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沅江的诗句

1.幸福沅江的诗歌怎么写,

你轻轻的来了, 带着一点顽皮。

你是那么的纯真, 虚伪无可逼进。 你轻轻的来了, 带着一点梦想, 你是那么的可爱。

你幽幽的来了, 清新是你的气质, 单纯是你财富。 我想拥你入怀, 但,你哭了。

于是,我不再亵渎你的清醇。 只因为,你是我的青春。

快乐, 犹如一缕缕黑暗中的阳光, 开启心灵的钥匙, 释放满腔的热情; 快乐, 犹如一幅幅屏风里的画卷, 清秀淡雅, 舒展朦胧的心情; 快乐, 犹如一句句散文中的诗行, 隽秀永恒, 放飞扬起的思想, 快乐, 犹如波光粼粼的湖面, 犹如山野蔓蔓的红花, 犹如黄沙滚滚的绿洲, 犹如涝水茫茫的睛天…… 呵,你快乐么? 青春诗歌 青春是一个美梦 却终有梦醒的一天 青春是一条小河 却终有干涸的一天 青春是一道彩虹 却终有消失的一天 青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却终有凋落的一天 青春是握在手里的细沙 不知不觉已然漏去 青春是天上的一颗流星 虽然美丽却瞬间逝去 青春是幸福留下的阵阵香气 想要珍惜它已离去。

2.描写大通湖的诗句

诗情画意何处有 梦里水乡大通湖

魂牵梦绕大通湖

◎ 孙东海

许多年前,曾出一上联:门对大通湖,大通湖水通大湖。弟弟对的下联是:船过三岔河,三岔河道岔三河。那时候觉得兄弟俩好有才的。现在回头来看,其实上联平淡无奇,下联则不合平仄。

但是,“门对大通湖”几个字,却使我回忆起家乡的大湖——大通湖。

我家离大通湖不远,门对大通湖。小时候我常到湖边去玩。站在湖堤上,但见微风拂浪,波光粼粼,时而有鱼儿跃出水面;远望则烟波浩渺,水天共色,使人感慨水乡泽国的浩瀚广博。天晴时,在天水相接处,隐约能见到湖对岸的房屋、树木,和华容县境内的凤山,但却虚无缥缈,疑幻疑真;阴雨天或有雾时,这一切都消失不见,但见天也迷茫,水也迷茫,茫茫湖水无边无垠!

双闸渡位于大通湖与五七运河交接处,是五七运河的起点,渡口对岸是沅江县的千山红农场。摆渡人年近花甲,古铜色的脸,额头上刻满岁月的沧桑。不管天晴落雨,吃饭睡觉,只要听到有人喊:“过河嘞!”,他都会立即钻出低矮的土砖房,驾起渡船,迎送来住的过客。那时望着长长的渡口,我对对岸那片土地充满好奇,总希望能渡过河去,看看异乡的风景!

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二哥在南湾湖包了几十亩湖田,种一季稻,我帮忙除草,终于踏上了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

走下渡船,踏上河对岸的湖堤,眼前立即一亮:嗬!好一片绿!垸内沟渠里满是翠绿的荷叶,高低参差,挨挨挤挤,荷叶上的露珠儿在阳光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湖堤上长满了野生的芦苇,风吹苇叶沙沙作响。深秋,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色:满渠残荷败叶,秋风瑟瑟中,苇叶飘摇,苇花纷飞,另有一种萧杀凄凉的美!

过了千山红与南湾湖的分界线,耳中就隐约听到“轰隆隆”的波涛声。在湖堤上没有芦苇的地方,我看到湖中波浪一排连着一排,拍打着岸边的礁石。越往前走,涛声越大。到达二哥借住的那排废弃的连队营房时,半里路外都能听到惊涛拍岸!这是和家门前的大通湖完全不同的景色。

此后很多次我沿着湖堤走回家去。经常看到被波浪卷到礁石上拍打而死的鱼儿,多是草鱼和鲢鱼,从一两斤到七八斤的都有。翻着白色的肚皮,在湖面上随波漂荡。我有时去捡起来,却发现大多已腐烂发臭。有一次正好看到一条四五斤重的草鱼被甩到一块大石上砸晕,心中狂喜,立即下湖去捞了起来,那鱼却用力摆动尾巴,从我手中滑落,跌进水里不见了。我觉得很惋惜。第二天下午当我返回时,那鱼却又露着肚皮漂在湖面,我再次捞起,它终于不再动弹……

大通湖最美的景色,应该在老河口。湖堤边栽着几排杨树,绿荫如盖,老态龙钟。树身斜卧湖中,树枝垂落湖面。涛声如雷,似千军万马在厮杀。波浪狠狠地扑打着湖中的礁石,浪起时吞没了所有石块,潮落时又露了出来,那些巨石都被打磨得光滑圆润。一浪连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如飞珠溅玉般,浪花溅起一米多高,湖堤上满是潮湿的空气。如此壮观的景色,也许只有东坡学士的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以形容!

我对大通湖记忆最深的,却是家乡的堂客们,下湖摘菱角的场景。俗话说“七菱八落”,七月半间,菱角成熟了,家乡的堂客们就争相下湖摘菱角。她们下湖不用船,用澡盆——长椭园形,以前用来洗澡,现在屠夫杀猪烫猪用的木盆,人坐在中间,也不用桨,而是用手划水。早晨,薄雾笼罩湖面,二三十个堂客们,各自划着澡盆,浩浩荡荡向湖中开去。摘好一澡盆菱角后,又划回来,把菱角交给守在湖堤上的男人。这时,澡盆边几乎已平齐湖面,湖上风浪不小,我很担心她们一不小心,就会翻落湖中,但从来没听谁出过事故。下午收工时,大家都欢声笑语……

记忆中的大通湖,是那么美好!而如今身在他乡,大通湖的波涛,就只在魂中梦里汹涌澎湃!细细想来,我已有二十多年没去过南湾湖和老河口了,不知是否涛声依旧?而我确切知道,大通湖已不再有菱角,那些家乡堂客们下湖摘菱角的场景,就成了永恒的记忆!

3.关于胭脂湖的诗句

胭脂湖就象一块天然完美的宝石,无声无息、毫不张扬地躺在沅江的身旁。

在扁担的“吱呀吱呀”声里,我对童年最初的记忆清晰地燃烧起来。坐在父亲的箩筐里,望着空旷深远的蓝天,听着笃实的脚步声,不知不觉沉沉睡去。一觉醒来便到了目的地,迎接我的,或是舅舅舅妈的笑脸,或是祖父有力的臂膀——隔着胭脂湖,是我母亲的娘家。在车船不发达的八十年代初,他们就靠双腿携儿带女往返于相距三十余里的路途之间。那时候,三十里,就可以构成“遥远”的所有概念。

在这途中,要经历一条长堤。堤用红土堆成,又宽又高。向堤的右边放眼望去,青天与江水一色,浩大开阔,气势雄浑,大风起时,江水拍击着堤岸,汹涌澎湃,声势浩荡,卷起许多白色的泡沫,向空中飞去,转眼间融化在虚无里;泊在堤边载货的轮船,也随之起起落落,情势很有些怕人。而堤的左边永远是一派祥和宁静。河面远处柔和的浅褐与淡蓝,映照着和天空一样朦胧的绿水;堤下有一条子堤,春天一到,湿润的天气给小草染上新的翠绿,从堤岸一直往下拖到水中,像一床厚厚的毯子;河水轻柔地打着节拍,抚着堤岸,像母亲在哼着一首催眠的歌;在宽阔的河面对岸,是青翠的山丘,晴日里能清晰地望见它葱茏高大的林木,倒映在水中;渔人们在河湾里设了鱼网,围成许多小汊,时有鱼儿跃起,映着阳光浅笑,几只乌蓬船远远近近地停着,在微波里荡漾。船身被水冲洗得发光,干净里透着渔家的朴素。甲板上躺着渔家汉子,懒懒地晒着太阳,船尾则是女人们欢快的谈笑——他们的生活我虽然遥不可及,我却是无数次地神往!

4.“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潇潇枫树林”这首诗的出处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李瑛《诗法易简录》认为:“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是说得颇有见地的。

然而,屈子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又怎样?诗中并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索。江上秋风,枫林摇落,时历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而今却到哪里去呼唤他的冤魂归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借来化用为诗的结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这种写法,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试想,前面已经点明了“怨”,此处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将明朗和含蓄结合起来,做到空际传神,让人于言外得之,那将会何等索然寡味!此诗结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又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钟惺《唐诗归》则说:“此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施补华《岘佣说诗》评道:“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无不肯定其意余象外、含蓄悠永之妙。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艺术。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书。戴叔伦的《三闾庙》兼得二者之长,明朗处情景接人,含蓄处又唤起读者的想象鼓翼而飞。

5.赏诗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箫箫枫树林请解释此诗之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唐代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 ,官至客营经略使。

三闾大夫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官衔。三闾大夫庙即屈子祠,在湖南省 汨罗县汨罗江边玉笥山上。

此诗《全唐诗》题为《过三闾庙》,内容也 稍有出入。 《题三闾大夫庙》是一首五绝,是近体诗中的头号微型盆景。

如此 短制,要如何写好它呢?元杨载《诗法家数》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 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此诗就有这样的特点。屈原忠君爱 国,却屡屡蒙谗见放,先是被楚怀王放逐到汉北,后来被顷襄王放逐到 江南。

晚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军攻破,屈原正流浪在湘江沿岸,眼见国 破家亡,极度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湘江的支流 汨罗江。屈原第二次流放的地点,就在湖南一带,沅江、湘江是湖南的 两条主要河流。

因此,戴氏的这首吊古诗就从两江起笔。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戴氏以江流借喻哀怨,以永不停息的江流比喻屈原忧 愤怨恨之深广。江流是客观事物,怨恨却是主观情愫,似乎毫不相干, 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看似无理,却不失为文学真实,堪称无理而妙。

妙 在有情,在感情强烈冲动的情形下,人的感受与知觉往往染上浓厚的主 观色彩。 前两句诗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也含蓄 地赞颂了屈原的精神不死、魂灵长在。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从字面上看,可以译为:夕阳西下 ,秋风乍起,枫林落叶萧萧。

读者只要稍微了解屈原的生平,就不难看 出戴氏内心的悲凉,以及无尽的今昔之感,这是对屈原悼念之情的深化 。 日暮、秋风,这两种特定的时间和景物是容易使人伤感的,而“枫树 林”,更与已经故世的人有所关涉。

《楚辞·招魂》有语:“湛湛江水 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大概古人喜欢在坟 墓周围种植枫树,又迷信死者灵魂不死,所以古诗中常把枫林与魂灵联 系在一起。

杜甫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李白》)可 见,“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用典,但用得比较暗,知道典 故的人读来仿佛秋风落枫中有屈原的影子,不明典故的人也大略了解诗 的意境。

用典贵在含蓄自然,此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总之,此诗具有语短情长、语浅情深、语近情遥的特点,把抽象的 意绪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诚如此诗所言,屈原精神不灭;正 是屈原的伟大人格,使后人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郑重地书写在史 书上;也正是屈原的伟大人格,感召着这一方土地人才辈出,使“惟楚 有材”成为千古佳话。“屈平辞赋悬日月”,推而广之,屈原的人格和 作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之一。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今年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诵读此 诗,我不由得想起湘籍党史人物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刘 少奇、彭德怀……岁月如流,英灵长在! 。

有关沅江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