故处,乃作西音。由于帝喾、禹、孔甲、胤甲均立都于河洛地区,因此四音实为上古的洛阳诗歌。商周之际,四音化为十五国风,西周设有采诗之官,采入庙堂,与庙堂之歌小雅、大雅、颂一起并称为“诗”,经孔子删定后,称为《诗三百》或《诗经》,计305篇。风是诸侯各国的乐歌,其中大部分是周代民歌,是《诗经》的精华。

著名学者闻一多撰著《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对近世文明影响最深最大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约在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个国度里,人们都歌唱起来,并将他们的歌记录在文字里,留传到后代。在中国《诗三百》里最古部分——《周颂》和《大雅》,印度的《黎俱吠陀》(Rig-veda),《旧约》里最早的《希伯来诗》篇,希腊的《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都约略同时产生……四个文化猛进的开端都表现在文学上。”洛阳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学创造以上古神话启其端绪,先秦诗歌接踵而起,直至明清小说,无不反映中国古典文学的源脉。而先秦至唐宋,洛阳作为历代建都之地、政治文化的中心,这段时期内的文坛代表人物必然以洛阳一带为活动中心。因此,文学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与载体,使我们仅从洛阳文学的发展,就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与民族特征。一部洛阳文学史,就是中华文学史的缩写。

中国文学的首唱是诗,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500余年的诗歌创作。《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最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的杰出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卓越地映射出时代的心声,通过风、雅、颂各种诗体和赋、比、兴的手法,以美丽的辞藻和婉转含蓄的比喻,表达了作者的情志。

《周南》产生于西周末年、东周初年,产生的地域在洛阳。《王风》10篇,大约是东周初年间的作品,也是产生于周都洛阳的。雅又分为大雅与小雅,是朝廷的正声,是周王朝京都乐歌,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可以说《诗经》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以河洛地区为代表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开篇第一首便是与洛阳有关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因为是《诗三百》的第一篇,《关雎》自古以来特别受读者青睐。正统的注解者甚至附会说,这是歌颂“后妃之德”。但从诗句本身就可以看出,这其实不过是一首普通的情歌。君子、淑女都只是对主人公的一种美称,人总是会美化自己的意中人,兼带着也会美化一下自己。从诗里描写的景象看,爱情的产生似乎和水边的劳动有关。关关叫的水鸟,发出的是一种爱情的信号。采荇菜的姑娘,腰身苗条,姿态娴雅,左一把,右一把,采摘着随水漂漾的青青荇叶。见此情景的青年男子,止遏不住心中的爱慕,做着成双成对的美梦,醒着梦里都在追求她。爱情受挫的夜晚是漫长的,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滋味既苦涩又甜蜜。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她是传统诗歌的源头和根。

二、散文开启于洛

夏商周三代都洛,其历史文献结集为《尚书》。《尚书》不仅是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还开辟了古代散文的先河。《尚书》记言叙事,绘声绘色,生动形象。不少篇章已出现成熟的辞格,如《梓材》用种地,建房,做器三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比喻,说明创业和守成的关系,自然贴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尚书》为后世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此外,记述周代历史的《逸周书》和洛阳出土的钟鼎铭文都是早期散文的优秀作品。

6.关雎全诗是什么

关雎 【原文】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简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它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

《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注释】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

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逑:(雔)之借字,(雔),双鸟之意 荇菜:水草名 寤:睡醒,寐:睡眠 [1]:音帽,有选择之意 兴也。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

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尔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

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

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朱熹注 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先声后地,有情。

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

“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逑,毛传:“匹也。”

按好逑,犹言嘉耦。 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

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自古供食用。

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流,毛传:“求也。”用《尔雅·释言》文。

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思,语助词。

服,毛传:“思之也。”《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朱熹曰:“悠,长也。”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芼,毛传:“择也。” 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

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分语。

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

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结构】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

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

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艺术特点】 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

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

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

含有关雎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