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草的向上诗句

1.关于青草的唯美句子

1、小草,青青的小草,它经受过生活的考验,经历过大自然的洗礼,它到处生长,生机一片,它是春天,它是希望,它扎根在大地,给大地增添光彩。

2、在植物里,小草被称为最顽强的植物之一。每次暴风雨来临时,路边的树被刮得七零八落,但小草并没有因雨水而低头,雨水只能帮它冲刷掉颈上的灰尘,狂风不能让它弯腰,暴风雨过后它依然显得精神。

因而我对小草这种顽强的精神起了敬仰心,从而我要像小草那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强,不软弱,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3、春天到了!世界万物到苏醒了,小草也发芽了,如果你现在用一把火把小草烧毁,一旦春风一吹顽强的小草又生根发芽,正是诗人所说的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也证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4、小草没有杨柳那样婀娜轻柔,也没有玫瑰那样鲜艳妩媚,更没有青松那样刚劲挺拔,但它的生命力极强。

不论是在石头有多重,石块占石块之间的缝隙如何狭窄,只要有一粒种子,它总是曲曲折折,坚强不屈地露出鹅黄色的芽尖尖,表明了它旺盛的生命力。5、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打;也不管是骄阳的暴晒,小草都不畏艰难,毅然决然的挺了下来,小草那种坚强的品质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6、夏天,小草由嫩绿色变成了翠绿色。由儿童变成了青年人。

小草已经到我的膝盖了。一阵风吹过,小草跳起舞来,时而张开双臂,好像在拥抱着美丽的大自然,此时,大地一片生机,那是因为小草。

7、人们赞美小草,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小草虽然体态纤细,却能经受住大自然的风风雨雨,越是风吹雨打,小草长得越茁壮,无论是野火、狂风、干旱都不能摧毁它那坚定的生活信念,在暴风雨中,在烈日下,小草越炼越坚强。

8、小草就是这样与四季轮回更改着自己的容颜,打扮着大自然。我爱小草不起眼的美,我更爱小草顽强的生命和坚强的意志。

9、我赞美小草的毅力,我讴歌小草的无私精神,但我更崇敬具有小草风格的人,希望人们都能像小草一样,为祖国,为人民,为四化争做无名英雄。

2.有关野草的古诗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题解 诗题一作《草》。

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是古人学习作诗,或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诗题前一般冠以“赋得”,类似咏物诗的“咏”。 这首诗是白居易第一次赴长安应考的习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据唐张固《幽闲鼓吹》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白居易一到长安,就带着诗作去拜谒顾况,以求赏识。顾况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诗人,宰相李泌的挚友,当时任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祭文。

拜访他的人极多,能得到他赞誉的却很少。起初,顾况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很不以为然,见他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呀!” 但等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前两联时,不禁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容易!”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逸话,未必凿然属实,但此诗在当时即为人们传诵,则可以想见。

句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古原上的草啊,一丛接着一丛,一年有一度枯萎也有一度繁荣。开篇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离离”,茂密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草遍地都是。“一岁一枯荣”,道出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不已的生长规律。

作者不说“荣枯”,而说“枯荣”,强调了草的强大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燎原,枯草成灰,却怎么也烧不尽;春风吹拂,小草复生,大地又是一片绿色。

清代田雯《古欢堂集》卷十八说:“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此联岂出自刘欤?白乐天咏原上草送客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白诗此联一写枯,一写荣,语意简洁流畅,对仗自然巧妙,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所以成为了卓绝千古、过目难忘的名句。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这首诗的接受史证明:这一看法的是没有眼光的。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春风习习,蔓延的芳草,掩没了通向远方的古道;晴日照耀,翠色一片,连接着荒芜的城池。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

“古道”、“荒城”紧扣题面“古原”,与命题作诗要求极恰切。这两个词蕴含着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有静止、凝重的气氛;“远芳”、“睛翠”与之形成对照,生存竞争力之强由此可见。

一个“侵”字,一个“接”字,以铺叙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春草的无限生机。 充满诗情画意的、富有生命力的春草,与“古道”、“荒城”结合起来,不仅意境别致,而且为尾联的送别提供了环境。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又要送你远去,繁盛的青草仿佛也充满了离情别意。尾联关合全篇,结清题意,点出送别之意。

“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游子。这里变其意而用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平添送别的愁情。

评解 这是一曲野草颂,更是一曲生命颂。“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象。

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用语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完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一定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情,语语有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赋得体”中,为千古绝唱。

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的结构也堪称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佳处,远不止于此。

其为名作,实因意胜,即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有人说此诗别有寓意,是喻小人去之不尽,或者是喻世道治乱循环等。

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附会。这首诗正如清代屈复编选的《唐诗成法》所云:“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3.描写草地的诗句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金秋季节 秋风萧瑟 秋风送爽 层林尽染 天高云淡 秋云冬来 重阳登高 枯枝败叶 秋草枯黄 桂花飘香 秋热如晨 中秋赏月 千山一碧 万山丛中 千姿百态 山石壮胆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高树茂 谷下有谷 青山绿水 青海青山 峰上有峰 清逸秀丽 寸草不生 耸立云霄 云雾缠绕 奇峰耸立 巍然屹立 山势雄伟 群山簇立 千山万岭 风狂海啸 水天相接 惊涛拍岸 浪拍礁石 浪花汹涌 席地而卷 奔腾翻卷 雷霆万钧 漫江沸腾 波涛万顷 声如金鼓 水花飞扬 亘如山齿 奔腾叫嚣 生机勃勃 生机盎然 生机勃发 春色满园 洒满阳光 人声鼎沸 书声琅琅 热闹非凡 垂柳依依 林荫小道 你追我赶 欢声笑语 环境幽雅 清香四溢 景色迷人 奋发向上 茁壮成长 三五成群 热闹欢腾 款款清歌水天一色、郁郁葱葱、青山绿水 、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画 白屋寒门 碧海青天 冰天雪窑 春寒料峭 春回大地 唇亡齿寒 滴水成冰 风刀霜剑 风雨凄凄 寒蝉凄切 寒蝉仗马 寒花晚节 寒木春华 寒心酸鼻 号寒啼饥 林寒洞肃 凄风苦雨 十冬腊月 霜露之病 岁寒三友 松柏后凋 岁寒知松柏 偷寒送暖 缩手缩脚 岁暮天寒 天凝地闭 啼饥号寒 天寒地冻 雪窖冰天 雪虐风饕 嘘寒问暖 一寒如此 仗马寒蝉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秋高气爽 秋菊傲霜 一叶知秋 秋风习习 秋果累累 林寒涧肃 日长一线 松柏后凋 寒木春华 红情绿意 红衰翠减 阳春有脚 雨后春笋 虎尾春冰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雨后春笋 莺啼燕语 口角春风 枯木逢春 流水落花 柳暗花明 流水桃花 轮扁斫轮 落花流水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研桑心计。

4.

古诗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王维诗比喻更为明显,无须诠释.再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和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归隐,文天祥希冀复国.《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后,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的物象.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还有一些诗词尽管同样是借草寄托离情,却并非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而是又有新的立足点.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草还常常被用来寄托生命短促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难久居,空余蕙草残”的诗句,以香风不久、蕙草空残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虽博得一时称赏,而终将归于虚无.徐干《室思》也说:“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格调也很低沉.李贺《南园十三首》则不同,诗曰:“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尽管同样是以花草起兴,却表现出珍惜青春、积极用世的思想.至于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感伤情绪一扫而光.作为诗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越秋天”则是借草木荣枯揭示自然规律.可见草的丰富内涵在古诗中得了充分的开拓.在古代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光辉照耀下,草这一意象更显得千姿百态,生机勃勃.。

5.关于小草的诗词,名句,或文章.

古诗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

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

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

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王维诗比喻更为明显,无须诠释。

再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和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归隐,文天祥希冀复国。《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后,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的物象。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

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

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

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还有一些诗词尽管同样是借草寄托离情,却并非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而是又有新的立足点。

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

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

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

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

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

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

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草还常常被用来寄托生命短促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难久居,空余蕙草残”的诗句,以香风不久、蕙草空残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虽博得一时称赏,而终将归于虚无。徐干《室思》也说:“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格调也很低沉。

李贺《南园十三首》则不同,诗曰:“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尽管同样是以花草起兴,却表现出珍惜青春、积极用世的思想。至于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感伤情绪一扫而光。

作为诗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越秋天”则是借草木荣枯揭示自然规律。

可见草的丰富内涵在古诗中得了充分的开拓。

6.描写草坚韧不拔,顽强的精神的诗句 急 在线等

给你奉送些诗句,自己根据作文需要选择吧: 陈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老来尤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粉身碎骨浑不怕,但留清白在人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订鼎斥刮俪钙筹水船惊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竹石》, 郑燮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晋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唐·白居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唐·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唐·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

(唐·许浑) 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唐·陆龟蒙) 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

(宋·夏竦) 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宋·苏轼) 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

(宋·洪适) 应有山神长守护。松风时为扫埃尘。

(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笑无风起涧松。(宋·何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 还有一首赞美小草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7.有关“春草”“春花”的诗句各五个

描写“春草”的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唐)杜甫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2、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唐)李白

译文: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之绿。

3、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偶成》(宋)朱熹

译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4、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唐)王维

译文: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5、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别来春半》(五代)李煜

译文: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描写“春花”的诗句

1、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沁园春·丁巳重阳前》(清)纳兰性德

译文:“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又怎么能再续前缘?只有未亡人的回忆、愁绪还在不断的滋长吧!看着曾经一起流连过的“春花秋叶”,又一次勾起了莫名的伤感。

2、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行即兴》(唐)李华

译文: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译文: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苏轼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唐)白居易

译文: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有关青草的向上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