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臼鸟是什么

1.乌臼鸟是什么

学名【卷尾】,属于雀形目 卷尾科 ,俗称黎鸡、黑连,是常见的夏候鸟。它们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嘴形强健,嘴基部稍平扁,上嘴先端微具钩,有嘴须;鼻孔通常为垂羽须悬掩盖;翅形尖,尾长而呈叉形,一些种类外侧尾羽向上卷曲,故有卷尾之名。脚短健,体羽纯灰或黑色,雌雄相似。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益鸟。巢呈浅杯状,构造疏松,多缠以蛛丝,置于大树高处,卵色变化大,护巢性强,善鸣叫。

根据资料最早涉及乌臼鸟的文字是古代词典《尔雅》,此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乌臼鸟的一些较为明确的介绍,如明代杨慎《丹铅录》中介绍:“乌臼,五更鸣,架架格格者也。如燕,黑色长尾,有歧。”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乌,其鸟大如燕,黑色,长尾有歧,头上戴胜。所巢之处,其类不得再巢,必相不已。”据估计,乌臼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多达数十种,诸如鴗鸠、鵧鷑、裨笠、批鵊、鹍鵊、鹎颊、乌、乌须、乌鹙、卷尾、祀祝、催明、唤起、夏舌、隔灯、驾犁、鸦舅、鸦兢、乌舅、乌臼、榨油郎等等,其体貌大体上如乌鸦而小,黑羽长尾,嘴边有须毛,好斗,善鸣叫,而且喜欢在天亮之前的时候鸣叫。由于乌臼鸟的生活习性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也就大量地进入了古人的诗歌辞赋作品中,诸如唐代诗人吴融富“二月辛夷犹未落,五更鸦舅最先啼”;宋代文学家陆游的“日暖林梢鹎鵊鸣,稻陂无处不青青;老农睡足犹慵起,支忱东窗尽意听”;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杜鹃花下杜鹃啼,乌臼树头乌臼栖”,等等,使人几欲一听而不可得。

“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乌臼鸟善鸣,而且最乐于在黎明时分“架架格格”地啼叫,这又给诗人骚客们提供了相像空间。除了蒲松龄的“树上乌臼鸟,赚奴中夜散”之外,史上以乌臼夜啼描写男女恋情相关的浪漫文字也不在少数。如素以艳情见长的南朝乐府民歌中有一首被誉为“言情之绝唱”的《西洲曲》,其中“门前乌臼树,惨淡天将曙。鹍鵊飞复还,郎随早帆去……”所描述的意境,把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情境渲染得淋漓尽致,其中的鹍鵊指的就是乌臼鸟。还有《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则更把这种浪漫情调发挥到了极致。

2.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

题目和作者是:夜雨寄北 ·李商隐

这首诗的意思不像他的其他作品晦涩难懂,大概意思就是: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详细解释:

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晦涩,诗句,梦想

3.叶相触在云里,根紧握在地下

出自舒婷的《致橡树》。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原文: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扩展资料: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吴怀仁:从时间维度上看,《致橡树》表现了独立的女性主体精神;从空间维度上看,《致橡树》表现了知识者的启蒙精神;从心理维度上看《致橡树》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精神。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致橡树

4.“应、刘、谢、阮、庾、鲍”等人都指谁

应玚、刘桢、谢灵运、阮籍、庚信、鲍照

应玚 (?--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刘桢(?~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今存诗十五首。有《刘公干集》。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 文有《山居赋》。曾奉诏撰《晋书》。著 有《谢灵运集》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庚信 (513年-581年) 梁朝文学家 诗歌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其代表作《拟行路难》18首。

秦观 《韩愈论》中曾评道:“……昔苏武李陵之诗长於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於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於冲澹,谢灵运鲍照之诗长於峻洁,徐陵庚信之诗长於藻丽,……”

晦涩的有关梦想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