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芍药花的典故传说?

1.有哪些关于芍药花的典故传说?

1、中国传说牡丹芍药都不是凡花种,是某年人间瘟疫,玉女或者花神为救世人盗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间。

结果一些变成木本的牡丹,另一些变成草本的芍药,所以至今芍药还带着个“药”字。牡丹、芍药的花叶根茎确实可以入药,丹皮是顶有名的,杭白芍更是滋阴补血的上品。

因此芍药也名“女科之花”。 2、古代西方也有类似的传说,说古希腊名医阿斯克列皮耶有个聪明的学生佩翁青出于蓝,甚至治好了冥神海提斯的伤。

阿斯克列皮耶嫉妒之下就杀了佩小弟。好在冥王顾念恩情,把佩小弟变成了一种能治病的花,即芍药。

西方人也一直认为芍药具有某种魔力,凡有芍药生长的地方,恶魔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可以对抗曼陀罗那种至毒之花。

2.关于芍药的由来有哪些传说?

东汉神医华佗为研究中草药方便,在其宅前建了个药园,他种药草、建药房,向人们传授技艺。

有一天,一位外地人送给他一颗芍药,他就把它种在屋前。他仔细研究了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没有什么可做药用。

某天,华佗在灯下看书至深夜,忽然屋外传来女子的啼哭声,他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朦胧月色中有一位美貌女子,掩面啼哭。 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而出,却不见其人,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是棵芍药。

华佗心中一惊,难道它就是刚才的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药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回屋读书去了。 谁知刚刚坐下,啼哭声又飘然而至,再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

反复几次,皆是如此。华佗觉得蹊跷,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将刚发生的事说于她。

妻子说:“药园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独有这株芍药被冷落一旁。想来你是没有弄清它的用处,它感到委屈了吧。”

华佗听罢说道:“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清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品尝过,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 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什么药也不见好转,她便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 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又服了二日,其病全无。

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才意识到自己忘记了研究它的根,着实委屈了芍药。 后来华佗对芍药的肉质块根做了细致的试验,发现芍药分赤白两种。

白芍养血平肝,长于敛阴赤芍凉血活血,长于散瘀。故于补血、养阴及调经方中,常用白芍;于清热凉血及活血?瘀剂中,常用赤芍。

芍药,典故,诗句

3.关于芍药的美丽故事是什么

关于芍药在 《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个故事,后来经人渲染扩张,说的是芍药因姿色超群而险 遭横祸。

无论是功是过,她都难逃薄命的结局。 沉香亭,是唐明皇欢宴群臣,与杨氏姐妹纵情游乐的地方。

不仅亭榭轩昂,而 且终年花草树木非凡。圣上也常常诏命各地园丁到御花园种植,有成者赏,无功者 罚。

各地养花能手无不终日揣揣。 有个老者名叫宋单父,专养芍药,能将扬州芍药移植北方,色泽更鲜,花朵更 大。

宋单父也被召入宫中,在沉香亭畔种植芍药,有命须使牡丹开过芍药继之。白 天有帝王嫔妃达官贵人游玩,老翁必须回避,只在一更之后才能耘植养护。

宋单父 夜夜辛劳,有明月星辰冷露寒霜作证。 可是偏这一年阴阳不和,暖气不动,到了开 花季节偏不见蓓蕾萌发,圣上就要加罪了。

芍药仙子们心田是极善良的,况且又夜夜得到宋单父的灌溉之恩,是一定要报 答的,阳气不动而要呈芳艳必须要打破常规,于是众花仙议定,大家合力在天内各 开放一株一茎,众力合一定能胜天。 于是,在次日清晨芍药忽然开放,每一枝头开 放两朵,姿态各异,在朝露煦风中皆呈深红色,宫内喧然,明皇、贵妃,文武官员, 皆来观赏。

正在赞叹不已时,天已正午,芍药突然变得深碧色,如同碧玉般,众人 大奇,观者愈多。待到暮色降临,一片片芍药花瓣皆呈深黄色。

明月升起了,月光 之卞,花儿又变成粉白色。随着色泽的变化,香气也各异。

时而幽香,时而浓郁, 众人如醉如痴。众芍药仙子在一日之内呈芳,自然把沉香亭畔装点得胜过瑶池。

众 嫔妃在芍药仙子映衬下黯然失色,自然不爽。圣上见此情此景便又嗔怪起来,说定 是花妖作怪,有意将芍药刈除并降罪宋单父。

众芍药仙子深感不平,不生蓓蕾有罪,各色呈芳更有罪,真是人间帝王的淫威 胜过天上玉帝。为救宋单父,芍药仙子也顾不得理论功过是非了。

这一夜唐明皇与杨贵妃,醉卧华清官。芍药仙子便连夜赴面山开放。

次日清晨 皇与贵妃宿酒初醒,更是惊异不止,便携手并肩同赏芍药。 唐明皇本是风流天子, 杨贵妃正是专宠得意之时。

明皇便亲折一枝芍药送到贵妃面前,贵妃含笑嗅其香, 观其艳。唐明皇见爱妃如此怡悦,便说:“不只是萱草能使人忘忧,芍药的花香色艳 更能醒酒。”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自从唐明皇一句话以后,用芍药花香来醒酒的风气便风 靡一时,朝野上下,凡有宴饮必定将各色芍药折下,人在海盘之内,摆在餐桌中心。

为君王、嫔妃、达官贵人们一笑,芍药便沦到了劫难之中。 人们终日沉浸在传杯把盏、灯红酒绿的欢乐中,却忘了种花的宋单父,这位给 人间带来万紫千红辛勤耕耘的老者,只是免于一死,便是最高的奖赏了。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必定是有因果的。马嵬坡上的芍药、百花、百草,只是冷 眼看着那帝壬夫妇的生离死别了。

4.对唐代诗人潘咸的《芍药》这首诗的鉴赏以及诗人的简介

翻译:

闲暇时信步来到竹赏亭,极尽欣赏这瑶池仙葩(蕊珠宫:传说中的仙宫,代指仙界)。它的叶子早已碧如翠玉了,但花才刚刚绽开一半的红蕊。这初绽的花朵娇媚的颜色赛过了桃李,浓郁的花香压过了赏花士女身上喷洒的麝香。每当到了春阑夏初的时候,这些芍药花就到处开得灿烂如锦了。

潘咸在《唐书》、《唐才子传》中均无传,只知道他与俞凫齐名,和俞凫、姚合、朱庆馀等人为同一时期人,从诗风上看应是贾岛一派的传人,但生平事迹已无法考证。鉴赏最好自己写,因为见山见水人人不同。

5.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 州 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 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 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

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破坏。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词人于扬州第二次被劫后的第十六年,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今昔之变化,追怀丧乱,写下了这首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

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

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

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

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

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

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

有关芍药花的典故及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