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总结水浒传的诗句

1.概括水浒传的诗句有谁知道的吗

概括水浒传的诗句有很多。据我们凤凰书社考证3000多首一手资料所掌握的信息,能够高度概括这部小说又不落俗套、同时获得目前主流学术界与非主流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只有一首,全诗如下: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该诗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了水浒传这一传世名著的核心内容及深远意义。

“弯弯的月儿”,代表水泊梁山周围的湖泊。梁山周围湖泊无数,这些湖泊在梁山革命者心中,正如一道弯弯月儿将梁山围绕在中心,旖旎风光令人流连忘返。该诗体现了梁山好汉们艰苦恶劣环境中找寻浪漫气息的革命乐观主意精神。

“小小的船”,表层意义上讲,是指梁山好汉们外出打劫时的交通工具,更深层上这艘船更代表他们追求社会大同、穷苦大众得以解脱的一种伟大探索,是他们实现理想的载体。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为什么作者重点突出两头都是尖的呢?尖代表钉子,是表明一旦踏上这艘船,也就必须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但在那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无论前进还是后退,无论进攻都城还是接受招安,都是注定要失败,注定要碰钉子的。而水浒传的大结局,也验证了这一点。

第三句,“我”这个字实际上是用的借代手法,指的还是是梁山好汉全体。如果明白了这层意思整个第三句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

第四句“只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得天”。看见的物体说明梁山好汉在仰望,仰望代表他们是在追求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和谐。而星星和蓝天同时出现,说明他们的追求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星星是晚上出现,而蓝天使白天出现,二者同时出现只是幻想空想,即使偶尔出现也不会长久。而原因很明显,他们走的无非还是一条传统的用农民造反的形式去进行一场社会变革,主观上受到阶级局限的制约,客观上收到武器以及历史背景的制约,所以注定要失败的。

值得注意的是,该诗的亮点,也就是点睛之笔,是第四句中的“只看见。。。。。”中的“只”字。一个只字,充满着惆怅、无奈、悲愤,将作者对中国历史上这群流星般出现又流星般湮灭的悲剧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表达的酣畅淋漓,让后人留下无限惋惜而激起泪花无数。

2.有什么评价 水浒传 的诗词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它以梁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茅盾 《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

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记得有一本笔记,杜撰了一则施耐庵如何写《水浒》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施耐庵先请高手画师把宋江等三十六人画了画像,挂在一间房内,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声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象中都成熟了,然后下笔,故能栩栩如生。

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将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因为,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

那么,他在下笔之前,相对朝夕揣摩的,便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歌颂梁山泊好汉的口头文学,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请什么高手画师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图像。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

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是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

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面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

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

《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划了三个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

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

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作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

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水浒》就是这样通过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

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

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下坡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

《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份。 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中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大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

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行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行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容: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水浒》的人物描写就。

3.概括水浒传的诗句有谁知道的吗

概括水浒传的诗句有很多。

据我们凤凰书社考证3000多首一手资料所掌握的信息,能够高度概括这部小说又不落俗套、同时获得目前主流学术界与非主流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只有一首,全诗如下: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 该诗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了水浒传这一传世名著的核心内容及深远意义。

“弯弯的月儿”,代表水泊梁山周围的湖泊。梁山周围湖泊无数,这些湖泊在梁山革命者心中,正如一道弯弯月儿将梁山围绕在中心,旖旎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该诗体现了梁山好汉们艰苦恶劣环境中找寻浪漫气息的革命乐观主意精神。 “小小的船”,表层意义上讲,是指梁山好汉们外出打劫时的交通工具,更深层上这艘船更代表他们追求社会大同、穷苦大众得以解脱的一种伟大探索,是他们实现理想的载体。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为什么作者重点突出两头都是尖的呢?尖代表钉子,是表明一旦踏上这艘船,也就必须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但在那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无论前进还是后退,无论进攻都城还是接受招安,都是注定要失败,注定要碰钉子的。 而水浒传的大结局,也验证了这一点。

第三句,“我”这个字实际上是用的借代手法,指的还是是梁山好汉全体。如果明白了这层意思整个第三句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

第四句“只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得天”。看见的物体说明梁山好汉在仰望,仰望代表他们是在追求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和谐。

而星星和蓝天同时出现,说明他们的追求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星星是晚上出现,而蓝天使白天出现,二者同时出现只是幻想空想,即使偶尔出现也不会长久。而原因很明显,他们走的无非还是一条传统的用农民造反的形式去进行一场社会变革,主观上受到阶级局限的制约,客观上收到武器以及历史背景的制约,所以注定要失败的。

值得注意的是,该诗的亮点,也就是点睛之笔,是第四句中的“只看见。”中的“只”字。

一个只字,充满着惆怅、无奈、悲愤,将作者对中国历史上这群流星般出现又流星般湮灭的悲剧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表达的酣畅淋漓,让后人留下无限惋惜而激起泪花无数。

4.用一句诗来概括水浒传

两首诗都可以选颈联一句。

《水浒传》书末以史官的口吻写唐律二首哀挽,诗曰: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

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然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此句最为欣赏,轰轰烈烈的起义之后,社会种

种依旧不曾改变,这乃是一种大悲哀。)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又诗: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这首诗的视角比较超脱、理性,对梁山种种不再评论,只不过是一个“忠良”的故事。世事转移,总不过是一些吊古闲愁。)

5.求古代诗人评价《水浒传》的诗句,和对林冲的人物描写.

古人对其的评价:《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应该肯定地说,《水浒传》上承古代史传艺术精华,下开中国小说顶天立地囊括四海之境界,洵为中国小说第一不朽之杰作也.”“《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天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 对林冲的描写:大家看了《水浒传》以后,知道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你想想看,一个80万禁军教头的妻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家调戏,这是奇耻大辱,是不能忍受的.所以林冲非常气愤地赶过去以后,他把调戏他妻子的人的肩胛扳过来.这个地方有一句描写非常精彩,怎么写的呢?就是“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了.所以小说写林冲知道以后,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 但是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怎么说呢?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你看,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嫉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水浒传》不只是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也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的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这个写得非常好.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但是林冲走的道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了他.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过,“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躜的气”.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所以在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 书中接着就写他想苟安、想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我们读到“野猪林”就记得,一路上押监林冲的是董超、薛霸两个差人,一直虐待他,用开水让他洗脚,后来走到笼罩着烟雾的野猪林,就是受到高俅之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了这个时候了,林冲还是一点都没有想到两个差人要杀他,还是你要捆就捆吧.若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都不会这样的.所以,《水浒传》写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之下,不同的人物会说不同的话. 在野猪林两个差人要杀林冲的时候,一路保护他的鲁智深就跳了出来,想把杀害他的两个人干掉.这个时候,林冲又出来替差人说好话了.把他迫害成这样,马上就要把他杀掉了,他还替人家说好话,这种能忍的性格,真是无以复加,简直叫我们读《水浒传》的读者都不能忍,但是林冲忍了.小说不断地写他这种能忍的性格,同时也揭示出他善良的一面.一直到草料场要放火烧死他,他还不知道,他以为给了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会过得比较安稳.结果去了以后,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亲耳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要把林冲烧死了以后,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好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个时候林冲满腔的怒火才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实现了彻底的转变. 林冲转变以后,从 “火并王伦”开始,到以后反对招安都是很坚决的,判若两人.但是这种性格的巨大转变,是一步一步写出来的,有生活的依据,令人信服,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英雄. 接着,我讲一讲《水浒传》里的细节描写.细节可以说是生活的血肉.我们在生活里边,并不是每天都有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总是普普通通,平凡的生活琐事比较多.所以细节是生活的血肉,也是小说艺术的血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的艺术. “风雪山神庙”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学就学了,那个戏真是非常细腻.让林冲管那个草料场,他以为是好差事,实际上是一场阴谋,准备烧死他.林冲去了以后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外边下着大雪,进屋以后,他就拿起柴炭点火,生起火来.但是这个草棚已经坏了,风都可以刮进来,很冷,所以当时写林冲怎么想呢?怎么过冬呢?他就想等到天暖和以后,待雪停了以后,到城里边去唤一个泥水匠来,把它修好.这是什么意思啊。

6.水浒传诗词和评价

我喜欢林冲林教头,所以俺找了个林冲的

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临江仙

闷似蛟龙离海岛,愁如猛虎困荒田,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霸王恨无船。高祖荥阳遭困厄,昭关伍相受忧煎,曹公赤壁火连天。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

这首词写的是林冲走投无路,雪夜上梁山。王伦生怕强龙压过地头蛇,便生事端耍心眼,要林冲纳投名状,已经两日,不曾纳得,自回房中心情郁闷。真的是个龙陷浅滩,虎落平阳,君子常遭小人欺,英雄更惹泼皮戏啊!这首临江仙里,罗列了8个古代著名人物的坎坷郁闷之时,表达此刻林冲英雄无路的闷闷之情!

我虽然爱林冲,但也觉得林冲是当不起这首词的!一想到林冲,便自然会想到那个称号:八十万禁军教头!威名远扬,声盖四方,可是他的性格还真的是朴忠!还真就是个老实人,真是空有豪杰之力,却无英雄之气,更无英雄之志!从头到尾也没豪气干云气势悲壮的喊一句“洒家反了去”。水浒108将,我觉得最有资格喊反了去的就是林冲,可是最没反了去的心思的也是他!真是憋气!韩信能受胯下之辱乃是他的野心他的抱负,林冲实在是个小富即安的中产阶级!真是难以理解一个如此有本事的人,性格却是如此的隐忍!

但是我爱林冲,就是因为他是个好人!便如我爱鲁智深因为他是个真善人真菩萨。看水浒别提英雄两个字!里面只有土匪!当真草寇!老大宋公明就是个厚黑学的顽主!你看浔阳楼的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有冤仇?分明是杀了一介弱女子!却喊冤要杀天下苍生?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一个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终日里盼着招安?招安,招甚鸟安!私以为,李雪健版本的宋公明真是契合原著!一个小人!

但是林冲是个真实的好人,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池闻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受尽迫害,尝尽屈辱,空负绝技,走投无路,还仍是没喊打没喊杀没喊反了去,最风光也就震震山东!真的是个老实人!

所以我觉得林冲是当不得这首临江仙的!

7.水浒传诗词和评价

《水浒》中的诗文,包括对联形式的回目,以及书中的词赋闲文等,十分驳杂,据说并非全由施耐庵、罗贯中等所著。

好多是校书人或别的什么人添上的。这些诗文表现出来的水平相差很多,有的甚至档次很差,文学艺术水平和《水浒》这部名著极不相衬。

比起《红楼梦》中的诗词来差得太远。 许多学者写过对《红楼梦》诗词的评注。

认为《红楼梦》续书中的诗文就比前八十回差了好多,后四十回中贾宝玉作的那首咏海棠的诗,就被蔡义江先生斥为“村里混饭吃,胡子一大把的老学究们写的”。《水浒》中这类的诗文不在少数,而且比上述的假宝玉的诗词,档次又差了好多。

且看《水浒》中几首比较搞笑的诗词:“好事从来不出门,恶言丑行便彰闻。可怜武大亲妻子,暗与西门作细君。”

这首诗很是搞笑,“可怜武大亲妻子”,这妻子又不是爹还有亲的干的之分吗?再来看一首,也是让人喷饭:“西门浪子意猖狂,死下工夫戏女娘。亏杀卖茶王老母,生教巫女就襄王。”

这首也笑死人,“死下功夫戏女娘”,这句就够粗鄙的了,还又来了个“亏杀卖茶王老母”,为了凑字王婆拆成王老母三字,这作者水平也太菜了吧?而且文意也是不知所云。前后意思一点也不连贯。

像此类的诗还有:“文炳趋炎巧计乖,却将忠义苦挤排。奸谋未遂身先死,难免剜心炙肉灾。”

“苦排挤”三字入诗本就不甚雅致,又为了凑韵脚改成“苦挤排”,就更加不通了,那句“奸谋未遂身先死”更是好笑,套用“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句,显得十分不伦不类。还有像这首“张清神手拨天关,暗里能将石子攀。

一十五人都打坏,脚瘸手跛奔梁山。”这句“一十五人都打坏,脚瘸手跛奔梁山。”

手也能称跛?也根本不像诗,最多像韩复榘、王进喜之类人作的诗。 我现在手头上有两部水浒,一本是新买的书,是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一百回本(下文简称百回本),没有征田虎、王庆的情节。

另一部是我小时候就看的,是1975年毛主席让批《水浒》时出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叫做《水浒全传》(下文称《水浒全传》)。我仔细对照,发现这老本的《水浒全传》中的很多诗词都和一百回本中不同,正文两者几乎完全一样,但文间插得诗词很不一样,像以上所述极为粗鄙搞笑的都在这个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中看不到。

据说水浒有好几种版本:以《水浒传》文字的繁缛、简略而论,区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以《水浒传》的回数区分,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一百零四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等多种类型。

据说最接近于《水浒传》原本面貌的是一百回本。现存的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刊本等都属于一百回本的行列。

现存的简本,无论是完整本或是残本、残页,大多收藏于海外。这些东西,不是我这等如蒿如草之辈有条件可以考究的。

但我觉得这个《水浒全传》应该是经过一番修订后的作品。不过这些很拙劣的诗词我觉得也不像是施耐庵等的原作,证据大致如下:书中描写人物的诗词,像写宋江、吴用等的临江仙等都十分工整,且看写吴用这首:“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虽然不能说绝佳,但也是很不错的,绝不是以上的这种水平。

另外像宋江写的反诗等,也应该是原作者当时就写到的,绝不会后来才补。我觉得可能真是个抄书稿的老学究之类的人自己写了几首歪诗加进去的。

我看到的这个《水浒全传》上,把上述的诗词修改,删掉了不少。像1995年的百回本在潘金莲调戏武松不成时有首诗:“泼贱操心太不良,贪淫无耻坏纲常。

席间尚且求云雨,反被都头骂一场。”这首诗前两句好像泼妇骂人一样,十分粗俗,什么“反被都头骂一场”直白无文。

而1975年版的《水浒全传》改为这样一首:“酒作媒人色胆强,贪淫不顾坏纲常。席间便欲求云雨,激得雷霆怒一场。”

改得不错,“泼贱操心太不良”这句太泼妇骂街味,改为“酒作媒人色胆强”。比如含蓄有味,第二句“无耻”二字比较多余,贪淫就等于无耻,改为“不顾”比较好。

另外“席间尚且求云雨”尚且二字不大通,席间求云雨有什么不可,呵,为什么要用尚且?所以改成了“席间便欲求云雨”。“激得雷霆怒一场”当然比“反被都头骂一场”的太直白如老俗话强了好多。

所以这后人整理时的水平比原来这人强了好多。这也证明了原来这首比较菜的诗是先有的,后来比较好的诗是后人整理改动过的。

我想绝不会有人把原文是“激得雷霆怒一场”的诗句改成“反被都头骂一场”这样的句子的。另外在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后,百回本中居然有这样一首诗:“从来男女不同筵,卖俏迎奸最可怜。

不独文君奔司马,西门庆亦偶金莲。”这首诗文词粗鄙,最后一句读起来十分拗口,也算罢了。

而且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事情来比喻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未免不伦不类。倒成了有替二人翻案之意了。

所以《水浒全传》中就只保留了前二句,把后来什么文君相如的不当比喻都去掉了,添了这么两句:“不记都头昔日语,犬儿今已到篱边。”比原来的。

有关总结水浒传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