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关于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一共十首

1.查找关于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一共十首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子夜四时歌 . 秋歌

南朝乐府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梧—吾 , 解—结)

2.关于谐音的古诗

谐音古诗1、《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留)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伤),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3、《劳劳亭歌》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留)条青。 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6、《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留)。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7、《竹枝》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8、《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杨柳枝》 唐·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金陵酒肆送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伤)。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留)。 13、《谢公亭》 唐·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留)。 14、《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忧)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想)。 17、《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留)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9、《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 20、《叹白发》 唐·韦应物 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

丝(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 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

21、《午坐卧治斋》 宋·杨万里 雨后朝阴到午晴(情),空斋孤坐纳秋清(情)。 一蝉也解怜幽(忧)寂,柳外飞来叶底鸣。

22、《春望寄王涔阳》 唐·刘长卿 清明别后雨晴(情)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2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情)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4、《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情)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5、《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愁)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26、《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情)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7、《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留)。

28、《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留)暗壁,草露滴秋(愁)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29、《秋夕有怀》 唐·杜牧 念远坐西阁,华池涵月凉。 书回秋(愁)欲尽,酒醒夜初长。

露白莲衣浅,风清蕙带香。 前年此佳景,兰棹醉横塘。

30、《秋夕》 唐·杜牧 银烛(嘱)秋(愁)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1、《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忧)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嘱),却话巴山夜雨时。

33、《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嘱)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4、《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情)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5、《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留),春风不度玉门关。

3.关于谐音字的古诗

1、《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留)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伤),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3、《劳劳亭歌》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留)条青。

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4.关于谐音的古诗 详细4首

1、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4、《卧春》(《我蠢》)­

暗梅幽闻花(俺没有文化)、卧枝伤恨底(我智商很低)、遥闻卧似水(要问我是谁)、易透达春绿(一头大蠢驴)、岸似绿(俺是驴)、岸似透绿(俺是头驴)、岸似透黛绿(俺是头呆驴)!

5.带有谐音的古诗

转贴: 武汉·蔡大金谜友的《“谐音字谜”的沿起及分类》 “谐音字谜”是指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

有人称为“提音字谜”或“音变字谜”。我们之所以称为“谐音字谜”,一是遵从汉字“六书·谐声”传统,二是通过这一定义,揭示整个“谐音字谜”的规律和特点。

前述“提音”、“音变”等提法,只是单个谜条评述时的技术性用语,若用于“谐音字谜”理论上的概括,尚存涵盖不广的缺陷。所以,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命名前,我们暂以“谐音字谜”称呼之。

利用汉字“六书”之义(即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造谜,是我国灯谜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在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得到较为切实的体现。

他在该书篇首大书“六书原理”。将灯谜中除谜格之外的所有“法门”。

“体例”归于“六书”旗下。谢氏这样的归纳是否科学、合理呢?不得而知。

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归纳呢?亦语焉不详。我们从他的书中实在找不出具体答案。

只有读了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后,才知道张“谜圣”也曾有过类似的阐述。张在《春灯话》中说:“谜有体有格。

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接着张氏较为详细地列举了这类灯谜的特点。

如此看来,谢公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谜圣”的“理论”而已。《评注》书中多有抄录《春灯话》处,留待以后再议吧。

“六书原理”自谢会心至今,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

现在若要打破这一“框架”,重新构筑新的灯谜理论,也还是一个不太现实而且比较困难的事情。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

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

谜面原是这样的:“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将明清以来的民间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参见《红楼梦》29回)略为改造的句式。

“冤家”是《红楼梦》中贾母比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有情人的话。谜作“姻缘”本无可厚非。

然谢会心偏将“不是”两字改为“彼此”,谜虽近扣,却离“俗语”原意远了。 “谐音字谜”是民间谐声谜事的衍生物,培育品。

若将民间谐声谜语比作培养菌温床,那么,“谐音字谜”当是这一“温床”上长出的莓菌和香菇。我国“谐声”造谜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

远推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其中有很多“谐音”双关的例子。如以“环”谐“还”,以“丝”谐“思”,以“芙蓉”谐“夫容”,以“莲子”谐“怜子”……等等。

发展到陈朝沈炯的仿《郡》体诗《闲居有乐》:“屋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用“志”谐音“至”而拆“屋”。整个宋朝年间的灯谜资料应该说是很丰富的。

可惜散佚严重。现在除周密《齐东野语》尚留吉光片羽外,所存无几。

真正的“谐音”谜例已很难寻觅了。我们只能从稍后的明李开先《诗禅》一书中得以一观。

如《诗禅》中的“尼姑庵不值半文钱”射“光阴似箭”,谐音“光阴寺贱”相扣。这里的“光阴”是别解,“寺贱”是“谐音”。

又如“天师过河不用船”射常言“自有法度”,其中“度”谐音“渡”。这已相当于今天的“粉底格”了。

上述以“谐音”造谜的民间谜语,为清代文人灯谜的“谐声”取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倘无宋、明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清至现代的“谐声”灯谜是无以发展的。

谜格中的“梨花”、“飞白”、“玉带”、“底”……等等谐声格类,正是“谐声”灯谜逐渐成熟定格的标志。张起南之所以把“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谐“悲盘郎疾”)称为“世俗所传”(参见《春灯话》上卷),大约也是“谐音”谜语本来自民间的缘故。

其实这条谜倒不是“世俗所传”,而是清嘉庆年间江南文人的地道创作。它较早出现在爱素生《竹西春社钞》中。

谜面原是“伤心细问儿夫病”。目标“朝阳格”(即“昭阳格”),射“古文”一句。

“杯盘狼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后在《三梦记》、《歧路灯》等小说中中反复出现,已是大家熟悉的一条成语了。 “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在“谐声”灯谜已经成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这条谜作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最初并未引起谜人们的特别注意。

只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因为柯国臻先生等少数几位谜坛精英的提倡,才逐渐风糜起来。柯氏模仿此谜而制下列诸作: 但闻左右尽歌声(戬),声声鼓乐起西东(胡) 音乐堪听意会难(胭),织抒半融读书声(纾) 随后,模仿之“声”风起。

诸如郑百川的“塔前破寺起风声”(封)、方柱中的“潭中流水似琴声”(覃)、黄穆灿的“鸡声明月清风里”(肌)、张奕虎的“鼓乐之声播戎羌”(胡)、武骝的“村头含泪听乡音”(湘)、赵首成的“大泽起义辨狐音”(湖)……等等一大批“音扣字谜”竞相登台亮相,俨然成为整个九十年代字谜创作的主流。这些“提。

6.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营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 -- 乱谈(弹)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 茶馆里招手 -- 胡(壶)来 草把作灯 -- 粗心(芯) 草泥塘里翻泡 -- 发笑(酵) 草帽子当锣 -- 想(响)不起来 草滩失火 -- 留情(青) 荞麦皮打浆糊 -- 两不沾(粘) 荆条棵上挂鞋底 -- 扯(刺)皮 带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 树小荫凉少 -- 照应(罩影)不到 树倒了 -- 没影(荫) 咸肉汤下面 -- 不用言(盐) 咸盐吃多了 -- 尽管闲(咸)事 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 咸菜蘸大酱 -- 太严(盐)重了 歪头和尚拜忏 -- 不对劲(颈) 面条点灯 -- 犯(饭)不着。

查找有关谐音的古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