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全词翻译赏析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出自 欧阳修《蝶恋花》

蝶恋花
欧阳修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注释
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②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③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④鸂鶒(xīchì):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⑤棹:船桨。归棹:归船。

参考译文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译文二】
    秋日水畔采莲舟,越女采莲乘舟行。轻盈罗衫窄窄袖,双腕金钏时隐露。水影娇面面似花,分不清,哪是娇面哪是花。采花梗断丝缕缕。芳心于丝乱一团。天晚了,起风了,荷塘上涌起阵阵波涛。采莲船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朦朦不见来时伴。伙伴莲舟已去远,时断时续歌声传。莲舟渐远歌渐断,洒下离愁一大片,离愁直抵江南岸。



赏析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作,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境界迷离惝恍,启人遐想,曲终而味永,正是这首词的妙处。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采莲女,写的是她的相思离愁。
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丽的荷塘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撷莲花。
她们的衣着颇与文献记载相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考》云:宋时教坊有采莲舞队,舞女们均“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这里词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饰的一部分,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婀娜舞态勾勒出来,笔法至为简练。“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了。以下两句分别写采莲姑娘的动作和表情,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蕴藏着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语浅意深,以俗为雅。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词中屡见不鲜。李珣《临江仙》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陈师道《菩萨蛮》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但它们都离开了荷塘的特定环境,没有具体的形象作为陪衬,而且格调不高。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见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实质是较高雅的,可以娱悦和陶冶人们的性情。就意义来讲,这句话写的是采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接着伸手采莲,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由于层次多,动作性也很强,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芳心只共丝争乱”一句,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即温庭筠《达摩支曲》所云“拗莲作寸丝难绝”的丝。随事生发,信手拈来,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构想绝妙。
下片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鸂鶒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接着词笔转而写采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暮色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其焦急之情,仓皇之状,令人可以想见。
根据“隐隐歌声归棹远 ”一句来看,她们已快乐地回家,当然是找到了;而“离愁引著江南岸”,则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没有找到。



赏析二
上片写越女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了采莲姑娘之美。首先写道:“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第一句“越女采莲秋水畔”中,“越女”是人物。“采莲”是事件。“秋”是时间(季节)。“水畔”是地点。在一句话中,浓缩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越”泛指现在的浙江省或该省东部地区,也专指绍兴一带。接着写道:“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这里,词人运用特写的手法,由群体到个体,对越女的外貌描写。首先是穿着。“窄袖轻罗”即薄薄的短袖罗衣。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故事一》中写道:“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緑(指红色和绿色的官服)短衣,长靿鞾,……” 然而,我们要注意到,欧阳修描写服饰只是抓住越女服饰的一部。其中,一个“窄”、一个“轻”字用得很妙,不但表明了这样的穿着是符合越女采莲的需要,而且也突出了越女的绰约丰姿之美。接着就写穿戴。词人写道:“暗露双金钏。”“暗露”即时隐时现。意思是说,手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注意的这里的“双”字,是有成双成对的寓意。这样描写劳动者华丽的装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之美。比如,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李白描写罗敷的穿着也是很华丽的,可以说,这是中国诗歌,特别是唐宋诗词中一种审美表现。接着外貌的描写,词人写道:“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这两句很关键,前一句写越女那美丽的脸庞。越女伸手采莲花,自己的影子映在水中,脸似如美丽的莲花一样(此处却说花如人面一样)。其实这里是以花喻人,表现了越女之美。下句“芳心只共丝争乱”。“芳心”即形容越女那美好的心灵,往往指情窦初开的少女之心。“丝”指从折断的莲梗中拉出来的丝。温庭筠的《达摩曲支》前两句说:“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其中,“香”谐“相”音;“丝”谐“思”音,也就是具有了“相思”之意。“丝争乱”即是说,相思纷乱,暗示了越女情感涌动。可以说,这两句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越女的“芳心”之情,对美好的情感生活的一种向往。
  下片的紧承上片,环境突然变化,采莲姑娘的情感也逐渐明显起来。词人写道:“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鸂鶒”又称紫鸳鸯。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天晚了,滩头起风了,荷塘上涌起阵阵破浪,荷塘之上水雾烟气浓重,看不到一起来的伙伴们。“鸂鶒滩头风浪晚”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也表现出时间的变化与推移。其中“鸂鶒”这一意象,往往是成双成对的。“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表现出朦胧的景色。“不见来时伴”即伙伴的失散。越女找不到伙伴,心情怎么样?词人没有直接写,留给了读者去想。但结尾写道:“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上一句“隐隐歌声归棹远”,它承接上面而来,意思是说,隐隐约约听到伙伴们已经唱着歌回家去。歌唱意味着一种快乐,为引出越女的“愁”营造氛围。所以,最后一句“离愁引著江南岸”。意思是说,伙伴们快快乐乐的歌声南岸边缭绕,引发了越女独处的离愁。什么是“离愁”,或许是离别之愁绪,或者是相思之忧,或者是独处之苦恼等。这样以乐景(“隐隐歌声归棹远”)表哀情(“离愁引著江南岸”)结尾,不但含蓄深沉,启人遐想,而且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读到这里,我们感觉词人不只是在写越女采莲而生“离愁”,而是有所兴寄的。如果我们联系词人当时的仕途处境,越女的“离愁”是有所指的。也就是说,词中的“头风浪晚,露重烟轻”的环境,不正是当时词人所处的仕途的环境?越女的独处的“离愁”,也不正是词人遭受贬谪之后的孤独之苦?
在艺术上,首先,通俗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其次,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再次,曲折深婉的含蓄性。
*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出自 欧阳修《蝶恋花》蝶恋花欧阳修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注释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 ......